李世民是出于自卫还是谋杀发动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的政治污点,也是饱受后人质疑的主要地方。认为李世民是处心积虑地谋杀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企图夺取帝位而发动玄武门之变,但我不认为是谋杀,更多的是自卫反击。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原因在于玄武门之变前夕的极端环境,太子党对秦王党全方位的打击。

  迁都阴谋

  古今中外有很多王朝或者国家曾利用迁都来打击政敌势力,比如明朝的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哈萨克斯坦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阿斯塔纳等等,这招同样也被太子党利用过。他们将突厥进犯关中的原因归结为首都长安富饶,但实际原因是通过迁都将秦王党的势力排除在首都之外。

  因为迁都的话,统治者包括太子党都会随着迁过去,但秦王党则没必要跟着过去,迁都之后首都就全是太子党的人了,对于太子党来说更容易掌控全国政局,处于战略高位上。

(太子李建成影视形象)

  不过好在秦王李世民有个好口才,直接怼了回去,将为避免外敌威胁而迁都定义为屈辱,并立下豪言壮语自己必定平定外患。唐高祖李渊还要倚仗李世民帮他平定外患,而且也要顾及自己乃至大唐的面子,故而不再同意迁都之事。

  迁都之事虽是秦王党胜,但太子党对秦王党的打击却一直没有停。

  动摇唐高祖李渊的认知

  虽然有历史记载说唐高祖李渊曾许诺李世民,帮他打下天下后就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后人附会的,其实应该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政变成功之后李渊说的场面话。李渊其实一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本身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也没有,都必须依赖李世民打天下;另外一方面李渊也是比较传统的人,一直遵循着嫡长子制度,且不说李建成本身品行并不差(很多行为是因争夺皇权逼出来的)。

(唐高祖李渊画像)

  所以李渊一直采取的是平衡策略,一直希望他们兄弟之间能和平共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李世民帮他们打下天下,清除所有外患,然后放权,自己百年之后李建成继位继承大统。不过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兄弟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一个是正儿八经的继承者,一个是被哥哥许诺立为皇太弟的继承者,一个有军功有能力够到皇位的能力者,哪个会肯罢休?

  李建成、李元吉出的第一招就是收买、巴结李渊的嫔妃们,让他们在李渊身边吹枕边风。本身李渊也不是特别贤能的明君,晚年沉迷美色,不知不觉之中就受了影响,渐渐偏向了太子党。

(李元吉影视形象)

  剥离秦王李世民权力

  可能李渊也下意识觉得李世民手握大量兵权,而且秦王府收揽了大量的人才,将来会对太子李建成有很大威胁,所以也就默认了太子党的一系列削弱李世民的行动。比如将李世民的兵权分出来给裴寂,核心武将与重要谋臣调离,甚至还企图收买部分秦王党的要员(比如尉迟恭)。最后只剩下一个有姻亲关系的长孙无忌留在秦王府,李世民差点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可惜的是本来李世民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但因为外患问题(刘黑闼)李建成本想捞点政治威望,但没想到打不过,李渊又不得不重新启用李世民,导致李世民的兵权没有被完全解除。这也说明李世民对李渊、李建成还有利用价值,暂时还不能除掉。

(刘黑闼影视形象)

  这也是太子党几次暗杀李世民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威胁到李世民生命的事件

  太子党一直在积极谋划除掉李世民,暗中招募了一部分私人军队。李建成的下属,比如后来的名臣魏征就曾建议他早日除掉李世民,齐王李元吉曾建议李建成直接刀斧手明杀(不过被李建成拒绝了),也出现过“胡马事件”、“毒酒事件”几乎差点要了李世民的老命。

  期间李世民想跑去洛阳避开权力中心,但还是被太子党阻止了,企图在长安继续锁死甚至弄死李世民。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李世民及其党羽感受到的生命威胁,而且随着外患问题(刘黑闼)消失,李世民对于李渊、李建成的利用价值也越来越小了,而打压制裁却在不断增加,李世民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点,导致最后不得不反。

(玄武门遗址)

  如果玄武门之变没有发生

  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手握兵权,实力雄厚,即使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起兵夺取帝位,但是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玄武门之变前夕的李世民,已经没有什么兵权了,而且身边的重要文官也被调离权力控制范围之内,权力已经快剥离殆尽。

假如他不发动政变,等待他的只能是被完全夺去兵权,最终毫无还手之力。要是等到李渊退位,李建成继位,李世民还有活命的机会吗?更别说皇位了。

  从来皇权斗争都是残酷的,你死我活,如果李世民斗败了,大唐的大部分开国功臣都会遭殃,因为他们半数以上都是李世民的人或者跟李世民有瓜葛。假如真的那样,对于大唐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损失。

所以以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子孙少部分人的性命换取大唐的稳定,从历史格局来看,玄武门之变不管对李世民还是唐高祖李渊,都是皇权斗争代价最小的一种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