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耳闭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窍疾病.又称率聋,风聋,气闭耳聋。因凤邪侵袭,经气不利,气血瘀阻,脏腑虚损所致.应与耵聍或异物堵塞、脓耳未贵脓前相鉴别。与西医急性,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
【辨证治疗】
1.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耳内憋闷,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膜微红、内陷.鼻塞、流清涕、鼻粘膜水肿,口淡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立法:疏风散寒通窍。
主方: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
加减;恶寒重.加麻黄、桂枝;鼻塞重,加苍耳子、细辛。
2.风热袭肺
临床表现:耳内胀闷疼痛,耳鸣,听力下降,耳膜红、内陷.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立法:疏风清热,宜肺开窍。
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
加减:鼻塞重,黄涕多,加苍耳子、辛夷,白芷;耳痛重,加龙胆草、紫花地丁:若有积液,加车前草、桑白皮、葶苈子。
3.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耳胀痛,发病突然,耳鸣声大,听力减退,鼓膜充血,可见液体平面,并伴有同侧头痛,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立法:清泻肝胆。
主方: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加减:伴有鼻流黄涕者,加苍耳子、紫花地丁;头痛重,加白芷、藁本;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4.脾虚湿困
临床表现:耳内闷胀,耳鸣耳聋,迁延不愈,鼓膜内陷,有积液征,纳差腹胀。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而腻,脉濡滑。
立法:健脾利湿开窍。
主方: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加减:耳闷不通者,加菖蒲、泽泻、通草。
5.肺肾两虚
临床表现:耳内胀闷,耳鸣、耳聋、鼻塞、浊涕,鼓膜内陷、混浊.萎缩,钙化,腰膝髮软,失眠多梦,咽干口渴。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立法:益肾敛肺,纳气通窍。
主方: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加减:鼻塞重,加辛夷、菖蒲,
6.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耳内堵闷较重,耳鸣耳聋,鼓膜内陷、混浊、钙化,胸闷胁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脉细或涩。
立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加减:鼻塞不通,加路路通。
【其它疗法】
1.体针
主穴:取翳风,耳门、听宫、听会。配穴:取脾俞、肺俞、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
2.耳针
取中耳、神门、皮质下、肺、肾、脾等穴。
3.滴耳:用黄连滴耳液,虎耳草汁。
4.滴鼻,
5.咽鼓管吹张法。
【文献参考】
1.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肝胆主外症,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保婴摄要》卷四)。
2.孙佛全等以加减泽泻汤治疗中耳积液75例.81耳。按辨证分为6型:①单纯型,用主方泽泻汤(泽泻、茯苓、石曹蒲);②痰热型,主方加黄芩、龙胆草;B气虚型,主方加党参、爽黄芪;①阴虚型,主方加生地、川石斛、麦冬;③外感型,风寒者主方加辛夷、防风、苍耳子,风热者主方加桑叶、菊花;①血分瘀热型,主方加琥珀,赤芍、丹皮、丹参,结果:痊愈60耳,显效6耳,有效7耳,无效8耳。(上海中医杂志》(1):32,1981)。
【调护、禁忌】
1.保持鼻腔清洁。
2.适当使用滴鼻药。
3.采取正确的擤鼻方法。
4.慢性惠者在无涕情况下,可适当使用咽鼓管吹张法。
5.加强身体锻炼,防治感冒及鼻部疾病.
【西医诊断参考】
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1)耳内堵闷感。
(2)听力减退、耳鸣。
(3)鼓膜内陷、充血增厚、萎缩、粘连、钙化。
(4)鼓室积液。
(5)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