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余欢水》:对中年人好一点,中年稳,家才稳

看一个国家强不强,不能光看它的机场和高速公路是不是光鲜照人,科技是不是高度发达。

要看一日三餐背后站着的中年人,他们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真英雄。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比较沉闷的话题:中年歧视。
1、
热播剧《我是余欢水》最让我有感的一幕,是中年人余欢水站在街上大哭,可也就几秒钟,他就恢复了理智,重新回到现实中的千疮百孔。
那种欲哭还休的苦,太让人感慨。
是中年人没有哭的权利吗?不是,是不能。
如果哭能解决问题,大街上一定没有笑的人。
所有的人都难,尤其中年人。
哭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比如婴儿,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哭。
哭,是婴儿最有力的武器;等到了中年,那会变成最无力的情绪。
有一部美国励志电影叫《铁拳男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传奇拳击手詹姆斯·布洛克在经历工业大萧条的冲击中破产,之后靠着对家人的责任和强大的信念重新崛起的故事。
他的经历,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让人振奋的传奇之一。
影片中最让我有感的同样是一幕和哭有关的画面。
破产又因手掌骨折消极比赛被吊销拳击执照的布洛克一家穷困得连牛奶都要兑着水喝,最后连因为电费都交不起,家里被断了电。
不得已布洛克只好到拳击界经常聚会的酒吧向昔日相识的人求救。
面对以前的经纪人乔,布洛克跟他说对不起。他的意思是说我把生活搞砸了,实在没脸来见你。
布洛克强忍着不让眼里的泪水流出来。
是他不想哭吗?不,他太想大哭一场了,可是不能。
2、
回到现实中。
中年人这个群体,通常人们的认定是进入40岁以后。
在中国古代,人们按照孔子“三十而立”的说法,认为一个人30岁就进入了中年。
这可以理解,毕竟古时候人的平均寿命短。
有一段时间,大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于人均寿命的增长以及对人类将越来越长寿的预期,有媒体对人群做了重新的划分:
童年为18岁以下,青年为18-40岁,中年为41-65岁,66岁以后才是老年。
但显然,这样的划分并未得到官方和民间的认可,60岁以上就是老年人,官方和民间都这么认定。
35岁以上就是中年人,这一点民间似乎并不赞同,但官方事实上就是这么认定的。
换句话说,35-60岁属于中年人,这是现如今官方对人群划分的既定事实。
不知道为什么,官方总是喜欢用不恰当的年龄把人看老。
比如对于剩女的定义,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指出:剩女成为171个汉语新词语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
27岁就是剩女,这对大学毕业时已经22周岁以上的女性来说,意味着她们最好的出嫁时间只有短短的5年。难怪社会上剩女这么多。
再说回中年人。
35岁是报考一般公务员的最大年龄,然后60岁退休,就是既定事实在现实中的反映。
现在为了减缓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政府在推动延缓退休,这本质上不是对中年人这个群体年龄界限划分的调整,而是对养老金支付压力的一种提前缓冲。
关于35岁以后就不能报考公务员,意味着把中年人挡在门外,有人把它形容为:中年歧视。
每一年的公务员考试,就是一次对中年人的集体歧视。
把35岁以下当作报考公务员的条件,大家都知道是为了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但现实中,更需要机会的是中年人啊,他们的阅历和经验也更能马上胜任公务员工作。
还有,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他们会更珍惜公务员这种相对稳定的工作。
而许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最不需要的就是稳定,他们最需要的是去闯。
中年歧视在体制外的职场更是普遍。
现在有一种“35岁现象”,就是在职场招聘中很多企业都把35岁作为招聘的年龄上限。
同时,在企业内部一旦超过35岁这个年龄界线,上升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小。
如果超过四十岁,除非是中高管理阶层或技术骨干,否则一定会越来越被边缘化。
在很多公司,清退35岁以上基层员工,早已是公开秘密。
著名商业保险公司Hiscox有一项研究得出结论,40岁以上的人群,21%的人曾是职场年龄歧视的受害者,其中80%的人表示,年龄歧视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
难怪有中年人感慨说:人到中年,最好别失业,一失业,你只能去接受比上一份工作更差的待遇。
别拿金字塔尖的那些精英中年人随便换个工作就能年薪上涨百万的个例当榜样,那些人1%都不到。
99%的中年人,每一次失业都可能是一场灾难。
3、
百度百科对“中年人”的介绍中,不知引用了哪位专家的一段话:

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着眼,维护中年人的身心健康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不仅个人应对自身的健康负责,而且社会要对中年人的健康负责。

中年人是社会的柱石,任务大、责任重,特别是当今40~50岁的中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多遭磨难,因而身体素质差,内心烦扰多。

所以,维护中年人的健康应有立法和政策的保证。

相信所有的中年人看到这段话都会起立鼓掌,甚至眼含热泪。
然并卵,现实呢?现实是,没有一部专门维护中年人健康等权益的法律。
保护未成年人是应该的(有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但专门制定法律保护中年人,其它人群肯定不答应。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还没经历或已经经历过中年阶段的人,和一个中年人同时在医院等待住院,此时空出一张病床,根据法律对中年人的保护,中年人越号优先安排住了进去,非中年人只能继续等。
于是非中年人不服去告医院,结果法院还判定医院做法正确,那显然没有体现人生而平等的普世原则。
所以,用法律维护中年人的健康,并没有立法的精神可循。中年人的健康,必须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4、
还记得那个欢跳着下班的开心大叔吗?
为什么他就那么一段手舞足蹈的小跑,却感动了整个网络和社会?
因为我们的社会走偏了。
有一颗维持社会运转的螺丝出了问题。
这颗螺丝的名字叫价值观,当下人们对它的理解不知为何都简单粗暴地指向一个字:钱。
被钱裹挟的价值观,把生活和功利划上了等号。也让沉重成为人生的全部。
中年人,无疑是其中被这样的价值观压得最重的群体。
所以,开心大叔一个简单的雀跃,都能让人觉得是久违的欢快。
价值观是没办法用法律强制规定的,这意味着包括中年人在内的所有人,对价值观的纠偏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获得调整。
只不过,中年人更难一些。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者曾做过一个研究,用数据证实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是确实存在的。
他们用数据描绘出人生幸福感的U形曲线,得出的结论是:人在40岁左右时幸福感会降到整个人生的最低谷,这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这种现象全世界都一样。
幸福感低的人,对价值观的纠偏必然更弱,甚至反其道而行,陷入畸形的价值观中不可自拔,这种事例现实中比比皆是。
所以,开心大叔的开心,对中年人简直就是奢侈品。
5、
生理上,人在20~25岁时,生理功能会达到一生中的全盛时期。
然后会保持5年左右短暂的稳定,大约从30岁始,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就会开始逐步衰减,每年约递减1%。
相对应的就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患病率也逐渐提高。以高血压为例,35岁以上的人,患病机会是青年人的8倍。
同样相对应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在步入中年后,一个人心理上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生理功能在衰减,心理压力在增大,说人到中年最难,谁也不会否认。
中年意味着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最中坚的稳定力量。另一面是,如前面所说,中年也很容易成为被歧视的对象。
当中年的你成为被歧视的对象,你就应该知道,你必须独自坚强,所有的风雨苦难都必须自己扛。
余欢水如此,铁拳男人布洛克如此,现实中的众生也没别的可选。
对于中年人来说,就是想哭,也只能一个人找个没人的地方压抑着悲泣几声,你连放声大哭的机会都不愿给自己,因为那是矫情。

“如果我喝醉了,别叫醒我,让我在梦里多呆一会。”

这是一句曾经在朋友圈引起过中年人群体强烈共鸣的话。

对中年人的形容很多,比如作家冯唐的“油腻”说;比如说中年人有三宝:保温怀、枸杞和泡脚;比如说:男人中年不如狗、女人中年狗都嫌……
一个家庭的稳定与否,由中年人决定,推而得之,一个国家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中年人。
一个中年人身心都健康的社会,运行起来必然稳健而可以走得更远。
还有人说,看一个国家强不强,不能光看它的机场和高速公路是不是光鲜照人,科技是不是高度发达。要看一日三餐背后站着的那些中年人,他们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真英雄。
五四那天,一条《后浪》的视频引发了热烈讨论,“前浪”也就此成为中年人的代名词。
愿这个世界都对前浪好一点,别一掌把前浪拍晕在沙滩上。
前浪稳,家稳,国不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