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长期无法落实嫡长子继承制,因此也就难以顺畅集权|文史宴
文/班布尔汗
班布尔汗兄的大作《细读元朝一百六十年》上架了,该书看法深刻,行文通俗,质量极高,推荐大家入手!大司马向班兄索要了其中讲述元代中期的部分章节,发布在文史宴上。蒙古征服时期大家比较熟悉,元末大家也不算陌生(虽然一些看法可能有极大的偏差),唯独元代中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可能需要了解。
忽必烈通过召开不合法的库里勒台大会上位,实质形同谋朝篡位,因此引发了亲弟弟阿里不哥以及窝阔台、察合台系宗王的反抗,直到忽必烈晚年,与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笃哇的战争仍然打得如火如荼。海都死后,笃哇背叛与窝阔台系的联盟,投靠元朝,元朝得以消灭窝阔台汗国,在元成宗时代再度成为几大汗国名义上的宗主。
元成宗对朝政兴趣一般,放弃征伐日本、安南,政局维持平稳,朝廷上汉族文官、伊斯兰理财官员和蒙古勋贵基本维持平衡,天下获得休息,其宽疏怠惰的政风此后产生了长期的影响。本系列文章从元成宗晚年立嗣讲起。
蒙古国君即位,按漠北旧俗是应该在库里勒台大会上选举,但忽必烈谋朝篡位破坏了这个规矩,从忽必烈开始元朝不少皇帝都想按照汉法自行立储,但实际上蒙古勋贵对皇位的发言权仍然很大,虽未必采用库里勒台的形式,但仍然可以推自己亲近的亲王上位。因此元代的继承法类似于奥斯曼帝国,保留着草原帝国的基底,即所谓“内北国而外中国”,也正因为如此,皇位都得来不易的皇帝长时间难以顺畅地集权,社会因此而有活力。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蒙古人无法落实宗法制
大德七年(1303),元成宗一朝秉政时间最长的中书右丞相完泽病逝,完泽有辅助成宗惟和安民的功劳,却也是行政上抱残守缺、效率低下的主要责任人。
在完泽之后,哈剌哈孙继之为中书右丞相。这位谙熟儒学的勋臣之后,以为政雷厉风行为特色。在江浙行省任左丞相时,便在莅职短短的七十日内革弊兴利七十余项,是个很有手腕的改革派。
成为中枢宰辅之后,他立即对官吏遴选制度进行修订,使官吏所用非人的情况获得好转,同时核定贪赃罪罚及丁忧、婚聘、盗贼等制度,禁止进献户口和山泽之利。一时间,“选庶官,齐百度,罢斜封,汰冗员,绝宝货,约滥支,节淫费,量入制出。择民牧,屏世守,定赃律,刚正目举,有中统、至元之风”,时人称为“朝廷更正”。
守成之君元成宗
可以想见,如果成宗能够给哈剌哈孙足够的时间施展拳脚,元朝的国运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安定”的层面上。
可惜,从大德六年开始,成宗便大病不断,原本就较为慵懒的他,从此视朝的次数更少,理政之事也基本委托给了自己的皇后卜鲁罕。
卜鲁罕皇后原本是哈剌哈孙的支持者,哈剌哈孙入相,与其大有关系。看似强势的皇后却是个夫唱妇随的女人,丈夫主张“惟和”,她就提倡“平允”,并不主张进行改革。
皇帝病休,皇后不支持,哈剌哈孙的“朝廷更正”也不得不流于有始无终。
成宗于大德九年(1305)六月在病中册立嫡长子德寿为皇太子,坚持了世祖时代改用汉法立储的制度(大司马按:此前依蒙古旧俗,则是库里台大会选举储君)。
国本既定,成宗之后的权力交接会较为平稳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似乎天意偏不叫大元皇室消停一般,年轻的德寿太子在被册封半年后就一病而亡。已经病入膏肓的成宗经此打击,更加消沉,有生之年没有再册立太子。
无论是卜鲁罕皇后还是哈剌哈孙都明白,成宗之后的帝国政局,必然要因为皇位承袭的晦暗不明而出现动荡。
这一后一相,都在暗自做着准备。
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铁穆耳驾崩,终年四十二岁。
应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成宗末年,执掌朝政的于内是皇后卜鲁罕,于外是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如果这二人能够态度一致,任何动荡都不会有。但偏偏他们在由谁来继承皇位上完全背道而驰,并引发了激烈的政争。
三个极有特色的帝位候选人
太子早逝,那么以血缘来论,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是成宗兄弟的儿子们。真金太子有三子,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便是成宗。甘麻剌有子松山、也孙铁木儿等,答剌麻八剌早逝,但留下三个儿子,长子阿木哥,次子海山,三子爱育黎拔力八达。
皇位似乎应该从这些年轻的亲王中选出,不过甘麻剌一支已出封漠北,“具有盟书,愿守藩服”,“不谋异心,不图位次”,可说自动放弃了皇位继承权。而答剌麻八剌的长子阿木哥是侍女所生,也没有继位资格。那么,只剩下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两人了。
这两位亲王一文一武,都属于元帝国第四代亲王中的佼佼者。
海山十七岁时便在北边带兵,在大德年间与窝阔台、察合台两汗国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受封怀宁王,在“帖坚古山会战”中,表现卓越,多次突破敌方阵营,并亲手射伤了察合台汗国可汗笃哇。
大德十年(1306)七月,海山更是在老臣月赤察儿的协助下,趁窝阔台、察合台两国交兵之机,发动突袭,一举摧毁了窝阔台汗国之汗察八儿的营地,俘虏军民十余万人。经此一战,完全摧毁了窝阔台汗国立国的基础。
在他的身边,不但有十数万精锐之师,还有世祖老臣、成宗继位之初便是“三公”的月赤察儿,以及久镇边关的大将土土哈、床兀儿父子等众多将领的鼎力支持。
而爱育黎拔力八达自幼受儒家教育,“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在他身边聚集着一大批汉人儒士如李孟、陈颢、王结、王毅、王约等,即使是蒙古、色目侍臣,也大都倾心儒学。
爱育黎拔力八达名声在众多儒士的宣传下广为人知,儒家士人都将他看成振兴文运的希望所在。
以哈剌哈孙的意思,继承大统的,只能在这两位亲王中选择。一向主张“平允”的卜鲁罕皇后却走了一招不“平允”的险棋,她不打算选择两个侄子中的任何一个,而属意于真金太子之弟忙格剌之子安西王阿难答,在左丞相阿忽台、中书平章赛典赤·伯颜、八都马辛等人的支持下,决定立其为帝,并由自己垂帘听政。
这位阿难答是忽必烈嫡孙,久镇边关,麾下有二十万大军,实力雄厚,即位的资格并不差(但他和成宗毕竟隔了一层,只是其堂弟,和真金太子一系出身的宗王们相比,还是疏远很多。
(大司马按:安西王阿难答信仰伊斯兰教,且相当狂热,强令其部众皈依,如果他成功即位,中国历史会有巨大的改变)。
安西王阿难答是狂热的穆斯林
为此被元成宗严厉批评
卜鲁罕皇后一派谋划相当早,早在大德九年(1305)十月,德寿皇太子病重之时,便将爱育黎拔力八达及其母亲答己赶出大都,安置于怀州(今河南沁阳)。这样一来,海山远在西北边防,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又不在中枢,也就很大程度消除了答剌麻八剌一系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同时,卜鲁罕皇后又借着阿难答陪同投降的西北叛王明里帖木儿回大都之机,将之留在朝廷。成宗去世后,更是下令切断了大都通往漠北的驿道,避免朝中大臣和海山取得联系。
可是,政治斗争往往不会因为动手早便可获得成功,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才是成事的关键。
怯薛在手江山我有
在成宗去世后,卜鲁罕皇后与阿忽台等人并没有立即让阿难答宣布继位,而是举行朝会让大臣们商议,结果在参知政事何玮、翰林学士畅师文等儒臣的据理力争之下,事情始终不能决定。
相反,哈剌哈孙一派则表现得相当果断,弥补了早期准备不足的劣势。卜鲁罕皇后刚下令封锁驿道,哈剌哈孙便授命大宗正府总管阿沙不花改署手中驰驿文书的日期,使封锁令晚于自己派出的密使出发。
载着报告成宗已死消息的驿马及时赶到了漠北海山处,使得卜鲁罕皇后的谕旨成为一纸空文。同时,哈剌哈孙的另一位密使也赶到了怀州,通知了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的母亲答己。
给两位皇位竞争者传递完消息后,哈剌哈孙悉收京城百司符印,封府库,“称病卧阙下,内旨日数至,并不听,文书皆不署”,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自己以生病为借口罢工,同时“卧阙下”,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让别人取而代之,形成了一个“我不做事,你们也做不成事”的局面,等待海山或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到来。
哈剌哈孙在成宗晚年掌管怯薛宿卫,也就是保障皇宫安全的御林军,大都局势牢牢地掌握在手里,他的强力抵制,使得卜鲁罕皇后一派已经没有可能用正常的手段来夺取政权了。
得怯薛者得天下
除非强行举行阿难答的登基大典及皇后的垂帘听政仪式,来个“名分早定”,才有可能挽回颓势。可无论是卜鲁罕皇后还是阿忽台等人都没有行非常之事的勇气和魄力,面对哈剌哈孙的不合作,竟然束手无策,坐失良机。
从成宗去世的正月开始,哈剌哈孙死守在中书省,“未尝一至家休沐”,如同巨石一般拦在皇后一派面前,两派之间形成了一个僵局。
剩下的,就看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能否尽快赶到大都,将这僵局打破。
十七岁便统兵西北的海山,此时已经度过了八年的军旅生涯。战争的铁血硝烟把他打造成了意志坚定、不甘人下的铁腕人物。对于突如其来的皇位诱惑,海山没有丝毫的犹豫,在得到成宗去世的消息之后,立即率大军三万从驻地称海出发,准备回大都争夺帝位。
但毕竟漠北离大都太过遥远,即使海山日夜兼程,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赶到。因此,他需要自己的弟弟,身处怀州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先赶到大都去稳定局势。
相对于海山的果决,爱育黎拔力八达却显得优柔寡断,迟迟没有做出离开怀州前往大都的决定。因为他身边只有文人儒士和少量护卫,不像哥哥有千军万马,一下子要决定这么一件虽有极大诱惑但也有着极大风险的事,也确实为难。
时间一点点流逝,角逐的各派不可能总是在僵持当中,一旦卜鲁罕皇后下定决心临朝称制,哈剌哈孙作为臣子,无论如何也无法再行绊阻。即使是拥兵自重的海山,也只能要么束手就擒,要么顶着谋逆的帽子进行反抗,两种选择的前景都不会美妙。
所幸,爱育黎拔力八达有一位好老师、好谋士,名叫李孟。
班布尔汗兄的大作《细读元朝一百六十年》近日上架,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元史通俗读物,对于历史事件的实质审视极为透彻,也纠正了大量流行的对元朝的谬见,大司马已读完,强烈推荐,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