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一港春水向东流
黄梅|一港春水向东流 (东港之四)
曹锦军
东港从孔垄起点,沿途是要经过孔垄黄豆场、东街、德化桥、二中、二医院、梅坝、汤大、洪碾、孔东、邓渡、小池王埠、妙乐寺等地,终点是小池。全长23公里的水路哦,在过去碧波荡漾,船欢水畅,两岸不少地方还是棉花地,油菜地,春夏秋冬,四季风光不同。这儿不仅仅是一曲欢乐的黄梅小调,更是一幅黄梅东港的水墨画。
孔垄的黄豆场过去是下乡黄豆集散之地,故名:黄豆场。在明洪武年间,孔垄设“孔垅巡检”署,署地就在黄豆场。这一带临港的居民,家家院子后面都有洗衣服、洗碗、洗菜的“浆湿埠”。夏天,大人在这里洗衣服,小孩子们就在“浆湿埠”旁划澡。那个时候,孔垄港边长大的孩子没有几个划不到水。芒捶敲打衣服的声,小孩子水中嬉闹的声,还有风声,船夫的号子声,简直就是一曲简单就是幸福的快乐五线谱。
黄豆场往西就是一机、一棉,西厢大道。其中一机是机械厂,那里面玩意多,有单杠、双杠、沙袋等体育设施,当时一般的地方都没有这些东西。小学时候,每天天没有亮,我们几个小孩子就跑到那单杠、双杠、吊环上玩,玩了个把钟头才尽兴回家。当时有个同学家就住在里面,他家当时住的是经常漏雨的平房,有一次他边用脸盘接漏着的雨水,一边板着脸和我们说,长大要做好多的房子,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他成了个房产开发商,早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这说明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竞成。
黄豆场旁边就是粮管所,在那用粮票的日子里,每个月,我都跟哥哥到这里买米买油。那时候,营业员都一个个高高在上,坐在放粮的库房,让我们拿着米袋到放米的米斗前装粮。有时候,米是用自行车带回来的,有时候,就是我们自己背着回。一般一包米,50斤左右。1984年的时候,县考古队在粮管所挖出了一座明代古墓,挖了好几天,里面具体有什么东西,我们不知道,有关资料也没有记载。这个地方就在黄豆场对面,或许是某个当时官员的墓葬吧。
东港的港水向东流,是要经过汤大、严家闸等地。这里人杰地灵,除了有汤霖、汤用彤、汤一介祖孙“三汤”,还在汤大的项家墩出了个曾任台北市黄梅同乡会理事长的项毓烈老先生,如今90多岁。在严家闸附近是台湾退役中将陈兴国的老家,这二位先生近年来多次率队回黄梅寻根问祖,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台湾黄梅新生代年轻人知道故里,热爱故里。
东港的水一直流到小池镇,这里古名临江驿,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清朝划归江西德化县。小池镇原名小池口,古代因黄梅杨林湖水经孔垄流入小江(即东港),在长江口处有一条池,故名小池口。东港的水在途径小池妙乐寺后墙的时候,水面很开阔。小池妙乐寺建筑宏伟,被誉为南国第一寺。在这里弘法的妙乐大师很有善心,先后向公益慈善事业和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捐资达10亿余元。
浩浩的东港水,究竟还有多少故事待我们后人来挖掘整理?如果说,东港是本厚重的书,那没有一定经历的人是无法读懂它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沿着东港走啊走,只想在岁月中慢慢读懂它!
曹锦军围炉微信公众号:
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