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也丹:黄梅瞿家过年不贴“门神”

桂也丹:黄梅瞿家过年不贴“门神”

贴门神是中华民族自唐以来的春节民间传统习俗,有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涵。黄梅城乡过春节时,就十分盛行贴春联、贴门神这一传统习俗,但黄梅瞿族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起,春节却不再贴门神,还把除夕提前一天。这个独特的习俗,与清乾隆年间发生在黄梅县的一桩震动朝野的反腐败历史公案有关,由此使我联想到黄梅戏传统剧目《瞿学富告坝费》。《瞿学富告坝费》原名《三担谷》,反映的就是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发生在黄梅县的这桩反腐败历史公案。这出戏没有完整的全本,是由《报灾》、《逃水荒》、《李益借银》、《李益卖女》、《官棚打赌》、《冯氏劝告》、《迈拉逊私访》等剧组成的一组串戏。黄梅瞿族春节不贴门神的独特习俗,不仅应证了黄梅戏传统剧目《瞿学富告坝费》的历史事实,而且反证了部分黄梅戏研究者提出的《逃水荒》是为调侃黄梅人而编写的观点。

据我的曾祖母、瞿学富六世嫡孙女等瞿氏先人传承和我祖父查阅《瞿氏宗谱》、《瞿学富告坝费》弹词、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乾隆帝的御批、奏摺等历史资料考证:清乾隆廿九年(1764年),黄梅发生特大洪水,江堤多处决口,八大坝长便以修复堤坝为借口,大肆勒索民脂民膏,弄得不少人家破人亡。明万历举人瞿九思的六世侄孙、监学瞿学富出于义愤,向官府控告了八大坝长;但由于坝长们买通了官府,瞿学富反而被上下勾结的贪官污吏押送到黄州,惨遭严刑拷打,流放到四川,打入死囚牢中。他的儿子瞿实贵、瞿实亮及侄儿瞿正国、瞿陈夏等分别到北京、南京告状,乾隆帝准了状词,答应派钦差到黄梅决审黎明五、石待价等八坝长的贪污案。瞿正国等从南京赶到四川,将上告消息密告监中的瞿学富。学富高兴万分,叫正国、陈夏速回黄梅,将喜讯告诉家中的亲人和乡亲们。正国于乾隆三十二年腊月二十八日下午,从黄州起程,夜以继日地奔跑,于次日赶回家乡瞿家垄的村头,靠在塘边的一棵杨树上,向村里大喊:“状告赢了啊!……”。由于连日没有休息,过度疲劳,靠在哪棵树上死去。当时,瞿族家家户户正在鸣放鞭炮、贴春联、贴门神辞年。门神有“拒鬼”的寓意,但为了让瞿正国的魂魄回家,于是家家户户都把门神撕下来,以纪念这个永远年轻的正义农民。几天后,瞿陈夏也因数月的劳累奔波过度而故去。从此,瞿族从第二年起,就全部不贴门神,并把除夕改在腊月二十九日,为的是让瞿正国的鬼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享受香火。这个独特的习俗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主要还是为纪念这两位青年农民支持瞿学富告坝费,不顾个人安危为叔父平冤而奔走,不惜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的自我牺牲精神。

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黄梅县,历代剧作家、民间艺人都要极力反映他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这样一批表现黄梅和周边地区的剧目便应运而生,黄梅戏传统剧目《瞿学富告坝费》就是其中的一例。这批土生土长的剧目经过他们的不断锤炼,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上,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其中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且通过不同的渠道,在长江中下游29个采茶戏、花鼓戏、三角戏中广泛流传,屡演不衰,成为黄梅戏及与其有亲缘关系剧种的保留剧目。这是一批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好戏,对发展和巩固“三打七唱”阶段的艺术表演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桂也丹:湖北黄梅人,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漂在武汉的媒体人。)

曹锦军围炉合作共赢热线 :15072733961

曹锦军围炉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欢迎广大微友原创首发作品投稿:29723531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