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雄:老屋的树
老屋的树
作者:王武雄
你经历过没有蝉鸣的夏天吗?
立秋好几天了,虽然依旧没能迎来凉爽的天气,但树上的“知了”明显不像之前那么烦躁,只偶尔发出阵阵叫声,表达对“热”的不满,证明它的存在。
“知了”是何物,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吧?它就是那种学名叫做蝉的昆虫,因叫声酷似“知了”,故而有了这样的别称。
曾经,我对蝉的印象仅限于叫声和书上的图片勾勒出的轮廓,至于其他,完全没有概念。然而,今年夏天,与蝉的几次近距离接触,却让我一下子对它有了敬畏之心。
某个周末的傍晚,我们一家三口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在门球场附近看到了一只垂死的蝉,它四肢朝上,并不用力挣扎,只有规律地轻微摇动,那样子像是在等待一场注定会到来的仪式。
没错,死亡正一步步向它逼近。望着它奄奄一息地样子,看着专注观察那只蝉的儿子,我们竟不知道说什么好,唯一能做的就是原地不动、行个注目礼。
记得几个月前,也是在这里,我眼见一位母亲拾起一枚蝉蜕,告诉她的儿子,在他们的家乡,蝉是用来食用的,而且价格不菲,要按只论价。当时,我的心里虽有些异样,但因儿子正在身边玩耍,不敢愣神太久,一打岔也就过去了。
后来,先生提起他听说有些地方蝉多得过分,为不致泛滥成灾,政府竟鼓励百姓食用蝉,而烹饪的方法多为油炸。我联想起那位母亲的话,越听越觉得身上不适,仿佛眼见那些蝉被下了油锅,又听到人们咀嚼那些蝉的时发出的“咔嚓”声,身上随之不自觉地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听到这,可能有人会取笑我?倒不是自己有多高贵,刻意装出一副小女儿姿态,实在是这几年看到会爬的昆虫在眼前晃来晃去整个人都会觉得不适,年少时那个喜欢去也在逮蚂蚱的假小子也不知去哪了?
这一次,尽管身上没有发痒,可究竟有些头皮发麻,不敢再回放那种种有关食用的画面。隔了许久,我才从那件事中抽离出来。
谁知,这一次,将死之蝉又一次闯入我的生命。不仅如此,那晚回来的路上,我们差一点脚踏一只真蝉的尸身。原本只顾牵着儿子往回走,并未留意树下的情形。到底是儿子眼睛亮,老远就看到了,还指着那已经一动不动的蝉给我们夫妇二人提了醒。
又是片刻的停留,这一次,除了肃穆,更多的是就蝉论蝉。先生跟我讨论蝉交配不久就要面临死亡,感叹生命短暂;转而又向身旁不足两岁的小儿普及何谓“夏虫不可语冰”。而我,除了指着蝉的那对翅膀,告诉儿子什么叫“薄如蝉翼”,便只剩下和他一起回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原以为,这个夏天和蝉缘分总该告一段落了,谁知那天深夜,入睡之前,家中惊现一只庞然大虫。从客厅到卧室的一段路,总觉得有嗡嗡作响的声音,以为只不过跟平时一样,家里不慎进了苍蝇,围着吸顶灯灯罩来回乱撞,恼人得很。
不过,个头却大得多,噪音也大很多。我来不及多想,赶紧唤夫来助一臂之力,赶走也好,毁灭也好,总之不能再在我眼前和头顶乱晃。先生站在床上,定睛看清了那是一只蝉,原本是打算用电蚊拍来除害的,无奈高度不及,又不是在正上方,只好换了湿抹布斜击上去,一招毙命。
而后,他小心用一张纸将其尸体包好,递过来让我一观。我呢,无论如何都不敢再看。整个过程,夫行事的干净利落,熟睡的儿子也没有被吵醒,唯独我,事后无论如何都睡不着了。
夜半,耳畔又是往日熟悉的蝉鸣,可我听来却更刺耳了。而且,不知怎的,自那之后我竟有些惧怕蝉鸣了。
老屋地处丘陵,多树。屋前屋后,村子四周,沟畔塘边,大路旁,都有树。这些树,没人护理,不择地儿,顽强地成长。它们不声不响,任劳任怨,忠实地履行着防风护坡,保持水土,吸碳吐氧的职责。一到春天,生机勃发,绿叶如盖,虬枝横斜,尽态极妍,给勤劳的乡亲带来美的享受。
早春一日,多年邻居丛林叔在屋前左角刨出一个坑,随手栽下了一株梧桐树。那时我七八岁光景,从没见人植过树,立马好奇地跑过去观看。丛林叔一边培土,一边笑着对我说:“老五,等这棵树长大了,你也就长大了,我也许就不在了。”“那你植树干啥?”我不解地问。“植树干啥?长大了系牛,拉跟线索晾晒衣服,再大一点,热天你可以拿个凳子坐在树下乘凉啊。”我心想:真傻!自己又享受不到。
丛林叔和父亲是老庚,身体健康,仪表端正,但一生未娶。在我小时候,村里只有残疾人才找不到老婆。“丛林叔好脚好手,怎么没找到老婆呀?”一天,我终于向母亲说出了心里压抑多年的疑问。“都怪你三奶。”
“我到你王家来,和你爹一层的后生,算他出点彩。结结实实,力大如牛,一脚一个氹。18岁那年,验兵验上了,还是海军,你说身体好不?军装都穿身上了,那个讨厌的三奶,硬是拉着不让走。带兵的没法,放弃了。丛林叔大好前程不就耽搁了?那三奶也是苦命,三爷年轻时跑反(解放前的黄梅人称躲避日本佬为跑反),没跑赢,屁股上挨了一枪。那时医疗技术落后,子弹也没有拿出来,后来发炎,慢慢烂,就烂死了,丢下一堆儿女。长兄当父,他走的成不?”我唏嘘不已。丛林叔身体素质之好,我是见识过的。人民公社末期,一年冬季小队晚上打夜工,社员们肚子饿了,让他下水踩藕吃。他一口干了半瓶白酒,对着满塘枯荷,一个猛子下去,不一会儿功夫就踩了一大堆白藕。
“像他这么出众的人怎么找不到老婆?找了好几个,和你三奶都没接好缘,死奶奶这也不同意,那也不同意。丛林叔烦了,算了,一生不娶。”母亲说这些时,惋惜不已,“我们王家不就断了一房人烟。”丛林叔这个大哥做得真不容易!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全靠他拉扯成人。三个弟弟在那个年代,还都读了初中毕业。一家人所有出苦差都是他去。弟弟妹妹们先后成家,三奶病逝,他开始了凄冷的独居生活。
1989年,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丛林叔亲手植的梧桐也长大了许多,枝丫粗壮。丛林叔真的在他二弟的窗户和树之间拉了一条线索,晾晒衣服。夏天,我有时也拿把椅子,在树荫下看书。牵着牛,一身脏的丛林叔笑咪咪从外回来。我以为他要系牛,拿起椅子准备退让。“没事,你就坐那看,我把牛系到后背塘浴水去。”“丛林叔,这树好蹊跷哦,从没看你施过肥,也长这么高。”见他回来,我笑着对他说。“农村的树就像农村的人,苦命,人栽天养,只有靠自己努力争取,才能坚强活下去。”丛林叔弯腰对着脸盘洗着满脸污泥。
农村的树像农村人,农村人像农村树么?我陷入沉思,若有所悟。
村南头有个石爷,五短身材,年轻时外出混生活,参加新四军,皖南事变后五师突围,幸存下来,回到黄梅老家。后来国家政策好转,新四军失散人员能从民政部门领到一些生活补助,从此石爷腰杆挺拔。调皮的乡村们时常打趣他:“还不晓得你是假新四军不?混的!”他一听十分生气,脸色酱红:“哪个说我是混的?我到北京找李师长去,我和李师长一张桌子吃过饭的!”众人哄笑而散。石爷回梅不久娶了一位宿松女人,女人小他将近二十岁,为他生了一堆儿女。可惜石爷在七十多岁时去世,儿女大都没有成家。在这危难之际,经热心人撮合,鳏居多年的丛林叔来到了石家,顶起门户。“丛林叔日子将好过了,在外做事回来就有饭吃。以前可怜,累的要死,回家还要自己做饭。”周末回家,母亲高兴地对我说,“将要得,做了人也过过人的日子。以前,单人独马,造孽,夜里说话的人都没有。”
我和已到村南头的丛林叔见面的机会少了,见到也是偶遇。弯着腰,拿个充拐,风风火火的,往田地里赶。“老五,回来了。”话未说完,人已离去。我笑着应着。“丛林叔老了,”我和母亲说着自己的感受。“能不老么?一大家子人都靠他养活。做习惯的人,不晓得偷懒,天天做的不歇气。”伊叹着气,放慢手里的活计,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丛林叔是不错的人!先是王家牛,现在又是石家牛,一生做两家的世事,就是不做自己的世事。”我听了,对他的敬意陡然而生。
屋角的那棵树依然枝繁叶茂,树影婆娑。晾衣的绳索也在,只是不再晾晒昔日主人的衣物。我在树下看书的时候,发觉树已经开始蜕皮,我用手掰着枯皮,心想:人会老,树也会老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又过了几年,我离开老屋,和丛林叔见面的机会更少了。母亲也离开老屋,搬到村北头的小弟新家居住。“我有好几年没见着丛林叔了。”我忽然对母亲说。“走了,去年就走了,和你爹一样,死的前一天还在地里除草。”母亲抹着红红的眼睛,“走了也好,做一生,也该歇歇了。”
一日,我决定去老屋看看。从西头进村,我的三间老屋和丛林叔的一间老屋赫然在目。他们低矮地伏在那里,寂然无声,和周围傲然挺立的新居相比,明显落后。屋角的梧桐树依然忠实地陪伴着老屋,主杆已有小水桶粗了。已烂断的绳索一头在树上,一头掉在地上。“老五,等这棵树长大了,你也就长大了,我也许就不在了。”丛林叔,讨厌的丛林叔,真的不在了!
老屋的人像老屋的树,只要不倒,就得立着,不知疲倦地吐纳、劳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说是赞美老师一类的高尚人,我现在做老师了,我做到了么?怕是形容父亲、丛林叔一类的农民更合适吧?
老屋的树像老屋的人,只要不死,依然倔强挺立。现在人没了,树还在,那是甘于奉献的农民精神不死!父亲、丛林叔一类的农民将像老屋的树一样永存!
作者
王武雄 濯港中学教师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湖北黄梅人的民间文化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所有投稿作品,须提交编委会集体审议修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