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好读书——6-7月本土篇
太阳这么没遮没拦,病毒这么居心叵测,除了必要的运动和采购之外,出门纯属自取其辱。
不如闭门读书。
把今年六七月间读过的大部分本土作家作品在这篇文章里记录一下。
王朔《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是一本用心之作,更像是一本回顾、总结之作。好像作者已经过完了整个人生,随时可以去死了。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强烈印象。
这本书将方言与老王、现实与梦幻、酒醉与清醒、小说与人生、人间与天上、活着与死去交织着写,使得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充满奇异与荒诞的感觉,一方面又觉得场景有如亲历。
特别是一个有北京方言背景的读者,比如我,阅读的时候常常在心里默念出来——这本书叫做《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确实有非常多的口语——认真地较劲,或者是有意地调侃、斗嘴,处处充满着京腔京韵。
我一直觉得王朔是一个批判自己非常不留情面,甚至可以称得上心狠手辣的人。当然他批判归批判,并没打算改。这是另一码事。其实正是他在小说当中对自己斩尽杀绝的那股劲儿,让我觉得这简直像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本书。
在这个层面上,我发自心底地佩服他,觉得他勇敢。而我还在粉饰人生的懦夫阶段。文采方面,也不得不佩服,事实上,只要他真的想写,灵气原本就丰足,而今幸未消磨。
亦舒《爱情只是古老传说》
不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无法自圆其说的动机。师太还是写纯粹的都市爱情小说就好。
亦舒《天若有情》
最爱的情节设定是“人动情就会老”。——天若有情天亦老呢!而我们的惯性思维(当然也是事实)是:人有情或无情,反正都会老。在小说里,只让有情人变老,实在是一个太有价值的设定。
更多时候,我看亦舒其实不是看情节,而是看观点,特别是女性观点;也是看语言。都说师太毒舌,其实那些尖锐苛刻的话,未必毒得过张爱玲。两个人都是风格冷硬、清醒的女性作家,自己的生活却未必没有柔软与不清醒的时刻。
看人看书,书里书外的人生两相观照,更可见出人性的复杂与玄妙。
亦舒《胭脂》
故事而已。没有一个人物真正动人。无论男女,都有一点儿概念化。
亦舒《我们不是天使》
实在是因为看《黑犬》心情太阴郁,难受得很,才随便找了两本师太的书来调剂一下。所以《爱情只是古老传说》不喜欢,也并不感觉失望,或者“错付了时间”。这一本非常喜欢,就觉得有望外之喜。
不仅仅是因为女主的美丽与独立,有智慧及有韧性——亦舒笔下女子,若非如此,也做不得女主。
我爱的是作者用心构建一座城池——那古旧的、藏污纳垢也藏龙卧虎的城寨,是所有人物的出场地,也是她们即使离开也无法抹去的刻骨记忆,午夜梦回所。
它仿佛梦魇,让人以为将旷日持久地存在下去;一朝被推倒铲平,片瓦无存,又让人莫名依依唏嘘。
它是压迫、是宿命、又是底气,是庇护。像外婆,像早已书写好了,却仍容得你奋力挣脱翻身一跃的命运。它有多少残酷,就有多少慈悲。
当然,我也爱这里面一个个人物的选择:无论家世门第,甚至无论内心平淡或爱煞,他们与她们,都做到了不勉强别人也不勉强自己,不强求“在一起”——这是人生了不起的大智慧。
亦舒《这双手虽然小》
很喜欢这样充满动荡与未知的生活,喜欢身上心里永远有冲劲儿,疲惫后能复原,受伤后能修补。
不害怕给出物品与情感,不害怕得不到归还,不为未来可能的失去而忧虑。
内心如此丰足强大的人,也正是可以深切共情,能懂得别人的苦难挣扎的人。
有时候想:最让我羡慕的不是这些抉择,而是她们怎么可以如此轻易简单地做出这些抉择。
有时候想:有这样特质的女子怎么会不惹人喜爱,亦舒又何必让她们一个个有颜有钱?
难道,她自己其实并不相信有上面这些已经足够?
是她看得太透还是我看不透?
亦舒 《我的前半生》
因为电视剧,这部小说如雷贯耳;但是其实电视剧并没有看,而且听说与书中情节十分不同。
这部书和其他所有亦舒作品一样,教女人务必要自立——数十部作品反反复复说着同一句话,作者何其苦口婆心也。
觉得最可玩味的是失婚人士对婚姻的态度——如果有好的人选,还是要走进婚姻里去——和我的想法做法一般无二。
直到从第一段婚姻里走出来,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婚姻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我才真正地明白自己:我喜欢婚姻生活,我喜欢和一个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然后在这种紧密结合当中同时独立着。
亦舒《如何说再见》
数度眼睛胀热,几欲泪流。
如何说再见?谁能说得好这一声至轻至重的“再见”?谁优雅转身,谁苦苦痴缠?姿态谁高谁下?境界格局谁阔谁狭?这实在是千古难题,至今无解。
也许唯一的答案就是:
放得下放不下都终须放下。
在世的那一个人,固然有追随一死和独留而活的选项,活着也有苟且地活绝望地活萧索地活与漂亮昂扬活色生香地活等种种,可是,无论如何选取,那往生者终归是不会再回来的了。
这本书的妙处,正在于作者没有让这对夫妻的婚姻生活全无瑕疵,也没有让这个男人终生枯守,却也没有让他一转身欢天喜地拥抱新生——人的一生,恰恰就是这样:由不得人设计,甚至由不得自己左右。这才是人生人性之真相吧。
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话语如刀,一刀刀逼人在疼痛中警觉、思索。
慕名这许多年,而终于没能去看她的任何一出戏,到今天才意识到:这份遗憾比我曾经以为的还要大得多。
我不想用她给自己的那些词来形容她——无论是理智、清醒还是悲观主义、正经——我想说:她的勇敢震撼了我。一个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上选择以这种方式思考,与人相处、生活并与自己相处、追问不休……的的确确需要非一般的勇敢。
她的话剧,一定要去看。
直觉告诉我:剧会比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更多——抱歉我是这样的俗人,我向来认定:再锐利的思索也需要配以恰当的载体,并且总有一种载体是最恰当的,能将意义最大化。正如美食美器珠联璧合之时,取得的一定是1+1>2的效果。
马伯庸《古董局中局》1-4
这是和《长安十二时辰》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一种书。由深圳转运汕尾的七小时隔离大巴上,它让我忘了身处何地。
作者绝对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极擅反转——剧情反转、人心反转,正应了曹公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而且因为我父亲玩古董近六十年,我对这本书有了一层额外的兴趣。第一册看了一半就赶忙下单,寄一套书给父亲。父女同读,又是另一桩美事!
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三句话——
第一句是:“拥有这种(把自己彻底奉献给某种事业)决心和强大意志的人,别人无法束缚或控制。”
我的理解是:当一个人“无我”之时,就是他真正自由之时。
第二句是:“人鉴古物,古物亦可鉴人。”
我的理解是:不单是物,更不单是古物,所谓“鉴”,都是相互的。
第三句是:“人生在世,总要坚持一些看起来很蠢的事情。”
我的理解是:“蠢”与“不蠢”,这个判定权不应旁落于他人之手。
命运是由一个个选择串联而成的,听起来充满了偶然与复杂的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无论怎样的时刻,无论何等的情形,都秉持一个“真”字,那么,一个人已经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握了人生的航向。
这套书里有许多的执念,有的痴、有的贪,有的情深,有的义重。
其实,在别人看来,并无区别——因为都是“我执”,只是彼此都不理解对方的“执”罢了。
四大本厚书看完,所有的执念烟散,在我心里余音袅袅的竟然是那一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柴瓷毫不犹豫地殒身大海,却也永久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70%的阅读是通过手机“藏书馆”APP进行的。
也有纸质书,比如从学校图书馆觅得的一套“紫金文库”丛书,我读了其中的苏童卷、黄蓓佳卷、朱辉卷、叶炜卷、范小青卷、叶兆言卷、沈乔木卷共七本。
这套丛书收录的都是中、短篇小说。
最令我惊艳的是沈乔木卷,特别是其中致敬阿城《棋王》的那一篇《书痴》,真是精彩极了。
不知道整套丛书共多少本,最令我期待的毕飞宇卷没有借到,实在遗憾。
每日约800字的摘录,是今年年初订立的个人目标,至今七个月了,执行得很好。这是我很想表扬自己的一件事。
最近看到一句话——
“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摘录并不是我的梦想,但是它通往我的梦想。所以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有任何一刻我心里觉得是在勉力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