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日,称“三月三节”,古时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先祖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上巳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原为农历三月初的第一个巳日,即“上巳日”。 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古时,每到此日,人皆至江河边洗污涤浊,举行“消灾除邪”仪式。《论语·先进》里记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即是当时的情形。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因为“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踏青游春的节日,也形成了 “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古代上巳节文人墨客之间诗酒唱酬的一种及其兴盛的雅事。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于河渠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
南通秦晓春先生尝以“曲水流觞”设面猜《诗经·伐檀》一句,谜底是“置之河之干兮”。《伐檀》被选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故谜底不算是很偏的那种。“置之河之干兮”在原诗之义是人们将砍好的檀木放在河岸边。“干”作“河岸”解,入谜则别解为“干杯”的意思。“置之河之干兮”转变为“放在河里然后再干杯”之义。此谜最为传神之处在于“干”字别解,如此照应,则将谜底原来堆置木材转化为临河饮酒。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的雅集当属晋穆帝永和九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那天,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当时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曲水流觞,互饮作乐。临流赋诗,各抒怀抱。后抄录成集,参与者公推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作为千古名篇的《兰亭集序》,也成为谜人灯谜创作的素材。今例举几则为“信可乐也”配面的谜作。
谜家张伯人先生尝以曲艺名“快书”为面猜“信可乐也”。此谜运用面底双别解之法,谜面中“快”别解为快乐之义,“书”别解为书信之义。谜底中“信”由“确实、诚然”别解为“书信”。面底绾合紧密,简约不繁。亦见李创龙先生以“何须疑虑反生愁” 为面猜“信可乐也”。“信”别为相信之义。更有林凯胜先生以“胯下何人含笑出” 为面猜“信可乐也”。谜底“信”运用灯谜借代之法指向“韩信”而不可旁移。上述谜语,“信”字引用不同的字义,体现出汉字多义的妙趣。
(作者系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