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以杜为姓 诗乃家事世传情
北京晚报 | 2021年08月25日
.
管弦百家姓,杜。
杜的本义,是杜树,落叶乔木,又称杜梨、棠梨、甘棠,果实也同树名。
杜树高10米及以上,生性强健,树形优美,花色洁白,枝桠有刺,其果、叶、花、苗都可食、可药、可用。杜树的苗木作梨树的嫁接砧木,更是颇为适合。砧木是嫁接时承受接穗的植株。杜树,由此成为美好的铺垫与传承。
以杜为姓,理所当然地承接着优秀,展示着光彩和有趣。
《杜甫诗意图》册(清)王时敏 作
一
始祖光彩
流传千古
树的起点很高,很早就和杜姓紧密相连。
相传古代神农氏时期,杜树漂亮的花和果叶花苗都可食可药可用的特点,令其中一支氏族非常崇拜,他们将杜树立为社树,即神树,奉为氏族的原始图腾,还以杜命氏族名、居地名、国名。于是,其国叫杜城,其人为杜姓,成为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树和杜姓,就这样伴着历史洪流,相依而行。只是,我们谁也不知道,在这支最早的杜姓氏族中,到底是谁最先姓的杜呢?有的杜氏尊杜康为杜姓始祖,更多的杜姓人却尊西周时的杜城领主杜伯为始祖。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说文解字》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杜康后来也用作酒的别称。而杜伯在《国语》《左传》《墨子》《新唐书》等典籍中都有提及,他是西周大夫、周宣王的大臣。《太平广记》说杜伯名恒,有的族谱称杜伯名献、字平浓。称为伯,乃是古代对大夫的尊称,《史记》云:“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周王封大夫,食邑某地,亦称“伯”。杜伯为当时杜地(约为现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领主。《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得很清楚:“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唐叔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县是也。杜伯为宣王大夫,无罪被诛,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居杜城者为杜氏。”
杜伯之所以被广为传载,皆因其“无罪被诛”,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周宣王在位期间,听人谶语说妇女会危害周朝江山,就下令把很多妇女、包括女婴都杀死了。杜伯劝谏,周宣王不听,杀死了杜伯。周宣王后来梦见杜伯射杀自己,得病而死。
另一种说法是,杜伯英俊儒雅,被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看上了。女鸠想方设法引诱他,杜伯拒绝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就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把杜伯处死。
这两种说法,让杜伯的形象从内到外都充满光彩:英俊儒雅,能够被王妃看中,是为外在光彩;不受勾引、能为百姓冒死进谏,是为内在光彩。所以,杜姓人尊杜伯为得姓始祖。
杜伯的光彩也让杜姓人有自豪感。本是出身于贵族的杜姓人,对身份、地位、内涵、外表还是很看重的。当年,他们选择杜树作为图腾,就展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眼光。好看又有用,杜树“霜后可食”的果实,还能与枝、叶一起治疗类似霍乱吐泻、反胃腹痛等症,怎么不令杜姓人喜欢呢?明代医药学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儿子朱橚组织编著的《救荒本草》记载的内容里,就有杜姓人认真生活的影子:“其叶味微苦,嫩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或蒸晒代茶。其花亦可炸食,或晒干磨面做烧饼食以济饥。”
擅长培植和使用杜树的杜姓人,在不断的实践中,还让杜树成为梨树的嫁接砧木。这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杜树“接梨甚嘉”。杜树那本是性味酸涩的果实,经过嫁接后得到改良,便酸甜相宜了,用于解除饥饿,口感上舒适许多。
想来,杜姓人的这些行为,也隐含着自身的一些特性吧,即不断进取与改良,总想着把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二
有趣灵魂
至死不悔
在杜姓中,大张旗鼓地表现自己的,算是唐初诗人杜审言了。
单说杜审言,可能大家一下子想不起来是谁,但说到唐代诗人杜甫,大家就熟悉了。是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他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擢进士第,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
杜审言大约是没把其他三友放在眼里的,特别是苏味道,经常成为他的话题。当然,也有史书记载,杜审言与苏味道私交不错,曾作诗《赠苏味道》,故而说话随便。苏味道是朝廷大员,在他任吏部侍郎时,杜审言作为一个小小的隰城县尉参加了官员的预选试判,工作一结束他就对人说:“完了,苏味道活不成了。”闻者大惊失色,以为苏味道得了绝症,被杜审言看出来了,忙问其故。杜审言说,苏味道见了他刚才写得那般杰出的判词,肯定得羞死。原来,杜审言是太满意自己的作品了。接着他又说了句被《新唐书·杜审言传》记载下来的话:“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他觉得,他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给他研墨;他玩书法,王羲之也得跪下拜他为师。由此,杜审言为汉语言贡献了一个成语:衙官屈宋。
我们常说,要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以此激励自己做得更好。而杜审言早就认为优秀是自己的本性,他好像不只是口无遮拦、没事随便说着玩儿,而是发自内心地肯定自己,以至于他去世前,给他的好诗友宋之问、武平等人留下的遗言竟是:“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意思是:之前有他在,把你们压得出不了头,如今他不在了,你们可以高兴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代替他在文坛的地位。
这种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有些像杜姓人当年对杜树所有功能的发掘和利用,杜树的树枝可以当柴烧,小枝呈棘刺状,枝桠上有尖锐的刺,刺伤性很强,就被他们直接架在院门口防盗。实际上这也是使用杜梨木材之后留下的边角料。杜也引申为“利用土木筑堤防洪”等义,作动词用,表堵塞、封闭、关闭等意,即以土塞木、以木塞土,这也是“杜门谢客、杜口吞声、杜口裹足”等词来历。杜,是可以用来堵塞门洞的树木,至今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杜树枝被堆放在存放柴草的院门口代替门。
杜审言的言论,苏味道没有计较。杜审言逝后,宋之问也作诗讴歌他。后来的杜甫,在路过宋之问故居时,亦报以赞诗。
同道中人,宽宥相惜,都是有趣的灵魂。
三
壮别相和
诗情传世
说起来,遗传,也很有趣。传下来的,可能是外貌、品性,还可能是才华,比如,写诗。
杜甫家族的文采,算是有根的。除了杜审言,杜甫更早的先祖杜恕、杜预都是三国、魏晋时期的文武全才。所以杜甫也算是得到祖上真传。人被尊为“诗圣”、诗被誉为“诗史”的杜甫,是这样表扬自己的家学渊源和所受的早期教育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对杜审言还特别理解和敬佩,曾如此盛赞:“吾祖诗冠古。”
其实,那些被杜审言用来对比、调侃的人,也不是一般人。例如苏味道,人家也是自小聪颖,9岁就能作诗,以文才出名,20岁举进士,在武则天当政时期还做过宰相。
更值得一提的、也应该是杜审言没有想到的是,苏味道遗传下去的基因,也是超级不一般的,苏味道是苏轼的九世祖。我们都知道的“唐宋八大家”,即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中,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就占了三个位置,被合称为“三苏”。“三苏”与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感叹间,再于八月杜树成熟季,透过睆睆果儿、萋萋叶儿,来看有趣的灵魂、优秀的基因之间的相遇、碰撞、流传,就宛如在观赏人生的某一场盛宴,那样的丰美、高档、豪迈、大气,令人于心潮澎湃、大呼过瘾之时,也不禁深深感动,并将长长的回味,久久地蔓延至以后的流光中。
因为诗才,杜审言与王勃也有交集,杜审言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首句“独游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末句“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同是宦游人”“儿女共沾巾”颇有应和感,且同样浑厚多情。人们也据此认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为杜审言写的送别诗。
那真是一首清新高远、豁达洒脱的好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一改传统送别诗伤感的情调,让断肠落魄的离别变成了深沉豪气的壮别,于刚柔相济、收放自如之间,充满了无限深情,独树一帜。清代诗人袁枚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王勃不愧是写情的高手。
可惜,没有任何可信的资料证明这首诗是王勃写给杜审言的。因为,杜审言从来没去蜀州担任过少府。杜审言与王勃年龄相差大约5岁,写《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时已是中年,而彼时王勃已早逝多年。杜审言与王勃的相和,也许是因为对王勃此诗的爱,也许是对王勃的缅怀。
而杜姓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喜爱是没有改变的,因为,无论怎样,它还是写的杜家人、杜家事。杜少府也在这场壮别中,谦逊有度,温文尔雅,一如他的得姓始祖杜伯,也好似当年杜树被某位杜姓人初见的模样。
杜伯,也早就立在杜树旁,含笑看着自己的子孙们,他听到杜甫这样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