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角虚名尘世梦,苏轼一曲满庭芳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他的诗词、他的生活态度,无一不影响着后人。特别是他的诗词,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苏轼善在诗词里发议论,抒情中表达深刻的哲理。其中有一首词就是以议论为主的典型例子,而且其言语通俗而不失豪放,哲理深刻而不失率真。
这首词就是《满庭芳·蜗角虚名》,我们欣赏一下。
《满庭芳·蜗角虚名》
宋代: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词面译文: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词作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应该是苏轼写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被贬于黄州之后,受到重大挫折后所作。东坡写此词时,经历了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众多坎坷,因而大有退避之心。
词人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名利得失之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未必强,而失者未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以上几句,既是对世俗观念的嘲讽,也是对政治派系内部斗争的厌倦和批判。苏轼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一场梦,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远离灾祸。烘托出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天地间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让我的内心得到了片刻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想到这些,情绪一下子豁达开朗了,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愉悦。
称这首词是一篇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应当是恰如其分的。此词全篇情理交融,现身说法,哲理通透。既充满饱经沧桑、愤世嫉俗的沉重哀伤,又洋溢着对于精神解脱和理想家园的追求与向往,可谓是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
其实,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而已。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与其一生为它所累,不如活得实实在在、快快乐乐,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它,将一切看得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