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

丹田是“性命之根本”,它分为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三种,分别储藏“精、气、神”三宝,人的体魄强弱,生死存亡,全仰赖丹田元气之盛衰。

健身气功的“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指的都是下丹田。所以,下丹田也称为正丹田,它是健身气功习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汇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意守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各经所属之脏腑。

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三者之间具有互相滋生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

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气沉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下丹田前通脐,后通肾。由于肚脐是胎儿在母体中存活的根蒂,肾为人的精、命之本,所以,“意守丹田”“气沉丹田”时,一吸则百脉皆合,一呼则百穴皆开。呼吸之间便可不断增长元气,进一步调整经脉的畅通。

常言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一丸红日高悬天空;“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一息真阳下藏于丹田。作为生命个体,“阳气贵降不贵升”,阳气一定要降下来,才能形成脏腑躯体结构,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才能在“天人合一”中独立为人,否则就羽化、气化,融合在天地之间,谈不上个体生命了。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形是那么柔软和谐,渐升渐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抱,首尾相连。人体也是这样,阴阳不能冒尖,一冒头不是寒就是热;五行不能冒头,一冒头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就打乱了。虽说生命的本质是一股有形的阳气,但是这股阳气应当是柔顺温煦的阳气,而不是亢烈桀骜不驯的阳气。阳气不能总是升发不降,居高不下,生命形成,生命自稳,个体维系更讲究阳气的沉降收藏—“气沉丹田”。

目前气候变暖致使自然界阳气升多降少,对五脏影响很大。乱心神,上肝火;肺、肾“失道寡助”,肃降、潜藏不能充分得到秋凉冬寒的“天助”。人体阳气该降不降,就是“内奸家贼”搅得人不能安生。阳气不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位置(丹田部位),分布不均匀,总是升多降少,漂浮在上面而引起上热,常见心烦******,口干口苦,口疮口臭,头胀痛,血压升高,******肿毒等;下面则会阳气相对不足,形成下寒,常见畏寒怕冷,夜尿,骨质疏松,不孕不育,闭******经,腹泻便烂等。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内经图》中下丹田的位置是位于脐后脊前,前七后三的肾下方,从该图与“织女运转图”的比较可以知道,下丹田与人体双肾的大小差不多。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下丹田的左右是输尿管,上方是肾脏与肾上腺;左上方为脾胃,右上方为肝胆;正下方为小肠,再往下是膀胱,膀胱下面则是睾丸和附睾;下丹田处的水平位置有横结肠,脐上一点是胰脏,左下方是降结肠,右下方是升结肠,十二指肠在此窍穴的右方纵穿而过;再往前的分层空间是动脉和静脉的交叉处,下丹田的后分层空间是太阳神经丛及性腺神经的部位;后面的分层空间正对位是腰椎骨,下部则是骨盆。

正是由于下丹田所处的位置特殊,使意守丹田可以调动起全身各部位、各层次的相互联系,从而激发生命力。

又由于下丹田与肾、胰、肝、髓皆可通过植物神经进行联系,性腺还与脑垂体发生连锁性的条件反射,所以意守下丹田可以增强性腺功能,还能使之反馈到下丘脑的植物神经中枢,增强植物神经功能,强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新陈代谢、免疫能力以及应急能力也都会得到增强。

那么,怎么习炼而达到“气沉丹田”呢?一句话:“吸气时想着命门,呼气时想着丹田。”这就是前面讲的逆腹式呼吸法,也叫“丹田呼吸法”。具体如何做到,后面译解。

(文/欧良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