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师父柴胡桂枝干姜运用的临床体会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运用的体会。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有着特殊地位,它属于六经病中那一经的方证?历来注家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该方主“少阳表里未解”(《医宗金鉴》);有的认为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伤寒学》),仍属少阳病方证;有的认为属“厥阴合于少阳”(《伤寒论集注》)。要明了这一问题,宜从四个方面解析。
一、从方药组成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
方中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与黄芩为伍解烦热而治胸胁苦满。
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能滋液解渴。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甘草、干姜理中气以复津液。
原有人参补中、大枣致壅满均非微结所宜而去之,故此治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医宗金鉴》认为:
“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
去人参者,因其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上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
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柯韵伯认为:“此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楼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认为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
诸家看法是一致的。《医宗金鉴》提出是柴胡、桂枝合剂,提示了本方适应于半表半里证,但认为散结不在干姜而在牡蛎,轻视干姜易生姜。
而柯氏注意到干姜易生姜,是为散胸胁之满结,注意到了寒饮在下是满结的主因,故不能用生姜之散,而必用干姜之温,因此干姜易生姜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于小柴胡汤的大眼目,提示后人,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半表半里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祛半表半里寒。
二、从病位解
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这是人们的共识。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变化而来,由以上各家对其方解可知,该方证的病位仍与小柴胡汤一样属半表半里。
而且不少人看到了两者的不同,如《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记有:
“当年刘渡舟老师与经方名家陈慎吾先生请教本方的运用时,陈老指出: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
”
张路玉指出:
“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楼、石膏,则进而从阴。
”
阴证机转是什么?
从阴从阳是什么?
未曾说明。
经方大师胡希恕一语道破了其机关,在所著《伤寒约言录》中把柴胡桂枝干姜汤放在少阳病篇讲解,当讲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时明确指出:
伤寒五六日,为表病常传少阳之期,因已发汗而复下之,使津液大伤,使半表半里的阳证变为半表半里的阴证。
可知小柴胡汤从阴,是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阳证,从阳则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阴证。
也可知,阴证机转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阳证转为阴证。
再看有关仲景的论述则更清楚
《伤寒论》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热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说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医者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呈现微结。汗、下、邪热皆伤津液,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为邪还在半表半里。心烦,为上有热。
这里的微结,是针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为阳明证者显异。
此即由半表半里阳证转为半表半里阴证,呈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
“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疟病是往来寒热为特点的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于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之疟疾,说明该方重在温下祛寒。
有关仲景对本条的论述,
仅此二条,并未直接指明治六经何病,但可得知该方的主要适应证是“但寒不热”及“往来寒热、心烦”者。这里可看出该方与小柴胡汤证的相类与不同,相类者,病位相同,皆用于半表半里证,不同者,病性不同,小柴胡汤用于阳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阴证。
三、从六经提纲解
经方家认为:六经来自八纲,即人体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病性分阴阳。半表半里有阴证、阳证之分,已知小柴胡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阳证,又称为少阳病,很显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当属厥阴病。那么用厥阴病提纲来衡量该方是不是相符的呢?厥阴病的提纲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半表半里
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已如上述:
治疟多寒,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往来寒热、心烦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有桂枝可降冲逆,有花粉、生牡蛎可滋津、敛津止消渴,用干姜温下寒、黄芩清上热,是治疗厥阴病典型的方药,而临床用其治疗厥阴病常能取效。
胡希恕老先生授课,讲到此条时,胡老指出:“五六日正是邪气由表传入半表半里之时,已经发汗又用泻药,故胸胁满微结。微结者,是里已有所结,但不甚,仍以少阳证为显。这个方子有利于治疗大便干……临床有一种无名的低烧,用柴胡桂姜汤效果很好。”说心里话,我当时听后疑惑不解,教材里明明讲此方证兼有脾虚便溏。
《伤寒论》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这条经文,想必学过《伤寒论》的人都有印象,但比较费解。它的深层含义到底有多深?临证适用范围到底有多广?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将此条病机归纳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是否就是张仲景的本意?
《伤寒论》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如果简单地随文释义或者简单地把某条归为某种病机的学习方法,有时会干扰我们的思维,甚至会局限僵化住对原文经方的丰富内涵的认识。
比如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经过本人长期临床验证与反复学习琢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
此方用好了就是一个神方,携带大量的信息密码。
这么说吧,如果你按照常规的病机辨证用于临床,则效果一般,范围也局限。
但换一个思路,回到产生这部巨著的文化生态,原汁原味地去揣摩它认识它,即便是些无法解释的疾病,同样可以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所谓:
分明香在梅花上,寻到梅花香又无。
这是步入中医殿堂过程中必须出现的境界。
当我们看到始料不及的疗效而重新审视这段原文与这张方剂时,竟怎么也找不到那神奇疗效的所以然。
——经方魅力即在于此!
遍览各家注解,我以为正应了那句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
纸上谈兵学《伤寒论》,实不如扎扎实实以临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调动自己的中医和传统文化知识结构,运用悟性思维,有时会发现更多信息,解决更多一般辨证论治思维定式不能解决的顽症难疾。
女性,36岁,皮肤过敏瘙痒10天,10天前出现皮肤瘙痒,用了药后症状缓解,第二天又出现,舌边尖红,苔薄黄,考虑风热郁络,夹湿,郁于肌肤,外不得越,内不得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今天电话说皮疹已消,麻黄杏仁生姜宣肺达表,连,白皮,甘,清热解毒,小豆麻黄利水除湿,通水道,本经谓之:白皮主热,去三虫,《日华子本草》言:煎水洗小儿状热,一切疥疮,皮肤瘙痒。患者调理三次共服用16剂症状明显好转。
调理一个产后抑郁的病人,她失眠,一点睡不好,情绪低落,不愿与人说话,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疾病,全身躯体化的症状很重,头晕,头痛,心悸,胸闷,我建议用中药调理,扎了针灸。
留针的时候我就边与之聊天,慢慢的她紧锁眉头打开了一点,感同身受,特别能够理解她的无奈及无助,她的爱人非常好是一个小伙子。
我从扶阳讲起,到悲伤思恐惊,怨恨恼怒烦,对自己身体的影响,及疾病的隐喻,及希望,聊了一个小时,出针,有了笑容。
不要吃西药先,给我两个星期的时间。
舌淡苔黄,寸郁尺弱,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30g,桂枝20g,干姜10g,天花粉20g,黄芩15g,牡蛎30g,龙骨30g,红参10g(焗服),半夏30g,茯神30g,3剂,水七碗,煮水4碗,去渣,再煮成3碗,分三次服用。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7味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从病的来路上有表不解【患者恶寒怕冷,说月子没做好,穿着厚厚羽绒服】,从病的发展趋势看。
更多是化热的见端【胸中烦,舌苔也有化热之征象】。
方中少量干姜是针对胸胁满微结而设。柴胡使用可以从小量用气,本经: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在小柴胡汤中用到120g得到启发,肝气郁结,枢机不利的人群太多,很多人用了后会觉得胸中烦躁感明显减轻,我体会要大剂量,看中的是推陈出新,这四个字,太关键了,本经中有这四个字的不多,大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