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良:关于银川看车老人被打—银川社会舆论的悲哀

窥“7·1”事件知一斑——

该出手时出好手  不要躲在一边胡夸口

——银川悲喜文化反思之二

法律不讲情,道德不姑息,情理能斐然,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要坚持原则,还要善于灵活,才能创造和谐社会。这个原则就是法律和道德,这个“灵活”就是“以人为本、以情养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这是应该提倡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协调统一”的为人处事文化。至于什么是文化,请参阅前文《受了伤害输了道德》。

银川人对“7·1”事件的认知,可以说是已经在不良社会舆论的发酵过程中被绑架并使人丧失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一种认知。这是银川社会舆论形成机制的悲哀。

一、银川社会舆论的悲哀

1、舆论的来源竟出自“带霉点的热情”

当一个“kivi”始作俑者的网友发布了一个“带着霉点的热情”的帖子时,居然一夜之间能疯传十多万网友,并在第二天被多家主流媒体转发。

“kivi”肯定是好心的热情,勇敢的正义。但是,“kivi”是否是事件结果的目击者尚不知道,但可以他肯定地说他决不是事件过程的目击者,因为他发的是严重失实的帖子。没有事实和真相的热情就是“带霉点的热情”。

2、舆论的发酵过程竟是丧失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发酵过程

●“谁先动的手”弄清楚了吗?为什么没有质疑的声音?

●事件的前提责任是司机“车停的不正规”,还是看车人“脱岗”?

●开口就要8元停车费(实际应该是2元),究竟是什么性质?

●服务人员用最肮脏的语言辱骂被服务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性质?

●辱骂在场的无辜老人到底是什么行为?

●打架的真正动机在哪里?试问,如果有人当着你和你母亲的面“日你妈”,如果你还没有一点“血性”的反应,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修炼才能成其为“男人”(或者是“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男人吗?

●几次上车几次下车才发生的打架,过程说明了什么?

●真正的悲哀在于绝大多数网友缺乏真善。因为我只看到了他们“冒着热气的嗅觉”。而热气却来自冷酷的心。我的文章发出去之后,接到20多个电话。在每次的电话中我基本上都央求他们能否代表我们去看一下丁师傅(钱我出),除了一位陈姓男子表示愿意外,其余的均没有理睬。我的话反而被他们录音后断章取义地发在帖子上。为此,一种莫名的悲哀侵蚀了我的心。

这样的舆论发酵,真的是一种缺少文化的发酵。起码缺少了一点银川文化应该有的“文化自觉力”和“文化力”的发酵。

“文化自觉力”是因为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得到觉悟的能力;“文化力”是引导民众走上一条智慧生存道路的能力。这是社会舆论的根本。连这种根本文化内容都没有的社会舆论,真的是银川社会舆论的悲哀。

二、使人欣慰的余喜

这几天我始终处在一个悲哀的状态——强大的社会舆论为什么会这样容易走偏?如果碰上一位不善言语和表达的老百姓,这种社会舆论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主流媒体的洪水冲刷过的地方怎样才能消除痕迹?

让我的悲哀没有下去的原因是派出所。这体现出了法治社会的形态与文化。派出所在我的心目中就像整个事件的压舱石,在不良社会舆论的风暴中使我的心情平静下来。这是事件之外的余喜。

三、今天我写这点东西的目的:

1、希望我们的网友该出手时出好手,不要躲在一边胡夸口

这次事件最可笑的现象是许多电话质问者在一二十分钟的电话中反复声明“他骂你你不会闭上嘴走路?”、“你看看厉害了我的国吧,欺负弱势老人跟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能相称吗?”。一位自称代表“XX首长”的人,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反复谈打人与厉害了我的国的关系。我是比丁师傅还要老的老人,我真地体会不出来对方的意思。

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种人不是在爱国,而是在祸国。“7·1”事件是偶发于我们银川的事件,这个事件反映的是我们银川的文化,特别是银川停车场的产业发展文化和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跟国家厉害不厉害,有什么关系?

2、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社会舆论,真的希望他能健康发展

我始终认为:触犯法律的应该得到法律的惩罚;违反道德的应该得到社会诛伐与文化育化;造成损失的应该赔偿损失。至于我们网友,应该有更多的人伸出援手帮助所有受害的人,这样才能自清我们的社会和社会舆论。

文化反思是社会自清与社会舆论自清的唯一一条道路。

我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位网民能通过这次事件反思一下我们银川的文化,让社会舆论能够健康地发酵与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