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皮穿支理论是什么?(之一)

这一个观点很多次。但是很多朋友依旧不知道“穴位皮穿支理论”到底是什么。本文就从头讲解一下:

1、准确的表达

我有一个原创的发现,这个原创的发现用一句话来表达是“皮穿支血管的筋膜穿出点的体表部位与穴位的体表部位,二者分布高度一致,近乎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什么意思哪?就是中医按照几寸几寸的找到的穴位的位置,往往和显微外科医生用超声等仪器找到的皮穿支的位置,在体表皮肤上,距离非常近。根据中医的说法人体有365个穴位,根据西医的说法,人体有400个皮穿支,这两类点的位置基本上是重合的。

感兴趣的人可以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操作很简单。我的文章已经发表了,我是根据手术中的观察加超声来判断的。

如果有读者想做这个实验,发文章的话,可以在文章下边联系我。可以说,文章非常好发,目前只有这一篇文章重复了我的观点。所以,至今依然是很新的观点。

2、意味着什么?

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找到了穴位的实质?意味着找到了经络的实质吗?意味着解开中医之谜吗?

可以百分之百的说,这样想就是想多了。最初的我也是不知道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这个发现是我的2007年左右,那时候还年轻,疯狂的做皮穿支皮瓣。如果我要想多了,以为自己能够解决经络实质问题,我就会在2008年发表文章,而不是2016年才发表文章。五年前才开始严肃思考这个事情,这五年中间走过了很多很多弯路,就不多说了。

现在我的观点是“穴位皮穿支的对应关系”是一个虫洞,是一个打开两个思维逻辑空间的虫洞。一边是中医的逻辑空间,另外一边是现代科学的逻辑空间。从中医这边到西医这边,只能说科学词汇;而到中医这边的时候,只能说中医语言,并注意不是中国现代汉语,而中医那种用三阴三阳、五行来描述一个事情的思维。

所以我认为中西医之间并不是存在一种“证伪”的问题,中医没有办法用科学证实或者证伪。中西医之间,是一种相互翻译的问题;而且是句子与句子的翻译,不是单纯的在词语之间的翻译。简单来说就是中医的一段话,可以对应着西医的唯一的一个现象,但是中医的一个词语用西医词语解释就非常麻烦,一个中医词语可能有几个西医词语的含义。

3、概念的推理演绎

中医概念和西医概念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在穴位和皮穿支血管这个基准点之上进行一系列演绎推理。

穴的字义VS皮穿支血管的肉眼解剖形态

在汉语中,穴一般泛指某些坑或孔洞、窟窿,有时被引申为“窝”,比如巢穴、墓穴。在皮穿支血管穿过筋膜的部位,从肉眼看,就是一个孔的形状,由于皮穿支血管中含有动脉,血液会有鲜红色动脉血快速喷出,类似山中的泉眼,这也符合“穴”的词汇本义。《黄帝内经》中“骨空”“奚谷”“谷”等词语也常用来用来描述“腧穴”。现代医学认为骨的血液供应来自滋养动脉,滋养血管需要穿过骨质表面进入骨内部,因此形容在骨表面就有孔洞样结构,用“骨空”形容也非常恰当,同样,“奚谷”就是皮穿支血管穿过肌肉或者深筋膜时候的形态;穴、骨空、溪谷三者是同一内在实。

穴位的点区VS皮穿支血管的点区

在现代人的认识中,“穴位”实际上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指的是人体体表皮肤上的一个较小的区域,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面积大小范围,具体位置也并不是十分精准,可以称为“点区”(即像点那么大的区域),针灸就是用针刺等方法刺激这些点区。

皮穿支血管在体表位置也是一个“点区”。供应皮肤血液的血管,被成为皮肤营养血管;在人体皮肤最底层是深筋膜,即所有的皮肤营养血管都必须穿过筋膜结构去营养表层的皮肤,这些穿过筋膜结构的血管就叫做皮穿支血。因此,每一个营养皮肤的血管必然都有一个“穿过筋膜的部位”,显微外科医生切取皮瓣时必须确保皮穿支血管不被误伤,因此,显微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需要确定皮穿支血管穿筋膜部位的体表位置,这个位置也是一个点区,可以称为皮穿支血管的点区

3  经络线VS皮穿支之间的侧枝血管链

在现代常见的经络挂图中,穴位点区与穴位点区之间的连线就叫做经络线,这些连线并不是随机画出的,而是按照《黄帝内经》中明确的经络循序路线来画出的。

皮穿支穿过筋膜进入皮肤之后,立刻发出多个分支去营养皮肤,多个分支血管中的一个分支血管会与其他皮穿支血管的某个分支形成血管的直接吻合。

4 穴位功能VS血管体的功能

在中医界对《黄帝内经》学术研究者,“穴”的意义比较复杂,比如“节”“气穴”“气府”“脉气所发”等。穴位作为经络的一个节点,承担经络的一部分功能,与此同时,每一个穴位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

血管体(vascularterritories或者angiosome)是由Taylor在1987年首次提出[6]。血管体是指某一源动脉呈树形分布的所有解剖学区域(anatomical territory),包括体表组织及其深层的各种组织;皮穿支血管体就一个没有明确边界的三维立体的皮肤组织块,但有一个明确的核心就是血管穿过筋膜的部位(也是一个点区)。这个点区有血管穿过深筋膜并供应整个三维组织块,对这个点区进行物理性刺激(比如针灸)就可以影响整个三维组织块的血供。

5 得气、循经感传VS血管扩张后的生理作用

中医在针灸时,把针下沉重、立针等现象称为“得气”,现代医学把“得气”现象归纳为“循经感传”。最新十三五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中这样义“循经感传” :“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会出现一种酸、胀、麻、痛等“得气”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在皮穿支血管穿过筋膜部位附近扎入一个针灸针,在提拉捻搓的操纵下,筋膜皮肤与钢针之间的摩擦力,必然会导致血管的活动改变,进而引起整个血管体内的血流改变;血流改变会导致皮肤感觉异常。因此,笔者认为循经感传是钢针对皮肤、筋膜、血管刺激引发的一种生理现象。皮穿支血管的侧枝血管链条是导致皮肤表面低电阻线和温度异常的原因。

6 气VS微循环

“得气”就是“某种因素使得血管平滑肌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用物理学术语类比,“气”就是“速度”,也就是“血管平滑肌运动状态”,“得”是外力、或者速度改变的原因,得气就是“加速度”,即速度发生了改变。

“血管平滑肌运动状态”就是“微循环血液流动状态”,因此一定把“气”理解为与“血管平滑肌运动状态”,而不是“静止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皮穿支血管这种微小血管中,血管平滑肌运动状态就是微循环的状态,得气就是微循环状态发生了改变。

用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和生理角度看,气并不是一个解剖学名词,而是一个生理功能。从功能出发理解气,无论是“得气”还是“气化”,都是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着眼点并不在具体物质上,如此一来,《黄帝内经》中众多的气基本上都能够的到解释;而如果把“气”看作是血管平滑肌细胞或者其他实质,那么很多《黄帝内经》的话语就没有办法解释。

7 营气与卫气VS血管生理活动

气是一个功能词汇,组合词“营气”“卫气”就是某种特点的功能。必须换一个视角看血管。在传统的现代医学看来,除毛细血管外,血管壁从管腔面向外一般依次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血管内皮为衬贴于血管腔单层扁平上皮,内膜以内是血管管腔,内有各种血液成分。中膜(中、小动脉)主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平滑肌细胞可接受血液或内皮细胞的化学信息,也可以接受外膜的信息。平滑肌能够分泌一些物质,比如肾素,也可以在某种情况下改变构型。中膜内也含有大量弹性纤维,能够帮助血管舒缩。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螺旋状或纵向分布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神经结构通过外膜去影响平滑肌运动。外膜外有组织液及实质细胞比如皮肤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等。

换一个视角,把血管分为三个成分:①血管内膜+血液成分;②血管平滑肌+弹力纤维;③血管外膜+神经+血管外组织液。在这三部分中,血管平滑肌是一个最终靶点,是①③两部分的受体;血管平滑肌接受外界信息后,调整自己的运动状态,从而是微循环发生改变。结合灵枢《灵枢·营卫生会》来分析营气、卫气的具体含义。“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段话描述物质经过消化道吸收入进入体内,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处。在中医古人看来,人体消化吸收的物质可以分为“清、浊”两大类。古文的清、浊不能单纯的被理解为“澄清、浑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清”就是在血液循环中,可以被需求者直接吸收,“浊”就是需要再次分解或代谢后才能吸收或者发挥作用的物质。“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把脉看作血管平滑肌,脉中就是“血管内膜+血液成分”,脉外就是“血管外膜+神经+组织液”,也就是说,血管内膜和血液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看做营气作用,“营出于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在消化道吸收后的物质,进入体循环和肺循环后,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处。有时候古人把血液成分看作营气的主要特点。

把血管外膜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叫做“卫气”,在外膜中对血管平滑肌活动状态影响最大的成分是神经,有时候古人会用神经的特点来代指卫气。“卫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这段话可以理解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分布和走向。

《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在这段话中,营气和卫气就是现代医学意义上血液成分的作用和神经的作用。

因此,中医的概念和西医的概念像两个尖对尖的金字塔一样,含义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复杂。如果读者像我一样见到皮穿支,理解了“语言翻译”,再看黄帝内经,特别是灵枢部分,比如经筋、经水、皮部等篇,和看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是一种感觉。

(0)

相关推荐

  • 正视中医47

    以新的视角看中医--<人体热环境医学>(47) 血 分 的 阴 阳(1) 杜 湧 滨 血分的气(阳)在很大程度上表示的是脉动.在血分,人的身体随时存在着脉动,例如心包和心脏都存在着脉动,它 ...

  • 中医穴位的解剖分类楼新法等对全身穴位定位...

    中医穴位的解剖分类 楼新法等对全身穴位定位后进行层次解剖和断层解剖观察发现穴位的配布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富集部, 具有气血输注之功能,为穴之内核. 二是骨.肌或筋 ...

  • 正视中医32

    以新的视角看中医--<人体热环境医学>(32) 卫 气 营 血 的 范 围(1) 杜 湧 滨 中医在许多时候总讲卫气营血,那么什么是卫?什么是气?什么是营?什么是血? 词条中介绍:&quo ...

  • 伟哥抑制三阴交-穴位皮穿支理论之三

    皮穿支穴位理论,更主要的是一个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应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因此,最好是把穴位皮穿支理论作为一种"活动"思维工具去使用,把它当做一把 ...

  • 穴位皮穿支理论是什么(之二)

    准确的说"体表皮穿支部位和体表的穴位点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并不是"穴位的实质是皮穿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违背了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哲学关系,中西医之间只能 ...

  • 穴位皮穿支的研究框架

    穴位皮穿支内容是这个公共号的主要内容,剩下的就是吵架群的总结. 写了很多篇,很多人看文章之后感觉非常乱,看不懂.其实,乱,可以理解,因为我心里也没有这个想明白,我是通过写来梳理,这是我的责任.但是看不 ...

  • 回到中医的思想源头-穴位皮穿支之五

    前几天读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文章<灵枢>乃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作.黄龙祥认为"黄帝内经不可能从天而降,作者的编撰思想也不会凭空产生,一定是在前人已经探索取得成功经验之上 ...

  • 关于穴位皮穿支的讨论(之四)

    上一篇文章是应吵架群里的人的要求写的,因为在吵架时聊到这个,发现他们不理解.于是我就想写长文,却发现怎么写也写不深刻,也没有啥深刻逻辑,只是很简单的推理一个"总量恒定"导出来的一个 ...

  • 皮穿支(穴位)定位的演示

    这是一个朋友体验用超声寻找穴位录下来的. 因为这是显微外科医生的专业操作.很多朋友看不明白,我特此解释一下. 这一个仪器,是日本货,名字叫做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读者可能更熟悉的是b超,基本上在医院里是一 ...

  • 皮穿支与穴位的研究历史

    我觉得以后会有很多人不断的说类似的话.因此,我觉得需要把这一个事情说清楚.以后在有人说类似的话,就直接翻出这一篇文章.这里面有三个前提: 1.        我是中国人.必须站支持中国.支持中国文化的 ...

  • 干针,针灸,皮穿支针刺

    群里有人讨论干针.以前我可能还是局外人,现在开始提出皮穿支针法,那么肯定要参与干针.针灸之间曾经爆发过的论战了. 一 皮穿支针刺治疗方法来源与皮穿支与穴位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来源于中医,这一点是大是大 ...

  • 奇经八脉与皮穿支

    黄帝内经的概念很多,有一些概念只有只言片语.比如奇经八脉.从皮穿支角度理解奇经八脉和阿是穴以及"宁失其穴务失其经",很容易,但是要知道很多显微外科的解剖知识.因此得分为两部分,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