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动画电影中为何多见“老朋友”
网视导读:近期的动画电影、动画改编真人电影中的主角,多见我们熟悉的面孔。为何引进动画电影中,到处都是老朋友?
最近两周,最活跃于大荧幕的,是一只大家都很熟悉的黄色的小动物。
皮卡丘,这只诞生于1996年的萌物,在23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如此影响力。毕竟,其在电影的消费主力群体80、90后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才有了上映2周,票房破5亿的成绩。
而同样的,许多曾在年轻人童年占据一席之地的IP,也有新片即将上映。
2019年5月24日,日本动漫《龙珠》续集的剧场版动画《龙珠超:布罗利》上映,迪士尼动画《阿拉丁》翻拍的真人版也将上映。
以《龙猫》数字修复版于去年在中国拿下1.7亿票房的宫崎骏老爷子,另一部经典之作《千与千寻》也有了国内上映的预告。
这些让人熟悉的面孔,在初次见面的多年以后,以或许全新、或许只是稍微修饰过的新面貌与大家见面了。
这种现象其实并非近期开始出现的。不过,纵观整个五月,熟悉的面孔似乎特别多。
经典动画电影重置为3D电影、翻拍为真人电影、真人动画电影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早已经播出过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是这样,尚未播出的《狮子王》的动画电影是这样,聚集了众多中国明星的《花木兰》也在后期制作中。
国内上映的动画电影中,票房最高的是美国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由于其老少咸宜的题材和备受观众喜爱的萌物,它在国内获得了15亿人民币的票房。而在中国电影票房的总榜单上,这部电影所处的位置则是第27位。
纵观世界电影票房榜单,数据最高的动画电影则是《冰雪奇缘》,它拥有12.765亿(北美:4.007亿,海外:8.757亿)票房,并以此成绩拿到了全球票房排行榜中第13的位置。
无论国内还是全世界,获得好成绩的的动画电影或许不少,从整体来看,它们所获得的成绩并不向特效大片那么强势。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动画电影的投资、策划,可能要更加谨慎——对已经取得成功的电影进行后续开发成了一种最为经济的方式。
在多年后做成同系列、不同形式的动画电影很好,而对这些动画进行真人化改编也不错。
当然,日本的动画电影中,除了对已经成功的电视动画进行后续的开发,也有为数不少的动画电影依靠着的是漫画与轻小说的产业链。
形成长篇、拥有超高人气的漫画可能会在编辑的要求下一直连载下去——《龙珠》的不断连载便是最好的例子。某种意义上,《龙珠》和《龙珠超》后面的内容经过提炼梗概,已经很套路化。只不过,鸟山明老师的叙事和作画技巧让这部漫画依旧保持着水准。
而与此同时,动画化、动画电影化也必不可少——这也算《龙珠超:布罗利》出现的原因之一。
另一种情况则是从剧情本身便难以形成长期连载的短篇漫画与轻小说。尽管连载的时间跨度并不一定长,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些故事获得人气与好评。他们的动画化是日本动画电影的另一个阵地。
如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与新海诚等制作纯原创动画的动画电影制作人,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中,可能不再属于主流了。
尽管系列电影和改编电影确实成为了主流,但其中的短篇作品改编的电影和原创动画并不算太少。
为何中国能见到的依旧是老朋友居多,还是一个问题。
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于国人对动画电影的认知问题。在日本,动画并不是只有子供向的动画,还有面向青少年的少年漫、少女漫等不同的一般向内容,最后甚至还有涉及黄色内容的成人向动画——不过这种动画被限制为只能在深夜播出,避免未成年人观看。
动画并不只是小孩子的专属,只是作品的承载形式之一。子供向的动画也不只有小孩子在看。
同时,美国的迪士尼、蓝天工作室、梦工厂等等动画制作厂商所出的成功之作,尽管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成功的因素中也还有着少年、青年们贡献的力量。
在国内风气并未扭转的时候,国内自主制作的动画电影偏向子供向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影响到了对引进动画的选择。
在《信息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对日本动画的引进有着一些介绍。其中提到了相当多的日本动画其实是以批片的形式进入国内的,而不是正经的可分账的引进。这种形式倒是不受数量限制,不过从时间上就有点困难了,往往会有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差。
除了固定粉丝所贡献的票房,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电影很难有什么票房保障。
同时,不属于某系列的电影,无法借助系列的名字或名字获得宣传的情况下,即使在即使在日本国内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但在种种原因的综合下,在国内却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好成绩。
日本电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根据高人气小说改编,真人版在日本获得了35亿日元的票房,然而国内引进的这部作品的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在票房上都双双遭遇滑铁卢。
《你的名字》获得的5亿票房是新海诚多年口碑的累计,也是营销带来的奇迹,而《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却并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成为第二个奇迹。
尽管属于系列的电影同样有风险,但显然,还是风险更低的动画电影更受青睐。
引进IP内容有粉丝买单,引进子供向电影可能获得的是孩子与父母多倍的票房。
而哪怕引进的电影是已经上映十八年的《千与千寻》,又有什么关系呢?之前的《龙猫》影响力还要更低一点,(此处以奖项与豆瓣评分人数为依据推断)不也获得了可称为大赚的票房了吗?
事实上,国内的动画电影市场,也面临着与引进动画电影同样的困扰。纵观国内原创动画电影的排行榜,除了上面的系列的电影,《大圣归来》的悟空也是我们熟悉的老面孔了。
创造一个有影响的系列IP是非常重要的,系列构建的意义不仅是盈利,也在构建电影创作的生态环境,但是,如果只沉迷延续系列,而纯粹原创生存的内容越来越少,是否也算一种后退呢?
目前,我国依旧没有完全不依靠IP的作品,打破这一僵局。缺乏像美国动画一样独立而大获成功的动画电影,是一种遗憾。
老朋友固然好,但如何打破僵局,为荧幕带来更多全新面孔也很重要。不过,这其中的更加需要业内人士的思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