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宋国是怎么灭亡的?
宋文公十六年,楚国的使者路过宋国,宋国因为记恨和楚国的旧仇,就逮捕了楚国的使者。宋国此举便又是把楚国得罪了。
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一围就围了五个月之久。宋国城内告急,士兵和百姓们都快没有粮食食用了。
宋国处在危险的境地中。
有一天晚上,华元悄悄来到楚军阵营,悄悄来到楚军统帅子反的床前,把他叫醒,拿着匕首威胁他说:“楚军围困宋国国都已经五个月了,国都内的人都易子而食,百姓都用人骨烧着做饭,尽管如此,宋国人们也不愿意投降,都表示要和楚军拼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楚军也没什么好结果,我今天孤身前来,就是想要和你约定:你们退兵三十里,宋国将唯命是从,而且我愿意去楚国当三年人质。如若不然,我宁愿和你同归于尽。”
面对华元的威胁,子反吓坏了,也是,前一秒还在睡梦中,后一秒匕首就驾到了自己的脖子上。子反看了看华元的神情,一脸严肃,随时做好了拼命的准备。子反低下头,又看了看脖子上的匕首。他害怕了,同意了华元的请求,便去劝说楚庄王退兵。
子反成功的劝说了楚庄王撤兵,而华元也兑现了他的诺言,去楚国当人质,直到三年之后,才重新回到宋国。
之后,宋国的君位一直向下传,一直传到宋景公手中。
宋景公三十七年,楚国灭掉了陈国。也是在这一年,火星侵入心宿,心宿区,是宋国的天区,这种天象象征着帝王有灾。
这里要做一个说明,自大禹治水之后,中华大地被分为了九州,古人就将人间的一切都搬到了天上,而且中华大地的地理形势与天上的星宿有着严格的对应!这种对应被叫做“分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诗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当时掌管星象的官员叫子韦。子韦当时的职责就是观察上天星宿的变化,从而领悟上天对于他的启示,然后根据上天的启示向国君进谏。这一官职的设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周人(虽然诸侯纷争,但所有诸侯都承认周天子,都承认自己是周人)相信“君权神授”,既然君权是上天授予的,那么自然就要领会上天的意图。
子韦对景公提建议说:“现在天象异常,显示国君会出现灾难,不过,国君您可以采取措施将灾难转嫁到丞相的身上。
天象可以转移?是的,可以转移,只要国君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躲避天象显示的灾祸,甚至还可以将天象显示的灾祸转移到别的人身上。举个例子,秦始皇曾经为了让一个卦象显示吉利,就下令迁徙了三万户百姓。这就是通过采取措施获得吉利,辟除灾祸的最好事例。
面对子韦的提议,宋景公说:“丞相是我的手足,我不忍心伤害他。”面对景公的拒绝,子韦又提议:“可以将灾祸转移到百姓头上。”景公摇摇头说:“君王的统治所依靠的就是老百姓,如果失去了百姓,那我还能担任宋国国君吗?”子韦最后请求说:“既然你不愿意失去丞相和百姓,我也可以把灾祸转移到年成上。”景公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年成不好,粮食就会歉收,粮食歉收,百姓就会贫困,到那时,我去做谁的国君呢?”
面对宋景公的三次拒绝,子韦对着景公,向天叹息说:“上天虽然离人间很远,但也是能够听到人间的声音的,现在您说了国君应该说的三句话,火星应该会移走了。”交谈之后,又去观测天象,火星果然移走了。
宋景公六十四年,宋景公去世,宋国君位向后传,传到偃的手中。
偃继位时,是公元前318年,此时中华大地上正处于战国时代。当上宋君的偃,向东攻打齐国,攻取了五座城,向南攻打楚国,夺取了三百里楚地,向西打败了魏国。因此宋国与齐、魏、楚三国成了敌国。
宋国在当时是一个小国。可是这位宋君偃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频频发动战争,得罪当时的强国齐、魏、楚。可能是因为打败了强国,偃有些骄傲了,他觉得:在自己的手中,宋国一定会强大起来,成为霸主。为了传递这样的信息,他给自己创造了一种娱乐活动:他用牛皮袋装满血,然后将其悬挂起来并用箭射击。他将这种活动叫做“射天”。
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也只能说偃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君主。可是,除了自大,他还荒淫。他整日沉迷于酒色,向他进谏的大臣都被他用箭射死了。由此作为,诸侯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桀宋。为什么给他起这么一个绰号呢?从诸侯们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
“偃又恢复了商纣王的所作所为,不能不诛杀。”宋本来就是商朝后人的封君。偃得到这样的称号,也正是反映了他的残暴。
偃在位四十三年(前286年),齐湣王联合魏国、楚国一起讨伐宋国,杀死了偃,灭掉了宋国,三国瓜分了宋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