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卢村故事
文/彭辉
在富平县月窟山北麓的深山沟里,有一个村子叫程卢村,村民依山沿沟而居,大树绿荫蔽日,环境幽雅宁静。早先村名叫卢程堡,古堡在碨子沟口东崖上,居高临下,高不可攀。后因山堡地域狭窄人口众多而陆续迁出,山堡逐渐荒废。
碨子沟因沟内二巨石重叠如石碨子而得名。传说早年间,碨子沟有两只金鸡,每天夜里三更金鸡一叫,石碨子就开始转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后来有西域喇嘛朝拜月窟山,闻知鸡鸣碨子沟的奇事,便趁着月黑风高之夜,偷走了金鸡,从此石碨子再也不转动了。在碨子沟西岸半腰处,兀自突出一块石崖,上面竞长着一株古柏,高约三丈余,粗约四把许,人称石抱柏。据说古柏树龄有一千多年了,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笔者探访亲眼所见:古柏根生石崖,树干苍劲挺拔,树冠高耸如伞。但枝叶略显憔悴,或因养分不充足之故。村民说这石抱柏是有灵性的,不可随意攀折。某人不信,偏折了柏枝当柴火,竟遇事不顺,后经老人劝说,复将柏枝抱回原处,又把折裂的树杈用铁丝捆好,事才顺当。顺着村民指向望去,果然有一股树杈缠着铁丝。传说固然有迷信色彩,但保护古柏却人人有责。
程卢村是富平卢氏世居之地,其始祖是山西洪洞移民。明洪武间,山西人卢公携家眷落籍陕西富平县平皋里,先是客居曹村唐陵前某堡,苦心置业,家产骤增,人丁兴旺,牲口满圈。因而引起大户嫉妒,事事从中作梗,深夜不给卢姓人开城门,天旱不许卢家牛饮涝池水。卢公一气之下告到县衙,县官判定:“一扇城门半个涝池,归卢家使用。”
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因久旱无雨,人畜饮水仍是大难题。卢公为长久之计四处踏访,幸遇白庙蟠桃山满井村有三泉,水源比较充足,遂又举家迁居满井村。数十年后卢公终老满井,并葬于蟠桃山麓。约在明宣德正统间,卢公后人又移居碨子沟。当是时,碨子沟尚属荒山野岭,树茂草密,人迹罕至,山地坡缓宜耕。沟北有泉,沟内溪流潺潺,沟南月窟山下还有凉水泉,水源相比满井更充足。卢姓先民择碨子沟东山嘴高崖,筑茅屋而居,垦荒种田,家道渐丰。后来又有程姓住户迁入,逐渐形成村落。约在嘉靖间为防匪患,卢、程两姓村民合力修建了卢程堡,俗称“城上”。再后来,因城上地域狭窄,人口增多,人们便移居碨子沟。
在碨子沟西岸路旁,有一通《富邑卢程村朝山信士碑》,碑文记载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卢程村信士朝拜武当山的经过。碑载主其事者:“会首:卢自高、卢自陛、卢自□、程思义。助录:卢登顺、卢登时。”碑下端铭刻信士亦多为卢姓。可见此时卢氏为该村大姓。到了清末,因战乱或因外迁之故,程姓人逐渐成为主体,遂更名程卢村至今。
在碨子沟卢姓老屋前沟畔,有一株巨大的老皂角树,粗约三人合抱,高约五丈余,树干中空可容两人。传说为卢氏先祖所植,迄今有五百余年了。老屋座东朝西,土墙灰瓦,厦房九间,后院峭壁上有一孔老窑洞,烟熏火燎痕迹清晰可见,是为其先祖故居。清末民初户主卢长远,为人忠厚善良,秉承父业,勤于农耕,苦心经营,家道颇丰,在程卢一带置有田产数十亩,蓄养骡马大车数挂,并在富平庄里镇、宝鸡等地设有经货铺。卢公富而不奢,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劝学修路建庙多有善捐。卢公去世后焦老夫人掌管家务,为人性格开朗,坚韧豁达,德高望重。一九三七年红军驻扎白庙,焦老夫人与族弟卢长庚带头各捐军粮十石,红二方面军政治部赠“爱国热忱”锦旗一面。
卢公长子卢启平,自幼习武练拳,喜好舞枪弄棒,枪法极准,骑在牛背上打麻雀,弹无虚发。民国间白庙一带常有匪贼出没,卢启平奋勇护村,匪贼敬畏其威名不敢滋扰,程卢村得以安然无恙。他多次谢绝队伍上的邀请,笃志护卫家园安宁,一时传为佳话。
“夜半鸡鸣碨子沟,皂树沧桑石抱柏。“这是程卢村的文化遗产,见证了程卢村人繁衍兴盛的历史。春天来了,程卢村又是一片碧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