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曾是戏曲大腕必拜的码头
(武汉晚报 记者钟磬如)
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但凡你能想到的戏曲泰斗,都会出现在武汉的戏曲舞台上,作为“戏码头”的武汉的确是名角荟萃。
各地名角儿纷纷“拜码头”
汉口的观众不但懂戏,口味也很挑。1935年4月19日《罗宾汉报》报道称:“汉口的戏剧市场,自从梅兰芳、程砚秋先后莅演,盛极一时,但此后市场呈现'一曝十寒’之势,舞台经理人对于如何请名角儿也伤透脑筋,报纸还专门撰文为汉口戏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名伶四旦中,尚小云、荀慧生的号召力较梅兰芳、程砚秋稍差。如聘尚小云,则需要第一流的老生为陪衬,在谭富英、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四人中邀一人前来,武生则需邀尚和玉、周瑞安等人。如聘荀慧生,老生可邀杨宝森、安舒元等,武生可邀杨小楼、尚和玉等人,若出演《战宛城》、《翠屏山》等名剧,必有号召力。”
这段文字,可以说把当时的京剧名角囊括其中,可见汉口的戏迷很内行,也表明“名角演名剧”对戏迷的号召力惊人。
1922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曾到汉口兴记大舞台演出。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等顶级的戏曲艺术家也愿意来武汉演出。“武汉是个养得起戏曲的地方,无论什么级别的艺人来,都能挣口饭吃。”著名文艺家何祚欢说,俗话说“北京坐科、上海挂号、武汉闯码头”,除了北京、上海,武汉也成为全国各地戏曲艺人成名成家的大本营。“武汉的戏迷数量庞大、行家多,看得懂戏。我印象中,只有京剧名角儿李少春来汉口演出时,偏巧遇上武汉连绵大雨,票房受到了影响。其他艺人,只要本事过硬,在武汉必定能唱红。”
由于戏曲行业的繁盛,当时的戏曲名角可谓名利双收,会收到戏院老板发放的丰厚“包银”,也就是薪水。高收入引发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加入戏班的苗子越来越多,而已经成名的越发努力。
汉口戏曲名角实力强
汉口滋养了不少地方戏曲,京、汉、楚、豫、评、越等剧种都发展得不错。何祚欢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的国营戏曲院团达12个。汉剧则步入最兴盛时期,有“一末泰斗”余洪元、“小生大王”吴天保、名丑角“大和尚”李春森、“老牡丹花”董瑶阶、钱文奎、李彩云、徐望喜、董金林等众多明星。
1935年,汉剧名角儿余洪元受邀赴京演剧筹款,与李彩云、黄桂卿、小翠喜、黄双喜等十余名角一同赴京。当年2月4日的《罗宾汉报》刊登了余洪元前往北京义演受到的拥戴:黎元洪大总统手书旌旗“吾道南来”,并在中山公园赐宴款待。余洪元等演出了三天,共筹大洋数万元。演出结束后,当地各界名流,挽留余洪元等人前后长达20多天。
武汉汉剧院副院长晏晓毅介绍,50年代初的汉剧院分为三个团,演员有三四百人,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演员中,“四旦”陈伯华、“三生”吴天保、“六外”周天栋、“五丑”李罗克。建国后,吴天保重返舞台,1953年,武汉市汉剧团正式成立,他任团长。
至于其他的汉剧名角,在朱伟明主编的《汉剧研究资料汇编》一书中有一段描述,1948年的《罗宾汉报》上刊登了关于汉剧十班合演盛况的新闻,当时在位于铜人像附近的美成戏院,汉剧院演员连排了三天戏,盛况空前绝后。
那时的角儿不亚于“四大天王”
角儿的名气与号召力,直接关系到演出的票房,因此他们也受到戏院经营者的特殊礼待。何祚欢说,戏院会首先和名角儿谈好档期,若是戏叫座,戏院老板会想方设法延长名角儿档期。
“戏曲市场也分淡季、旺季,一般来说戏曲艺人的档期会从年初排到年末,根据卖座情况灵活调整。最繁忙的演出季是正月到三月的年档,如果卖座,则一直延续至端午节。旺季的时候,全国各大戏院都会争抢名角儿,加包银、请吃饭、拼交情都是常用的办法。”根据票友回忆,汉剧“三鼎甲”之一余洪元的包银收入曾达每月1200元,比戏班其他艺人的包银总和还多。
汉剧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人程良美告诉武汉晚报记者,当时的名角都被人恭称为“老板”,这既说明名角的收入高,也表明有的还和戏院老板一起做生意。程良美回忆,当时出了名的戏曲演员都配有“拎包”的,类似现在娱乐圈的明星助理,负责端茶倒水、叫黄包车等一些杂务。名角们都讲究打扮,长袍、墨镜加礼帽,是当时的戏曲明星的标配。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广受大众关注,经常有花边小报写名角们的八卦,小道消息被市民津津乐道。
当年武汉京剧团阵容也是醉了
戏曲活动家吴大棠介绍,解放初期,中南文化部文艺处派人去香港将马连良和张君秋请到武汉。1952年,武汉市京剧团成立,该团的超级豪华阵容用现在的话说,完全可以把人看“醉”了。
武汉市京剧团首任团长高百岁,4位副团长陈鹤峰、高盛麟、郭玉昆、于宗昆,都是名角。当时名家云集,老生有:高百岁、陈鹤峰、董少英、关正明。武生有高盛麟、郭玉昆、贺玉钦、倪海天。小生有高维廉、杨玉华。旦角有杨菊萍、李蔷华、陈瑶华、王婉华。净角有叶盛茂、张宏奎、董俊峰。丑角有高世泰、李正福、张啸庄等。给名角高盛麟配戏饰演马童的杨正义,光是出场翻一串高难度跟头,都能赢得满堂彩,他当时的720度空翻可是绝活儿。如此豪华的演员阵容当时在全国找不出第二家来。
梅兰芳曾不无赞叹地说,武汉和北京、上海是京剧的三大码头。
何祚欢对这样的超强阵容也是记忆犹新,演员们强到啥程度?可以说是“行行都有人”。
他回忆,武汉京剧团曾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常有几个剧团同住一家旅馆的情况,清早起来,大家会轮流练功,武汉京剧团一个跑龙套的艺人,武术功底都了得,能引来其他院团演员们的喝彩。“我曾遇到当年武汉京剧团的一位聋哑的龙套艺人,他打起锣鼓来点子丝毫不跑调,就有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