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古老昌阳县
古昌阳县治(初置)在今文登宋村镇驻地附近
昌阳县今已不存,然而,它曾经是胶东历史上一个著名古县,一共存在了1096年,其存续的整个历程可分为始置(历两汉时期,共471年,治今文登宋村)和复置(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几个朝代,共625年,初治今山东海阳市庶村南后徙今山东莱阳照旺庄前发坊村、莱阳老城)两个阶段。也就是从西汉高帝初设县始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皇帝李存勖改昌阳为“莱阳”终。
“昌阳”之称首次见于史书是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而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则没有提及。“昌阳”是于西汉末成帝年间由“昌乡”改称而来。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周振鹤教授《西汉政区地理》考证:“汉代东莱郡昌阳县,或原为'昌乡’,因置侯国而改'乡’为'阳’”,“昌阳侯国,即胶东顷王子宪昌乡侯之封地。”
昌阳县始置阶段,即从汉初置县到西晋泰始元年被废除,基本与两汉相始终,一共存在了471年,经历了“昌乡县—昌阳侯国—昌阳县—夙敬亭—昌阳县”几次名称变更,其属郡也经历了从胶东郡(国)到东莱郡再到长广郡、最终回归东莱郡的变换;县治昌阳城的名称也曾随县名进行过相应变更,然而,地点始终未变。
昌阳城及昌阳侯刘宪墓位置示意图
刘邦初置昌阳县
秦代,胶东东部地属腄县,先辖于琅邪郡,后归属胶东郡。统一天下之后,秦在齐地设置临淄(史学家谭其骧考证认为秦临淄郡即齐郡)、琅邪二郡,不久,又分琅邪置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朱毛村一带),因地处胶莱谷地以东而得名,统领整个胶东半岛东部地区。“秦、汉初全国共有千三百多个县”,“这里的汉初指高帝五年汉王朝正式建立之时。这时的汉县基本上是秦县的沿袭,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秦灭齐,置临淄、琅邪二郡,后临淄分济北,琅邪分胶东。于秦到汉五年,齐地有临淄、济北、胶东、琅邪四郡,七十三县”(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史记》记载秦始皇曾两度去往东陲成山,其中第一次就明确提到腄县,“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而去”(《史记·秦始皇本纪》),文中所提到的“黄”与“腄”,是秦东陲的两个县,即黄县与腄县,黄县(治今龙口市)在西,腄县(治今烟台福山)紧邻其东。
光绪版《文登县志》载:(文登)“秦齐郡腄县地。《十道志》:'文登,汉腄县,有之罘(芝罘)山。’此据唐初言之,福山亦文登地,自福山以东皆腄矣。……秦之腄东极于海,汉之腄则今福山县耳。”民国版《牟平县志》记载得更具体:“《元和志》云:'腄,即今文登县。’盖自今黄县、蓬莱以东,直抵海滨,皆秦腄县地,其范围实跨有今福山、栖霞、牟平、海阳、文登、荣成等县。非若汉之腄县,止有今福山、栖霞县境已也。”
汉朝承继秦制,仍置胶东郡,后再分胶东置东莱郡(治掖,今山东莱州)。《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莱郡,高帝( 前206年~前195年)置。属青州……县十七:......育犁。昌阳,有盐官,莽曰夙敬亭。不夜,有成山日祠,莽曰夙夜。”高帝在全国不过一千多个县、整个齐地73县的情况下,于东部边陲之地设置昌乡(昌阳)、育犁、不夜三县,如此高的密度,又是如此迅速的决断,足见西汉朝廷对此地的重视程度,也足见此地之富庶。
初置时称昌乡县。《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昌乡侯宪,胶东顷王子。建始二年正月封,三十年,元寿二年,坐使家丞封上印绶,免。”文字里所言“昌乡”就是东莱郡昌阳旧称,昌阳侯国首府昌阳城位于今威海文登区宋村镇驻地城东村西侧,这一带为昌水、田滋河汇合形成的冲积型平原及适合耕种的低矮丘陵,土地肥沃,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滨海而处,深得渔盐之利,在此设县说明当地农业、渔业经济较为发达。据《汉书》记载可知昌阳旧称“昌乡”,也就是说,置县之前,昌阳之地的行政单位应该是“乡”,置县初期沿袭旧称为“昌乡县”,这个名称从高帝置县开始使用一直到成帝建始二年,使用了175年。初置之昌乡县属胶东郡。
成帝封刘邦八世孙刘宪为昌乡(阳)侯
《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昌乡侯宪,胶东顷王子。建始二年正月封,三十年,元寿二年,坐使家丞封上印绶,免。”西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的正月,刘邦八世孙、胶东王刘音第六子刘宪被封昌乡(阳)侯。
刘宪父亲刘音为第四代胶东王,在位54年,谥号“顷”,史称“胶东顷王”,生有十一子。嫡长子刘授于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继承王位做了第五代胶东王,谥号“恭”,是为“恭王”。其余十子,先有四子于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同年被封侯。王子刘回被封于北海郡羊石,王子刘理被封于北海郡石乡,王子刘根被封于北海郡新城,王子刘歙被封于北海郡上乡。这四子所封之羊石、石乡、新城、上乡诸地今皆不存。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西汉侯国历史研究学者马孟龙博士《西汉侯国地理》一书考证,四地皆在今山东昌邑市东南胶水、潍水之间。十年后,即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其余六子,同年被续封。《汉书.王子侯表》这样记载六人当时封侯情况:“昌乡侯宪,胶东顷王子,建始二年(前31年)正月封,三十年,元寿二年(前1年),坐使家丞封上印绶,免。顺阳侯共,胶东顷王子,正月封,三十九年免。乐阳侯获,胶东顷王子,正月封,三十九年免。平城厘侯邑,胶东顷王子,正月封,节侯珍嗣,侯理嗣,免。密乡顷侯林,胶东顷王子,正月封,孝侯钦嗣,侯敞嗣,免。乐都炀侯䜣,胶东顷王子,正月封,缪侯临嗣,侯延年嗣,免。”王子刘共被封琅邪郡顺阳侯(首府在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一带),三十九年后孺子婴初始元年被免爵除国。王子刘获被封乐阳侯(首府在今山东莱州市西南二十里),三十九年后孺子婴初始元年被免爵除国。王子刘邑被封平城侯(首府在今山东省昌邑市南偏东),谥号“厘”;长子刘珍世袭二代平城侯,谥号“节”;长孙刘理世袭三代平城侯,后来被免爵除国。王子刘林被封密乡侯(首府在今山东省昌邑市围子镇一带),谥号“顷”;长子刘钦世袭二代密乡侯,谥号“孝”;长孙刘敞世袭三代密乡侯,后来被免爵除国。王子刘䜣被封乐都侯(首府在今山东省潍坊寒亭区眉村镇罗都屯西)谥号“炀”;长子刘临世袭二代乐都侯,谥号“缪”;长孙刘延年世袭三代乐都侯,后来被免爵除国。
刘宪被封昌乡侯,昌乡就此改称“昌阳”,昌乡县变为昌阳侯国,昌阳也同时从原属地胶东国划归东莱郡。“东莱郡的沿革比较简单,武帝元朔二年,得淄川王子侯国:平度;成帝建始二年得胶东王子侯国二:昌阳、乐阳”(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析分的原因很简单:按照“推恩令”的规定“王国不辖侯国”,也就是说,诸侯王儿子受封所得的侯国地盘,只能在其老子王国范围内分割到,而儿子的侯国不能够归属其老子诸侯王所辖,以防父子结盟联手谋反。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初衷就是分割诸侯王的地盘,削弱其势力。
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昌乡(阳)侯刘宪“坐使家丞封上印绶”被免除封爵,“昌阳侯国”被除,恢复县,始称昌阳县,仍属东莱郡所辖。
昌阳侯刘宪墓出土的彩陶壶(藏山东省博物馆)
1955年6月份,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先后两次接到文登宋村一位叫做殷成信老先生的来信反映汉代昌阳城南里许的石羊村挖毁了两座墩式大墓,来信还附有一副十分规整的墓葬示意图。示意图显示大墓为砖室三椁一棺,在当时来说这么大型的古墓葬即便在全国范围也十分罕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十分重视来信反映的情况,当即派出蒋宝庚、台立业两位专家赶到石羊进行实地调查。
大墓位于石羊村西北一个台地之上,就在一处新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央,北距汉代昌阳故城址里许。遗址上原有东、北、西南三角相对的4个大封土堆,东面的2个连在一起,各有墓顶,人们统称其为“康王冢”。光绪版《文登县志》对此墓记载说,昌阳故城“土人讹为'康王城’。……南城外曰石羊村,有社稷坛遗址,各高一丈五尺,土人讹为'康王墓’”。说明直至清末,这些墓的封土还有一丈多高。
省派两位专家赶到时,大墓已经被挖毁,但是,根据三椁一棺高级葬制以及墓中出土包括漆案、漆羽觞(双耳杯)、漆奁、漆碗、漆杖等漆器及铜镜、铜鼎、铜壶、12件彩陶壶(其中两件书有“白酒器”字样)、玳瑁发簪等高级随葬品(墓中出土最多的文物是铜器和漆器,漆器分木胎和夹紵胎两种,绘彩工整、绚丽,有朱、墨、黄、红、铁、酥六色,造型别致,制作精致),和大墓“属于西汉晚期”(蒋宝庚 殷汝章:《山东文登县的汉木椁墓和漆器》语)时间及其与昌阳侯国首府昌阳城位置关系等被确认为昌阳侯刘宪墓。
武帝首置昌乡(阳)盐官
昌阳县(时称“昌乡县”)在西汉武帝时期曾经首次设置盐务管理机构——昌阳盐官署。《汉书》对此记载:“昌阳,有盐官”。《荣成市志.盐业》记载:“清代以前史书记载,早在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即设昌阳盐官。”此后,至少直到成帝年间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昌乡盐官署都一直是汉代东部边陲昆嵛山以东地域唯一的朝廷盐务管理机构,是今威海市境内唯一一处古代盐官署。
就在这一年,汉武帝决定带领文武百官去泰山封禅,这是他登基以来首次举行泰山封禅。这次出行,汉武帝有三件大事要办:去成山头祭日、考察设立昌乡盐官和到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之前,这年的三月份汉武帝曾经去过泰山一趟,但是,见到山上花草树木的叶子还没有长出来,并未上山,也没有举行封禅,只是派人把一块石碑运上山,立在泰山顶上。接着,“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史记.孝武本纪》),就是说,他又从泰山出发东巡海上,行礼祭祀天主(祠在今山东淄博天齐渊水)、地主(祠在泰山梁父山)、兵主(祠在今山东东平蚩尤冢)、阴主(祠在山东莱山三山岛)、阳主(祠在今烟台芝罘山)、月主(祠在今山东龙口莱阴山)、日主和四时主八神,而“日主”祠就位于大地最东端的成山头。篇末,司马迁写道:“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四月份,武帝再次回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正是这次出行,汉武帝和司马迁有可能都到过昌阳城。
昌阳(乡)县地界位于成山头之西。也许正是利用路过昌阳县、莅临昌阳城的机会,汉武帝通过对昌阳城各种条件包括地理优势的全面考察,通过与育犁、不夜两县的比较,才决定在昌阳设置盐官,扭转以往对该地区煎盐业管理不善给朝廷税赋造成损失的状况。置昌阳盐官与成山头祭日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年头,如果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点,则可视为巧合;然而,这两件事在同年同地发生,关联紧密,必是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故此我们推断当年汉武帝或许亲莅昌阳城考察过。总之,决定设立昌阳盐官,汉武帝无论是早有预计,还是临时起意,既然有了这个想法,怎可错过路经昌阳县亲往考察一番的机缘?因为昌阳城可是当时东陲繁华城邑呢,而且,三月份在成山祭日,四月份到达泰山封禅,中间有足够的时间;更值得注意的是八神中的四时主祠所在的琅邪台就在胶东半岛南部黄海边(今青岛胶南市琅琊镇),若从成山去琅邪台再到泰山是最佳路线,途中必经昌阳城。也正是举行了登基后这第一次封禅的汉武帝接受大臣的建议于这年十月改年号为“元封”的。
东莱郡初置之时与昌阳城、不夜城位置示意图
后汉东陲独立大县
光绪版《文登县志》载:“东汉,昌阳县省不夜,入之。属东莱郡。”东汉光武建武五年(29年),不夜县并入昌阳县,昌阳县成为汉代东陲唯一一个大县,其辖域相当于今威海市环翠区、文登区与荣成市全部辖域。
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光武建武二年,伪梁王刘永大将军张步循胶东,步据胶东、东莱等十三郡叛。永自称齐王。五年建威大将军耿弇击张步,降之。”
张步,字文公(?―32年),琅邪郡不其县(治今山东即墨市城阳区)人。他平素喜欢结交各方人士,有一定威望。王莽地皇三年(22年)冬,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起兵后,天下豪杰纷纷起兵反对王莽。张步也乘机同其弟张弘、张蓝、张寿,在不其县聚集了数千人马起兵,接连攻下了邻近几个县城,声威大振,于是自称“五威将军”,独霸琅邪郡。
建武元年,梁王刘永自称天子。实力越来越强的张步引起了梁王刘永的注意,他想拉拢张步,就利用自己“天子”的身份,任命张步为“辅汉大将军”,加封忠节侯,总督青、徐二州,全权负责周边各个郡县。张步贪图爵位,于是接受了刘永的册封,接着他在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整顿军队,任命自己的大弟弟张弘为卫将军,二弟张蓝为玄武大将军,三弟张寿为高密太守,又派手下将领出兵攻打并占领了太(泰)山、东莱、城阳、胶东、北海、济南、以及齐郡(今山东淄博)等地。张步占领的地区逐渐得到扩张,武力也日复一日强盛起来。
建武三年(27年),刘秀任命伏隆为太中大夫,持节出使青、徐二州招降各郡国。张步派使者孙昱去和伏隆见面,还令孙昱随伏隆到洛阳上书请降,献上鳆鱼等土特产作为贡献礼物。刘秀拜张步为东莱太守。刘永听说伏隆到了剧县,马上派人飞马赶赴剧县,宣布立张步为齐王,张步就杀了伏隆而接受刘永任命。
当时,刘秀正在对付北方的彭宠和南方的刘永、秦丰,没有精力对付张步,所以张步得以趁机在齐地发展势力,齐地十二个郡都先后被张步占据。
建武四年(28年),刘秀想要发兵占据张步控制下的太(泰)山郡,于是拜陈俊为太(泰)山郡太守,代理大将军去攻占太(泰)山郡。张步听说之后,派遣部将去攻打陈俊,双方大战于嬴下,陈俊大破其军,一直追到济南郡的边境。
建武五年(29年),已经消灭了关东其他割据势力的刘秀把兵锋指向了张步,命建威大将军耿弇率太(泰)山郡太守陈俊、骑都尉刘歆讨伐张步。
耿弇(3年——58年),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王莽地皇四年,年仅20岁的耿弇独自去拜见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的刘秀,被刘秀任命为门下吏。刘秀被封为萧王后,被罢兵。耿弇建议刘秀没有接受更始帝的征召,后来,刘秀任命耿弇为大将军。耿弇跟随刘秀转战河北等地,破铜马、高湖、赤眉、青犊等农民军,又追击尤来、大枪、五幡等部,直抵元氏(常山郡所,今河北元氏西北),屡立战功。被刘秀比作韩信。刘秀称帝后,拜耿弇为“建威大将军”,时年22岁的耿弇成为刘秀手下一位最年轻的大将军。
接着,耿弇乘胜进击,先后攻下祝阿(今山东省齐河县东南)、巨里,进军画中(今临淄西南)。之后,声东击西,连克临淄、西安(今临淄西北)二城。
张步自恃兵多,准备与耿弇决一胜负。耿弇故意示弱,退入临淄小城内,严阵以待。后又突击出兵,大战张步。估计张步将要撤兵,预先在其撤兵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一仗击败张步二十万人。耿弇“震旅还京师”,为东汉开国立下赫赫战功。
为了迅速消灭张步、苏茂,刘秀巧施离间计。派出两拨使者,分别告诉张步和苏茂说你们谁能斩杀对方来投降,就封谁为侯。
建武五年十月,张步斩苏茂,派使者带上苏茂首级投降,耿弇接受了张步的投降,把张步送到刘秀的行辕,刘秀遵守诺言,封张步为安丘侯,张步的三个弟弟张弘、张蓝、张寿分别到各自所在的郡县投案自守,自系于狱,刘秀都一一赦免了他们。
不久,腄、平度、育犁、昌阳、不夜、阳乐、阳石、徐乡八县合并。也就是在此时,育犁并入东牟,不夜并入昌阳。从立县到撤并,育犁县存续了235年,不夜县存续了230年。
不夜的并入,使昌阳县辖区直达东海边,昆嵛山以东地区全部纳入其辖域之内,昌阳县独踞汉境东域。昌阳城仍旧是这个东部边陲唯一、最大汉县的县治所在地。
三国期间,昌阳县归属魏统辖的长广郡。民国版《牟平县志》记载:“《补三国疆域志》云:'长广郡,魏分东莱、北海置。何夔传:(何夔)迁长广太守,下言郡县六:有长广、牟平、东牟、昌阳,其二县当即不其、挺’。”昌阳县在长广郡辖下历45年。此间,属郡易为长广,昌阳县本辖域未变。
今日昌水石羊大桥段
西晋泰始元年昌阳县被废除
光绪版《文登县志.建制沿革》记载:“晋省昌阳入长广。惠帝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于长广地,在今莱阳县界,为昌阳县地”。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昌阳县被废除,辖地归属长广县,昌阳城的县治资格自然被终止。至此,昌阳县结束了其初置阶段,从西汉高祖时期始置“昌乡县”,到西晋初年被废除,昌阳县初置阶段共历471年辉煌而繁盛的历史,成为了昆嵛山以东地区持续时间最久、辖区面积最大的县份。
西晋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
昌阳县被废除,胶东东部昆嵛山以东地区再未置县,即光绪版《文登县志.古迹.昌阳城》所说的“晋初无此县”。直到三十三年之后,西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恢复昌阳县,县治迁往长广郡(今海阳庶村南),异地仍称昌阳县。昌阳县开始了其复置阶段历史。
光绪版《文登县志.古迹》记载,“今考昌阳城有四,晋元康以前之昌阳则在文登界。一在今莱阳县东七十里,其地亦有昌山昌水,今入海阳县界,在县(文登县)西八十里有昌阳故城。晋元康所置昌阳县,是也。一在莱阳东南二十五里,《齐乘》谓'隋大业间筑’,唐永徽初为水坏。《寰宇记》所谓'废昌阳城’,是也。一为今莱阳县治,《旧唐书.地理志》:'永徽元年移治,古城西北二十五里’,是也”。
关于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移治于今海阳庶村,2017年版《威海市志》有同样记载,该志“建制沿革”条,“惠帝元康八年(298),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治所在今海阳市境内。”
西晋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并首次移治所昌阳城于今海阳庶村南;元代于钦《齐乘》记载,“废昌阳城,莱阳东南二十余里,隋大业间筑”,即隋大业(605年—616年)间再徙今莱阳发坊,此地靠近富水河下游,县治昌阳城屡遭洪水,曾反复增修,这样算来,昌阳县首次移治今海阳庶村南有307至318年之久;唐永徽元年(650),昌阳城被河水彻底毁坏,向北搬迁12公里莱山之阳亭山下,即现在的莱阳老城处,昌阳城三徙今莱阳老城仍称昌阳,莱阳人以昌阳后山为昌山,以昌阳前富水河为昌水,盖皆沿袭初置昌阳城周边地貌原称。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李存勖改称昌阳为“莱阳”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皇帝李存勖为避祖父“国昌”名讳,改称昌阳为“莱阳”。县治昌阳城改称莱阳城。此后,“昌阳”成为胶东历史上一个名号,至今已经逾1098年。
要了解初置昌阳县、昌阳侯及昌阳城更多详细情况,请看拙作《昌阳古城——两汉东陲城邑解读与昌阳文化遗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