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用哭威胁大人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应该纵容吗?

新闻背景

面对孩子的哭闹,大多数的家长选择妥协,“只要不哭,怎样都行。”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所以,今天我们想和您聊一聊——孩子动不动就用哭威胁大人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应该纵容吗?

亲妈思考

有这种疑虑的家长犯了一个非常普遍但非常妨碍亲子关系发展的错误——给孩子的行为随意“贴标签”。 两岁的孩子感知力基本上已经发展完善,但语言表达力的发展刚刚起步,“有苦说不出”是大多数宝宝哭闹的主要原因。对待孩子的哭闹,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亲妈建议

第一,承认宝宝哭闹的合理性,不要随意贴上“任性”的标签。

在孩子不能顺畅用语言表达自己诉求之前,“同理心”比说教和惩罚更能为孩子日后情绪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是每次孩子哭闹都需要哄、需要制止,帮孩子说出哭闹的原因更容易缓解孩子当时的负面情绪。比如孩子跑得快绊倒了,家长应该抱起孩子说“哦,摔疼了!没事没事!哭哭就好了!下次慢点跑就好了!”;而不应该说“让你别跑你偏跑!别哭了别哭了!”。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不要一味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解决哭闹问题。

经常发生的场景是:孩子要拿或者摸什么东西,大人认为危险加以制止,孩子就会哭闹。然后大人就会把孩子抱走,或者由另一个出面连哄带唱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哭闹会逐渐缓解。很多育儿文章建议用“注意力转移法”解决孩子的哭闹,但从长期的情绪管理来说,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孩子的敏感、聪明、执着往往超出大人的预料,如果哭闹的诉求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再遇到类似的情形他还会哭闹,大人未必每次都有耐心给孩子转移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大人带着孩子轻轻摸一下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很烫的杯子、扎手的钉子),问孩子:“是不是很烫?是不是很疼?”进而解释:“这个东西会弄疼宝宝,会让宝宝受伤,我们轻轻摸一下,看一下就好。”这样处理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逐渐明白解决自己诉求的方法,为日后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打下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给孩子的情绪留“出路”,不要把孩子的满足途径都堵死。

经常会看到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吃糖吃零食,不让孩子看电视,说这些东西对健康不利。脾气好的孩子(其实是天生抑制神经发育比较早的孩子)会顺从,脾气坏的孩子(抑制神经比兴奋神经发育晚,大多数孩子是这种情况)就会哭闹。我的孩子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好奇心特别强,什么都想试,认死理。处理她对这些“有害事物”的尝试时,我用了“适当满足+解释”的方法。比如她想吃糖,就让她舔一下,然后给她漱漱口或者喝点白水,告诉她吃糖坏牙齿,好吃但不能多吃。她想看手机,就建议她看十分钟电视,告诉她手机屏幕太小会把眼睛看坏,看一会儿电视满足一下,然后要休息。我的孩子到三岁半以后就很少再有严重的哭闹,现在快五岁,能够非常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对零食,看电子产品的要求。

(图片来源网络)

亲妈总结

总之,面对两岁孩子的哭闹,家长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制止。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不是哪家孩子独有的“缺点”。

孩子幼年期的发育过程里,感知力和表达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感知力是天生的,发育的早,表达力主要依靠后天习得,都会滞后于感知力的发展。

很多亲自带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有健康问题比较好带,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六个月之后孩子的情绪会迅速丰富起来,直到一岁左右基本以好奇、爱笑等正面情绪为主;一岁左右的孩子大部分会经历一次幼儿急疹,得过一次病之后,孩子的负面情绪逐渐增多,坊间有“病一次多一点心眼”的说法,两岁左右孩子的哭闹会到达一个顶峰。

要知道,孩子的敏感、莽撞、执着如果得到正面引导,成年后就会发展为创造力、勇气、毅力。如果你想收获一个正能量的孩子,就请在他年幼时用足够的善意和理解对待他。

本期亲妈学堂就和您聊到这里,期待与您下次相遇。

“亲妈学堂”致力于做好育儿的“最后一米”——将海量的育儿知识转化为每天的“日常行动”。帮您既懂得育儿道理,又能过好带孩子的每一天。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更好的自己给孩子更好的现在。

如果觉得有用,请果断收藏和转发给你身边有需求的人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