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的“龙蹲虎坐”
站桩讲桩架,练拳要求拳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站桩或练拳形成本拳种的间架结构,不管技击或行拳如何变化,基本的间架结构不能变,特别是在被重拳、快拳进攻时能否保持基本间架结构是练拳的要点。“龙蹲虎坐”就是八卦掌和形意拳的基本间架结构。为什么要这样的间架结构?内家拳都要求身备五弓,龙蹲就是形成身弓,虎坐就是练就腿弓。何为龙蹲谁都没见过,但我们看过电影里阿拉伯人玩蛇的镜头。蛇盘成一团,在玩蛇人的笛声下蛇头向上支起蛇婆娑起舞。身人的脊背在腰部有一向内的生理弯曲,是为了缓冲脚步的震动保护头部而形成的。但对武术的发力及内气的通行不利,因此随着内功的增强命门会逐渐微凸形成“塌腰”,使脊柱形成“反弓”(对前手而言)。这种“反弓”的形成要求以命门(腰隙)为作用点,上由大椎(而不是头,头只起引领作用,而不能用力,否则就不是虚空了)向上拉伸,下由尾闾下垂向下拉伸,使脊椎每一节脊骨都被拉伸开,有利于利用脊柱和背后两条大筋的伸缩形成整体发力,也使脊柱内的两条经络督脉和冲脉易于贯通。脊柱的这种上下拉伸从意念上尾闾要重于大椎,保持上虚下实。八卦掌比较形意拳多了一层要求就是八卦掌讲究撑裹拧钻,因此八卦掌的脊柱(大龙)和两侧大筋是略呈麻花状,这样技击时才能形成龙形身法。人平时习惯于直立行走,两腿在直立时是放松的,而腿部弯曲特别是单重坐在后腿时腿部是紧张的。但腿部的弯曲形成“腿弓”,有利于利用腿部由弯变直过程的弹力形成“力由根发”的整劲。所以要求通过“龙蹲虎坐”的桩架和走转时的拳架锻炼腿部的大筋和肌肉,使其逐渐适应这种拉伸而变的放松,即所谓“紧中求松”,由紧到松,进而达到全身从精神到形体的放松。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虚步下沉桩、青龙探爪桩都是单重桩,由桩随着重心的移动就变为走架,熟练后就逐渐形成步法带动的整体发力。八卦掌这种由于“虎坐”而在一定阶段形成腿部的“紧”的同时,上半身是放松的,全身处于下实上虚状态。
“龙蹲虎坐”间架结构的练习要点是胯首先要坐下去,胯坐下去气才能“气沉丹田”,胯坐下去初期是尾闾前卷、提肛敛臀使“会阴穴”单向关闭以保存住丹田气。但练到中、高层次要由敛臀变为溜臀,胯要坐到后腿上以使气沉脚底。那么在站“浑圆桩”这类双重桩时应不应该“龙蹲虎坐”?答案是肯定的。站浑圆桩时两腿要弯曲,要坐在腿上,尾闾垂线要在双脚脚后跟连线的后边。当然如果开始站桩时年岁已大或大腿酸痛受不了可以减量,但两腿起码要微弯。有些武友站的是高桩,两腿直立,这种站法是比较放松,有利于长时间站桩入静,但如果上边两臂撑抱而没有腿部弯曲对腿部筋腱的拉伸,就形成上紧下松,气血向胸部集中,长时间练习对心脏和血压是不利的。“龙蹲虎坐”实际从身形上类似于“团身”,但八卦掌要求立身中正,因为八卦掌要围绕自身旋转轴不断旋转,“轴”弯曲了不利于绕轴旋转。我们以形意拳内功练法的演变来看龙蹲虎坐的演变。最初的心意六合拳桩功的代表是“鸡腿桩”,这是典型的低桩,很吃功夫。“鸡腿桩”的身形可以看作是团身的一种变形,由于腿部受到的压力很大,使气血由下向上向丹田集中继而自动沿督脉或中脉上行,感觉气血喷张、怒发冲冠。但鸡腿桩的双手是向下指,使气血下行,达到阴阳平衡。类似的低桩拳种还有自然门,虽然自然门和八卦掌相近都转圈,但由于自然门身架低,为保持平衡,身体必须前倾。低桩和低拳架由于上述原因,不需更多使用意念就可使丹田气足,但对拳架要求很严格,是以形得气。但需吃得了苦,此外要从年轻时练起,否则膝盖不一定承受的了低桩的强度。
到戴氏心意拳受傅山功法传授而形成的“蹲猴桩”,应该是典型的“团身”间架结构,蹲猴桩的效果现在已经得到了公认。蹲猴桩的得气方法和气路有其独特地方,即不是走一般的任督二脉,而是走中脉,其拳架与气路方向是一致的。
由李洛能发展而来的形意拳三体式,桩架有所提高,但“龙蹲虎坐”的基本间架结构仍可看作是“团身”的一种变形。脊柱变为直立微弯,利于真气循经运行。但由于桩架、拳架没有心意六合拳低,因此要借助于意念的使用与拳架的结合,故名形意拳。为什么牛胜先强调三体式要前三后七,一般人仅从吃功夫去理解,实际其仍是和心意六合拳低架桩的原理一样,就是增加腿部压力,利于意念向下而内气由下上行,如果七三式三体式能一侧腿连续站立20分钟以上,坚持下去自己就会涨功夫。七三式三体式和鸡腿桩都属于功力架,只要功夫下到就会出内功。蹲猴桩与浑圆桩等双重桩,腿部压力没有那么大,利于入静长站,但对意念的依赖较多,使用要求较高,所以意念的对错对内功的效果影响很大。这种效果常常不是短期能显现出来,所以必须有明师指导,保证能下实上虚、阴阳平衡。
八卦掌以走为本,走转时也要求“龙蹲虎坐”,双掌前撑,但我们的练法是前撑的同时要回抽,丹田是回缩的,在形上的体现就是要缩胯。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拳种桩架、拳架有所不同,但内涵是相通的,所采用的间架结构都是有利于内气向丹田集聚。八卦掌的“龙蹲虎坐”与“撑裹拧钻”的要求结合起来,会使从脚后跟开始沿腿后上行再沿后背上行直至脑后的两根大筋得到有效的拉伸。八卦掌所要求灵活的身形---龙形,就是利用腰胯带动全身的变化,其中胯部带动腿进而带动趟泥步, 而腰则带动肩和上肢进而带动掌形的变化。而全身上、中、下三盘的协调,是在“龙蹲虎坐”基本架构下,通过不同阶段、不同意念指挥分别练习下盘的步法、中盘的丹田和身法以及上盘的神意,最后在神意的统领下,“以头为旗,三盘合一”,全身形成一个整体运动。这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撑裹拧钻”的特殊练法下,如图所示从两脚后跟开始到颈后的两条大筋把全身的主要骨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神意的统领下通过丹田的缩放带动筋腱的放松和拉紧。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的筋腱的抻拉和瑜伽对韧带的拉伸有所区别。瑜伽等对韧带的拉伸的结果是把韧带拉长并要保持住,而八卦掌对筋腱的抻拉是使筋腱变得有弹性和粗壮,而不是拉长。因此撑裹拧钻对筋腱的拉伸是一种有控制的拉伸,要将筋腱拉伸逐渐与肌肉分隔开,做到“骨升肉降、骨肉分离”继而做到“逆中求顺”、“紧中求松”,肌肉力求放松,精神更要放松。八卦掌为什么要求“上静下动”,就是让这种抻拉尽可能由胯的掰、裹和脚的摆、扣去实现,使身体处于下实上虚状态,上半身特别是肩部一定要处于放松状态。综上所述,由站桩和走转中的“龙蹲虎坐”间架结构形成的“身备五弓”,以及“团身”而促使内气向丹田聚集和通过“撑裹拧钻”使全身筋腱富于弹性,就基本具备了整体发力的基本要素。但要形成劲整力透的松紧发力,还要进行专门的发力训练,将后脚蹬踏、前脚踩趟与扭胯送肩、前后手脚对拉、掌根瞬间前凸这些外三合的要求与与内里的丹田爆发、身体瞬间松紧变化协调起来。八卦掌不仅有类似于形意拳发力的顺步发力,还有糅合了腰胯旋转的拗步(半弓步)发力,还有不借助于步法的旋**力。这些不同的发力类型涉及到点作用力和类似于轮盘的力偶作用不同的力学模型,因此比较复杂。不管哪种类型,要点是胯、肩的使用方法。(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