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钢琴圣女克拉拉·哈丝姬尔:羸弱身躯里透出的圣洁与高贵

以安葬法国文艺知识界精英而闻名于世的巴黎蒙帕尔纳斯公墓里,静静安放着有“钢琴圣女”之称的克拉拉·哈丝姬尔(Clara Haskil)的墓碑。鲜花常年盛开,琴声悠然回响。此时的哈丝姬尔,我想应该摆脱了从少女时起就折磨她的各种疾病,和她心目中的乐圣诸如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等先人们在天国相聚了。

哈斯姬尔,一位钢琴和小提琴课程均以一等奖学金完成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学业、毕业后就开始踌躇满志巡演欧洲的15岁女孩,其职业生涯却被数也数不清的身体疾病所缠绕,这些慢性疾病一直贯穿了她的整个生命过程。正值豆蔻年华的18岁,就开始要靠石膏绷带来阻止那可怕的脊柱侧凸。25岁那年的一次极端怯场,使哈斯姬尔远离了成功之路。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贫困中度过。一直到二战结束以后的1949年,在荷兰的一系列音乐会演出中,哈斯姬尔才赢得了世人的掌声和拥戴。

克拉拉·哈丝姬尔1895年1月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一个赛法迪犹太家庭。罗马尼亚是个音乐人才辈出的地方,从早期的埃乃斯库、李帕蒂,近年的科特鲁芭丝、乔治乌等都是他们的骄傲。

  • 年轻时的哈斯姬尔

  • 哈丝姬尔早期在维也纳师从奥地利钢琴家罗伯特·理查德、意大利钢琴家费卢西奥·布索尼。然后去了巴黎,师从总是被她归结为对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加布里埃尔·福雷的弟子Joseph Morpain。同年去了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她的正式老师是阿尔弗雷德·柯尔托,但实际上她的大部分授课是来自拉扎尔·列维。15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在巴黎音乐学院完成了钢琴和小提琴课程的学习。

    年轻时的哈丝姬尔娟秀而安静,置于琴键上的手型非常漂亮。纯净的音色、透明且敏感的灵感形成了她独具一格的演奏特征。然而随着疾病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哈丝姬尔的体型已逐步发生了变化,她的身体开始慢慢向一侧倾斜,弹琴时背部也向前佝偻。即使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她晚年录制的唱片里,琴声依然圣洁而高贵,未显一丝病态。

    聪颖的天赋、不屈的意志加上勤奋的学习,哈斯姬尔被公认为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尤其以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和唱片著称于世,同时也因对贝多芬、舒曼和斯卡拉蒂等音乐家作品的诠释而引人注目。她曾和包括乔治·安奈斯库、尤金·伊萨伊、帕布罗·卡萨尔斯、迪努·李帕蒂、约瑟夫·西盖蒂、盖扎·安达、艾萨克·斯特恩、亨里克·谢林、以及亚瑟·格雷米欧在内的世界知名小提琴家和钢琴家有过广泛的合作,并且和格雷米欧举办了生前最后一场音乐会。作为一名声望极高的小提琴家,格雷米欧也是一位极好的钢琴家,正因为此,他和哈斯姬尔有时还交换乐器进行演奏。哈斯姬尔那独具特色的击琴方式,也和她小提琴家的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一名钢琴独奏演员,哈斯姬尔在许许多多世界乐坛上举足轻重的指挥家棒下演奏过音乐。这些指挥家包括:安塞美、巴比罗利、比彻姆、鲍尔特、切利比达克、克路易坦、弗里乔伊、朱里尼、约胡姆、卡拉扬、肯佩、克伦佩勒、库贝利克、马尔凯维奇、蒙特、罗斯鲍德、萨瓦利希、索尔蒂、斯托科夫斯基和塞尔等。

哈斯姬尔最著名的唱片之一

1960年和伊戈尔·马尔凯维奇指挥的拉莫鲁交响乐团合作的《莫扎特D小调20号钢琴协奏曲,作品466》和《C小调24号钢琴协奏曲,作品491》

哈斯姬尔最著名的唱片之一是1960年和伊戈尔·马尔凯维奇指挥的拉莫鲁交响乐团合作的《莫扎特D小调20号钢琴协奏曲,作品466》和《C小调24号钢琴协奏曲,作品491》。这张唱片以作品466第三乐章里非同寻常的缓慢与沉思和作品491第二乐章里非常微妙的抒情以及充满活力的演奏而显得独具特色。

初听她的钢琴奏鸣曲,有时竟恍恍惚惚觉得是来自于一位美少年,击键干净利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之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年少时期的种种困苦经历使然。和管弦乐团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里,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婉约的风格,一如她那善待人间一切的阳光般温暖的笑容。小提琴奏鸣曲是我最近越来越偏爱的一种音乐体裁,尤其喜欢两种乐器之间曼妙无比的配合,这该需要多少心灵上的惺惺相惜才能让音乐肆意流淌。哈斯姬尔留给世人为数不多的唱片中,听得最津津有味的大概要算是和格雷米欧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了,小提琴跌宕起伏富有歌唱性,钢琴则在后面轻柔地和着,音域宽广余音绕梁。听到动情处仿佛看到一朵朵鲜花盛开在那音符中。

1960年12月7日,哈斯姬尔因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楼梯上摔倒而去世,第二天正是她准备和格雷米欧举办音乐会的日子。去世时年仅65岁,一朵傲霜凌雪的冰清玉洁之花就这样凋谢了,令人扼腕叹息嘘唏不已。

唱片封面上的哈斯姬尔

  • 风光秀丽的日内瓦湖东岸,有座美丽的城镇名“沃韦”, 自1942年起哈斯姬尔就在那定居直到去世。同城居住的还有她的一位受人爱戴的朋友——查理·卓别林。卓别林在谈到哈斯姬尔的才能时有过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我遇见过三位天才:爱因斯坦教授、温斯顿·丘吉尔和克拉拉·哈斯姬尔。我不是一位训练有素的音乐家,但是我仅仅能说她的击键是细腻的,她对音乐的表达美妙无比,而她的技巧则又非常奇特。”

    “克拉拉·哈斯姬尔国际钢琴比赛”定期在她的定居地举行。有关手册上这样写道:“克拉拉·哈斯姬尔国际钢琴比赛创办于1963年,以表达对这位无与伦比的1895年出生于布加勒斯特的罗马尼亚裔瑞士籍钢琴家的尊敬之情并使之永存于人们的记忆中。比赛每隔2年在瑞士的沃韦举行,自1942年起克拉拉·哈斯姬尔一直在那定居直到她1960年在布鲁塞尔去世。沃韦的一条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比赛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钢琴家参加,他们对音乐理想的追求将被她所激励,克拉拉·哈斯姬尔也将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每年的1月7日,是哈斯姬尔的诞辰纪念日。她的长眠之地鲜花环抱,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她,这位虽身患疾病却一直不屈不挠建树颇丰的钢琴圣女,在她的琴声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钟灵毓秀。

  • 钢琴圣女哈斯基尔
    齐凤池/文
    我都知道世界上有两个女钢琴家都叫克拉拉。一个是德国音乐大师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维克。另一位是被称为“钢琴圣女”的罗马尼亚的克拉拉.哈丝基尔。克拉拉.维克生于1819年,而克拉拉.哈丝基尔生于1895年。
    克拉拉.维克去世一年后,克拉拉.哈丝基尔才出生。虽然她俩相差七十多岁,但她俩都是世界著名的女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基尔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从小她就表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她六岁开始学钢琴,七岁随理查罗伯特学小提琴。十岁的哈丝基尔在巴黎举行了首次独奏会,并在翌年被当时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的作曲家福列接收进该校学习。
    1907年又进入科尔托开设的大师班,科尔托非常欣赏哈丝基尔的艺术天赋,并准备了大量曲目供她练习,不料哈丝基尔只用了短短的几个月便全部弹好了。
    1910年,十五岁的哈丝基尔离开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以职业钢琴家身份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等地进行巡回演出。
    布索尼、帕德列夫斯基等当时琴坛的名流对她也大为赞赏。正当花样年华的哈丝基尔春风得意之时,上帝故意捉弄了她,使她患了难以治疗的硬化疾,在病魔缠绕的四年里,她只能卧床休息不能弹琴。直到1921年上帝才松开了怜悯之手。她的病体刚刚恢复后就公开了演出。但孱弱的身体已令她难以驾驭那些需要消耗大量体能的作品,她只能一点点恢复体力从柔曼舒缓的莫扎特曲目上逐渐恢复灵性的手指,并向室内乐方向发展,当时著名小提琴家乔治埃内斯库、伊萨依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都曾是她的好搭档。四十年代初期,哈丝基尔又患了脑瘤需要动手术,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欧洲,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位脑科专家又身陷德军占领区,有人冒险带医生偷渡到马赛,成功的为她施行手术,使她再一次从死亡边缘走了出来。
    战后的哈丝基尔,揣着瑞士护照到世界各地演出,这时,她才逐渐建立自己的名声,她的琴艺也终于得到普遍的赏识了,但“慢性脊髓炎”又缠上了她。
    一次又一次的病魔缠身一次次的病痛侵袭,使哈丝基尔的健康受到了重大的伤害。坎坷的命运没有使哈斯基尔沉沦,反让她的音乐更充满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诠释莫扎特的音乐时,将其中的童真表现得更透彻,仿佛让听众触摸到莫扎特的灵魂。罗马尼亚钢琴家、作曲家迪努·李帕蒂曾这样赞誉她是“最似莫扎特的莫扎特演奏家”了。然而,哈丝基尔的演奏风格没有撼人心肺的力度,也没有一泻千里的激情,更没有火花四溅的技巧。她的魅力就在于她俯首弹琴的自然、一尘不染的纯净、婀娜多姿的妩媚。哈丝基尔的演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清澄明澈的基调,如历尽苦厄的顿悟、雨后初晴的明媚。既显得深沉厚重,又体现了一种更有深度的沉思。
    哈丝基尔指下的莫扎特协奏曲,格调高贵端庄,有一种远离尘嚣的脱俗,晴雪满江的清奇。而弹奏奏鸣曲和变奏曲时同样是工整中不失灵气。作为一个女性钢琴家,况且多病体弱,哈丝基尔深知自已绝无可能与力量型的男性钢琴家相提并论和抗衡。因此,她除了在曲目上尽量避免那些太过消耗体力的作品外,在审美取向上更偏重于细腻柔美的婉约型。
    哈丝基尔却能将它们弹得清秀温婉而不失雄健。这就是哈丝基尔的魅力,就像中国古代的西施一样,有一种内在的美和病态的美。
    对于克拉拉.哈丝基尔我了解的很少,中国的听众也是如此,因为她留下的录音很少,尽管很少,但都是音乐精品。
    其实作为一位钢琴大师,一生中她的作品不在多少,只要人们能记住一部就足矣。就像中国的《梁祝》一样。
    尽管克拉拉.哈丝基尔一生被疾病困扰折磨,但是神圣的音乐是她一生中最好的医生。她一直被灵性的音符抚摸,音乐减轻了她的痛苦,音乐使她的生命一次次的从死亡的边缘复活和再生。

哈斯基尔与莫扎特

克拉拉.哈斯基尔(Clara Haskil))孩提时,就已经显示出对莫扎特的音乐所拥有的独特感悟:七岁时她就已公开演奏莫扎特的A大调协奏曲KV.488。今天的音乐爱好者们更坚信哈斯基尔对莫扎特的灵感和创新拥有独到的见解和诠释。
Charles Chaplin曾说哈斯基尔是他所见过的三个真正的天才之一。莫扎特也属于同样的音乐天才,意志力、技巧、灵感和转化这些要素的能力完美地统一为一体。哈斯基尔和莫扎特都是神童,上帝也都赋予了他们创造音乐的能力,两人都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并发展成为卓尔不群的音乐才能。
莫扎特的天才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他音乐中的强度和持续的内在张力:在莫扎特来说,所有事情都是重要的,伴随着生命和创新在脉动。哈斯基尔也给人同样的感觉:当她演奏时,人们感觉到的是提升和兴奋的意识;这是用音乐表现出来的高层次的警觉意识。每个音符都不容置疑并强有力地引导到下一个音符;在她的演奏中,即使是最无足轻重的装饰音也被渲染地色彩丰富。她演奏的莫扎特,每一个变化都有着向前运动的动机;她的演奏永远充满张力。莫扎特曾说,思考和反映一起伴随着他,仿佛在一个美丽而激烈的梦境一样;她认为最好简单地把音乐看作一个实体。哈斯基尔在演奏时也一直坚持“一切都在一起”(Alles zusammen)的感觉,谨记音乐的整体。她常常形容她自然而简单的演奏风格:“我这样演奏,因为我感觉音乐是这样的。但我不能解释为什么感觉这样。”莫扎特也说,“我不知道这些从哪儿来,形式是什么,但这些独立于我自己的意志。”
所以他们都不知道音乐怎么、如何,又从何处而来;但都清楚地感觉到、感受到音乐,并能够表达出这种无形的感觉。莫扎特和哈斯基尔还有很多共同点:两人健康都不是很好;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因此被迫去把事情做到最好,把一切浓缩到最精华。莫扎特的风格尤为纯净,把每一个音符都写得仿佛有生命一般,就好像一个肌体里的细胞;哈斯基尔则把每一个音符都弹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她的钢琴演奏完全避免了任何空虚或者多余、无用的成分。他们都十分擅长利用最细微的细节之处来表现音乐。
有记载说贝多芬听过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演奏后,曾说他的演奏十分杰出,只不过有点乡村气息。可能这和哈斯基尔的演奏一样,缺少连奏(legato),即使在旋律乐句中,每个音符都是清晰分开的,保持纯净和完整,因而保持音乐的紧张度。莫扎特和哈斯基尔都喜爱太阳一般的纯净透明:在莫扎特的管弦乐配器里,他喜欢采用轻柔的乐器和大调的调性。哈斯基尔的演奏的精髓也是轻柔:她的触键如水晶一般透明纯净,避免过分响亮的声音,她从不喜欢这种声音。他们都喜欢较快的速度。莫扎特不喜欢慢乐章演奏得沉重,相反总希望慢乐章能保持音乐的流动。哈斯基尔也是如此,她的演奏总是采用较快的速度,保持音乐流畅和运动。当然,除此之外他们的幽默也有共同之处,尽管生活都很艰辛……
因此并不奇怪有位记者曾写道,“克拉拉.哈斯基尔生来就是为了演奏莫扎特!”

[哈丝基尔简介]

远离欧洲文化中心的东欧小国罗马尼亚也是个音乐人才辈出的地方,从早期的乔治·埃内斯库、李帕蒂,近年的科特鲁芭丝、乔治乌等都是他们的骄傲。哈丝基尔则是其中备受尊敬的“钢琴圣女”。她纯净、妩媚的演奏、别具佳韵的魅力,即使今日仍如绕梁余音不绝于缕,让人回味不已。
哈丝基尔1960年与小提琴家葛罗米欧赴布鲁塞尔演出时,在火车站因意外摔倒去世。之后有评论家称她为“钢琴圣女”。
几乎终生与疾病相伴的哈丝基尔,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4岁丧父后被母亲带到维也纳。她自幼就表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学钢琴,7岁时又随理查罗伯特学小提琴。1905年,年仅10岁的哈丝基尔在巴黎举行了首次独奏会,并在翌年被当时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的作曲家福列接收进该校学习。1907年又进入科尔托开设的大师班,科尔托非常欣赏哈丝基尔的艺术天赋,并准备了大批曲目供她学习,不料哈丝基尔只用了短短的几个月便全部弹好了。

1910年,15岁的哈丝基尔离开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以职业钢琴家身份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她所到之处皆获得好评,布索尼、帕德列夫斯基等当时的琴坛名流对她也大加赞赏。可惜天意弄人,1913年正当花样年华的哈丝基尔春风得意之时却患了硬化疾,使她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常常卧床休息不能弹琴。母亲过世后她还要负担起照顾妹妹的生活担子,因此不得不以教琴为生,直到1921年才恢复公开演出。但孱弱的身体已令她难以驾驭那些需要消耗大量体能的作品,于是她逐渐将精力集中到诸如莫扎特等不太耗体能的曲目上来,并向室内乐方向发展,那时著名小提琴家乔治·埃内斯库、伊萨依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都曾是她的好搭档。

哈丝基尔从1934年开始灌录唱片,我们现在也可在一些唱片公司的目录中偶尔发现她的早期录音。四十年代初期,哈丝基尔生了脑瘤需要动手术,但这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位脑科专家又身陷德军占领区,幸得有人冒险带医生偷渡到马赛,才得以成功施行手术,让她从死亡边缘走了出来。战后,哈丝基尔揣着瑞士护照到世界各地演出,这时她才逐渐建立自己的名声,在50多岁的时候才买下第一台自己的音乐会大钢琴。她的琴艺终于得到普遍的赏识了,但一种叫“慢性脊髓炎”的疾病又缠上了她。一次又一次的病痛侵袭,使哈丝基尔健康受到了重大的伤害,从她晚年那些侧着头、弯着腰的照片看,实在无法与她青春时代的花容月貌联想到一起。后来与葛罗米欧的合作,则是她生命中最后放射出的一道霞光。
哈丝基尔的演奏没有撼人心肺的力度,也没有一泻千里的激情,更没有火花四溅的技巧。她的魅力表现在俯首即拾的自然、一尘不染的纯净、婀娜多姿的妩媚。坎坷的命运没有使她沉沦,反让她的音乐充满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诠释莫扎特的音乐时将其中的童真表现得更透彻,彷如让听众触摸到莫扎特的灵魂。难怪李帕蒂也称她是“最似莫扎特的莫扎特演奏家”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