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钱币至元通宝的来历和特征
我国是有这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很多的封建王朝,每一个朝代都有发行了不同版别的钱币。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它面积之宽广,融入人口之多,都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至元通宝”是随着中世纪蒙古的崛起和元帝国的建立应运而生。蒙古族在入主中原之后,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对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绚丽和辉煌灿烂深受震撼,称羡不已。汉文化的强势地位和独特魅力以及统治汉地的实际需要使元朝统治者逐渐接受并采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并且积极的推崇,使蒙古族文化和华夏文化相互融合。
至元通宝 蒙文
至元通宝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所发行的古钱币,不要小看这枚古钱币历史年代久远,它可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所发行的古钱币当中少有的以汉文字来定义的钱币。整个至元通宝以圆形、方孔为主打。 这样的巧妙设计理念,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持有它来进行消费无疑是起到了很方便的作用。除了设计理念较为巧妙之外,至元通宝的其在正面所采用的字体也令后世的我们惊叹不已。在钱币的正面肃然的印有“至元通宝”这个四个字,其采用的楷书字体,很是美丽大方。
至元通宝
当时,中原地区货币制度渐趋成熟。帝国疆域辽阔,海陆交通发达,中外贸易往来频繁,在这种经济形势的推动下,建立货币制度统一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元朝政府仿效宋代币制确立了不兑换的纸币本位制,但是也因为政府强制发行纸币“宝钞”,对金属货币的铸造严格限制,所以铜钱数量之少也是空前绝后的。元代铜钱分为“官铸钱”和“供养钱”两种。“供养钱”是佛教信徒向寺庙布施时专门用于供奉神灵的私人铸币。“官铸钱”是由元朝政府监督铸造的铜钱,种类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宝”。
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一是元世祖忽必烈,有汉文、八思巴文两种币文,币值从小平到折三。 至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700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铸,钱文分蒙文,汉文两大类版式,大小不一,蒙文以上下左右序读,汉文楷书直读,小平径2.3厘米,重3克,折二径2.7厘米,重6.2克,折三径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钱类似汉文钱。蒙文钱铸量不多,以蒙文小钱,汉文大钱为罕见,其它钱也难得。
至元通宝 小平
再就是顺帝即位后所铸至元通宝,顺帝登基时年仅13岁,元朝统治的兴盛期早已过去,由于大臣专横跋扈,独揽大权,引起顺帝不满,后罢贬大臣出朝,进行社会改革,恢复科举制度,并派人去曲阜孔庙祭祀,同时又大兴国子监,选名儒雅士传播孔孟之道,并下诏编修辽、金、宋史书。
至元通宝就是在这样的局面应运而生的,铸造于元代至元年间,版式繁杂,大小不等,变化无常,此币使用的文字,与今天人民币纸币上的汉、蒙、藏、维吾尔文有着密不行分的渊源,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异文及供养钱等。其四体文钱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由于铸期仅有数月,故而遗存不多。
至元通宝背“玉”小平母钱
四体文钱币的钱文则有四种: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真书直读,背有4个异文,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甚为独特,因此,该钱被称为“四体文钱”。游牧民族的风格特色仍然显露无遗,与外观精致典雅、铜质细腻光滑、钱文清丽娟秀且温润婉媚的宋钱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蒙古民族粗犷豪放的精神气质和讲求自然实用的审美趋向。该钱直径45毫米、厚2.5毫米,重24克,历经600多年仍保存完好,可见老旧包浆,遍体红锈夹有绿锈,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除光背外,一般认为是寺观庙宇或供养钱,非流通货币,也有认为是纪念币。
至元通宝四体文钱币
总之,这种由几种文字合而成文的钱币,仅此一例,在中国古钱币中绝无仅有,可谓“空前绝后”。这也说明了各民族在文字、语言上有着相互影响和渗透。存世量甚少,其级别为二级上,为非流通货币中的佼佼者,是元钱珍稀品之一。有人认为是镇库钱,有人认为是供养钱,目前尚无定论。
在中国古钱币中存在很多比较少见,而且历史特殊的钱币,这些钱币因为特殊历史背景导致其铸造数量、水平、发行时间等都受到影响,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变化。
(图片源自各大拍卖公司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刊载该文章内纯属学术交流,不做商业用途,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