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谦四十余年前写的草字帖

草书的行笔切忌平涂直抹,线条过分均匀光滑,或书写速度一味求快而忽略了应有的转折、顿挫,形成上面所说的平匀光滑的线条,显得字迹油滑、轻飘。反之,又要防止行笔过慢,线条臃肿肥大,显得肉乎乎的。这两种毛病,都使线条的质量不高,没有力度和变化,是草书行笔的大忌。还要注意的是笔画的转折处,有的是圆转,即转角是圆的;有的是方转,即转角是方的;方圆并用的也有,如外方内圆或内方外圆,这就看对笔的掌握熟练程度了。方圆兼施是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圆转,可适当掺些方转,以增加骨力。

草书的笔画相连也体现在点的运用上。比如三点水连成一条竖画,尾端向右上挑。也可以写成不向上挑的竖面。孙过庭的写法比较认真,三点都交代出来了。体、峰的三点写法相同,都是第一点单独写,后两点相连,但都相互呼应。所、峰、挫、态的三点写法都相近。引带关系清楚。但心字的写法比较开放,第一点露锋点成圆笔后,再转锋向右下过渡,稍稍停顿后再向右上挑,然后转锋,顿笔后向左边出锋收笔,整个过程既清楚,节奏又鲜明,形态也很好。

草书的基本特征是连笔,因此笔法、笔势、笔意都要贯彻一个“连”字,使字内气息贯通。作品中的“尽”字,从表面上看是“连”了,但在左边划圈的笔势中断了笔,或失手写错又重新修改,故使线条不均,圈中有堵塞现象。“目”字笔划太粗,造成“目”中间气息不通,影响美观。

徐之谦(1903年--1985年),字钵厂,号益斋又号居庸山农,昌平区马池口镇葛村人。祖上世代务农,家境清贫,幼年仅读过三年私塾。1920年经友人介绍,进北京文楷斋刻书处学徒。

经过三十余年的勤学苦练,徐之谦的金石书法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书法方面,他对隶、行、楷、草及宋体、美术字,无不精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书林全才、奇才。同时,他学古而不泥古,将自已的心得体会与前人的经典佳作融会贯通,既恪守宗法,遵循规范,又有所创新,独具特色。他的隶书凝重端庄,行书婉丽清雅,楷书工整俊逸,草书严谨流畅,篆书浑朴雄健;各种字体皆自成一家,在国内书法界名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分析大体有,常规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常规式的“发力点”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

在书法技法研究中,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故而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因此可以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尤在用墨。”当代已故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谈到书法的用墨时也说:“在这一瞬间,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