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上的“长城”与“桥梁”

网视导读:在抗美援朝纪念日(10月25日)的前夕,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的电影《金刚川》上线了。(本文有少量剧透,剧透范围基本包含在影片海报、预告所透露信息与正式上映前社交网站公开的主创采访范围内)

根据网络流传的信息,这部影片带着一丝“纪念日前,赶制一支影片献礼”的定制色彩,8月开拍10月上线的超短周期,在拍摄、剪辑以外的一应事务都不需要导演考虑,这样的影片,质量是好是坏?

但是,《金刚川》交出了一份超出期待的答卷,管虎、郭帆、陆阳三位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彰显了参与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

事实上,《金刚川》是一个剧情较为简单的故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 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正如在剧情简介上所说的一样,故事的时间、地点是金城战役的前夜,志愿军战士们正在攻克前往战场的最后一关:金刚川湍急的水流。而在不断建桥、桥被损毁、再次修桥的过程中,志愿军战士们用堪称匮乏的物资对抗着来自敌方的轰炸。

只不过,对于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导演给出了精彩的答卷。

影片分为三个视角,分别由三位导演在不同地点拍摄。分别为李九霄、魏晨所在普通志愿军战士视角,敌军飞行员视角,和张译、吴京的炮兵营营长视角。

事实上,整个故事在普通志愿军战士的视角便已经交代完毕,所有志愿军遭遇的数次轰炸,我军百折不挠得重新修复桥体,炮兵营如何利用有限的弹药与美军空军对抗,还有战场上的牺牲如何不知名或无常。

但是,当视角转入到美军飞行员,以一个聪明、狡猾的对手的视角,去看待在他的教育中并不能理解的牺牲精神时,或许更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可贵。

而到了炮兵营士兵的视角,故事被彻底多角度叙事完毕。人物行为动机中的大爱、小爱、遗憾都相互呼应。他们永远不知道彼此的姓名,但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与自己抱着同样信念的同志,与自己为了同样的目标,用不同的方式奋斗。

在不同视角的故事串联后,《金刚川》完成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精神的勾勒。

当然,《金刚川》的故事其实并不是那么完美,依照小编个人的看法,影片中有两处地方,为了铺垫情绪,故事中的节奏被放慢过多,打断了小编个人作为电影院观众对影片的沉浸感。但是,整体上的优秀和最后对抗美援朝战士的采访,都让人忘记了这些不完美,只有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影片始终不辜负其投资,在场景上做到了极度壮观。大量龙套演员的参与让这部电影镜头中行军的镜头具有无与伦比的震撼力与生命力,而不同于现在为数不少电影使用的CG合成。

最为震撼的,永远还是主海报中影影绰绰的、扛起了这座桥的战士们。尽管桥梁被一遍又一遍轰炸, 桥梁还是会一遍又一遍修好,而到了无可奈何之时,没有时间再次抢修,就由血肉筑成的桥梁顶上。他们正是我国在国境线以外,为保家卫国而竖起的长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