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带来的影响居然这么大 难以想象

移动互联时代颠覆了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移动支付也快速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去的一年间移动支付发展迅猛,包括二维码、NFC等支付方式都在不断的扩展自己的市占率。

据TrendForce的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将达到7800亿美元,将会比2016年增长25.8%。

那么什么是移动支付呢?

移动支付(MobilePayment),或称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有很多,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实际上移动支付近出现的时间很早,早期,消费者可以通过发送彩信(MMS)服务,对音乐、手机铃声、壁纸图片进行购买;接着,消费者在电商网站结账时选择以移动账单付款,可以通过账户密码与短信一次性密码进行支付;后来,用户在网页上登录银行网站或者下载银行APP进行支付,这些都可以算做移动支付。

但是这些都属于老黄历了,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移动支付都是二维码支付和各种“pay”,比如支持二维码类的支付宝和微信钱包,以及Samsung Pay、Apple Pay、Android Pay之类的NFC支付。

二维码和NFC又是什么呢?

QR码支付也就是通常刷二维码,QR码是一种正方形的二维条码。QR码能够简单地将信息输入移动电话中,能让输入网址或复制一段文字变得简单。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拍QR码,便可实现与商家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最后商家根据支付交易信息中的用户收货、联系资料,就可以进行商品配送,完成交易。

非接触型近场通信(NFC)支付方式经常在实体商店或交通设施中使用。消费者须使用配备有智能卡的移动电话,并将移动电话置于感应器模块前。

大多数的交易并不需要额外授权,但也有部分交易在完成前要求输入密码或使用指纹授权。支付的款项可由预付账户或银行账户中扣除,或计入电信费用中收取。

为什么移动支付现在会这么火?

移动互联时代颠覆了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带钱就能买东西,现在却变成了现实,这也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可以用支付宝付款吗?”、“可以用微信钱包吗?”这种随处可见的询问说明移动支付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方式,便捷和高效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移动支付前景广阔不容置疑。那么,移动支付为什么这么火?

如今使用移动支付的话,店员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完成支付,不用等待、无需找零,在使用方式上也变得更为便捷。

正是因为简单又快捷的使用体验,移动支付正赢得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用户的青睐。此外,随着智能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网民高速增长,对于移动支付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7.8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6.9%,智能手机联网终端达11.3亿部。总体来说,移动支付技术快速发展、智能设备普及、支付应用规模增长、O2O支付渠道铺开(商家入驻),以及商家使用补贴刺激用户使用等,是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

移动支付这么好,那它能替代现金么?

近年来,关于移动支付或数字货币“取代”现金的说法多见诸网络,各大移动支付提供商也做过一些以“无现金日”为主题的线下促销活动。但是,移动支付,或者说以此衍伸出的数字货币真能取代纸币么?笔者窃以为,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上去分析:

移动支付能替代现金支付么?答案是肯定的。钱被存到银行或者“宝宝”们的户头里,然后在支付的时候仅以数字转账的形式进行而不涉及实际上的物理纸币交割——这其实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还有诸多好处。

首先,移动支付免除了携带货币的重量之苦——特别是大额现金或是零钱的硬币还是颇有“分量”的,使用移动支付只需携带手机,显然更加轻便;其次移动支付里的钱相比于钱包里的货币,更安全,不易被盗取——当然,用户自己不谨慎,中了诈骗或者“木马”的情况另当别论,但从概率上看,依然比遭遇小偷的几率要低得多,不是么?

对于纸币“本身”来说,“无现金日”并非消灭了现金,而是恰恰相反,保护了它。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改用移动支付,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概率得以大大减轻,纸币的实际流通寿命得以延长,相应的纸币保存、运输成本变相降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浪费“减少就意味着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西方一些国家以政府行为大力推广移动支付的原因所在。

但是, “数字货币”能否取代传统的实体货币却有待商榷。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现代各国货币都是由国家担保的信用货币。

通俗地说,就是纸币就真的是不值钱的一张纸,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国家立法保证它“有价值”——如果没有这个保证,货币就会贬值甚至是崩盘。

那么,“数字货币”的价值由谁来担保呢,金融机构、企业、还是说看起来“高大上”的算法?

很显然,对于没有真正准备金、没有合法担保的“数字货币”而言,所谓的“市场价值”不过是基于庞氏骗局的空中楼阁——它的价值完全来源于用户的信任,没有任何可靠的保障。这也是“莱特币”、“狗币”等数字货币昙花一现的真正原因,而国内类似的假借“数字货币”之名,行诈骗之实的案例也并不鲜见了。

不过,目前已经有可靠消息称,我国政府已经有意向研究由国家主导的“数字货币”系统,而数字货币最关键的“区块链”技术也已经被列入了十三五的重点研究项目。

也许在数年之后,成熟有保障的数字货币真的会取代纸币成为我们的日常一景,而届时的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和用户体验,又会出现怎样变化和精彩?让我们一同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