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吟》背后的秘密,正是大清极力掩盖的历史真相

《红楼梦》是用“假语村言”把“真事隐”的写实小说。《红楼梦》中究竟隐藏了什么历史,为什么脂砚斋会说,凡野史俱可毁,唯此书不可毁?今天就为大家揭秘一段隐藏在《红楼梦》中的史实。

1黛玉为何葬花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可是黛玉为什么要葬花,是行为艺术?还是被人欺负寄托心情?还是恋爱受挫排遣寂寞?我们看看书中怎么写。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这一段文字非常有迷惑性,好像黛玉葬花也是顺应了风俗,是为了祭奠花神。如果是风俗,那么大家的行为应该都是相同或相似。事实呢?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葬花只是林黛玉的特立独行的个人行为。黛玉偷偷跑到林子里,贾宝玉四处寻找黛玉,花了很多功夫才找到黛玉。

第二十七回,从黛玉精神沮丧开头,到黛玉葬花结尾,中间插入很多故事,淡化了我们对葬花理由的追问。作者不想说,当然是有隐情的。

2黛玉葬花的时间点

先看文中的一段文字:

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黛玉精神沮丧的那一日是四月二十五,作者没有明写,却说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这也算一笔两写,把两个日子都突出了。

作者在隐秘地暗示读者,黛玉葬花与这个两个日子紧密相关,一定有很大的隐情在里头。

3对应的历史事件

四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六日,在历史上对应什么日子呢?查一查中国历史,很容易找到历史事件。

1645年,清兵在多铎带领下,攻取扬州。当时守城的将领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他只有万余守军,但史可法誓死抵抗,决不投降。四月二十五日城破,史可法战死。四月二十六日起,清兵报复性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不分男女老幼,都成刀下冤魂,血流成河,尸堆如山,遇难汉民达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

4满清隐瞒二百年

我们今天知道扬州十日历史事件,可是在整个清朝,这个历史是被雪藏的。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灭亡大明帝国,巩固统治,也采取修改历史的办法,抹黑大明,美化大清,类似扬州十日的历史都被抹去,二百年间,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事件的发生。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人从国外带回《扬州十日记》,这一历史事件才浮出水面。

所以,脂砚斋说,凡野史俱可毁,唯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具有揭露历史真相的价值。

5《葬花吟》的隐喻

“花”与“华”同音,“葬花吟”其实是“葬华吟”,是祭奠华夏亡魂的祭文。纵观《红楼梦》全书,所谓大旨谈情不过是幌子,处于三角恋中的林黛玉不热衷写爱情诗,反而喜欢写伤时悲秋宏大题材的作品,风格很像亡国后的李煜。有人考证,林黛玉影射了崇祯帝,从《葬花吟》风格看是成立的,黛玉葬花,影射崇祯帝对华夏的祭奠。

扬州十日,从四月二十六日起,结束于端午节。《红楼梦》浓墨重彩写了端午节清虚观打醮,以笔者看来,清虚观打醮,也是在祭奠这一事件,为扬州冤魂招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