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感染疑心病,司马炎终于对弟弟司马攸下手了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篇
问你一个问题,弟弟和儿子谁更亲?估计99%的人都会说儿子更亲。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所以,尽管自己的儿子司马衷有点傻,司马炎还是不肯将皇位传给弟弟司马攸。况且,他还有一个堪称“神童”的孙子。
然而,对于满朝文武来说,出于对大晋王朝的前途考虑,他们认为齐王司马攸更合适。
史书上,对于司马攸的评价很高,甚至有这样的言论:攸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闻过于炎。比司马炎的声望都高,司马衷根本没有可比性。
况且,司马攸既是司马炎的亲弟弟,又是司马师的嗣子,根正苗红的接班人。
那司马攸是怎么想的呢?他也许没表现出强烈的争储之心,但从后来的表现来看,他或许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因为,这在晋朝是有先例的,而且就发生在上一辈,司马昭可以兄终弟及,为什么他不可以?
随着司马炎的身体一天不一天,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拥立司马攸的言论甚嚣尘上,司马炎决定看看心腹们是如何站队的。
第一个因此事倒霉的是张华。他是张良的十六世孙,以学识渊博、聪敏多才著称。
张华最大的功绩是定策灭吴,在以贾充为首的勋贵反对下,他和杜预力主伐吴,并在战时担任度支尚书,完成了三国归晋的历史使命。
司马炎对张华很器重,甚至有将其培养成托孤大臣的想法。正是因为看重,所以司马炎必须知道他的立场。
这一天,司马炎直接问了:“张尚书啊,谁是可以托付后事的人呢?”
张华想都没想,回答道:“聪明有德行,又是陛下的至亲,没有比齐王更合适的。”
那一刻,司马炎的脸色肯定很难看,我最看好的人竟然和我想的不一样。司马炎很失望,从此疏远张华。
官场之上,历来不缺少落井下石者,张华的失宠,让竞争对手看出了赶走他的契机。
身为尚书,张华有两个竞争对手。一个叫荀勖,是中书监;一个叫冯紞,是侍中。他们都是司马炎的近臣和笔杆子,和张华是直接竞争关系。
显然,他们比张华更明白司马炎的心思,或者说,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仕途,而不是晋朝的未来。
司马炎对张华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内心,荀勖和冯紞就趁机诽谤张华,张华由此被外遣,出任都督幽州诸军事。
张华到任后,干得非常好,政通人和,边疆安宁,赢得朝野一片赞誉,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也许是惜才,司马炎动了重新重用他的念头。
眼看着死对头就要卷土重来,还可能更进一步,冯紞不干了,必须阻止之。
这天,侍奉司马炎时,冯紞有意无意的聊到了钟会,大放厥词道:“钟会之所以谋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太祖。”
太祖就是司马昭,冯紞公然将钟会谋反的罪过算在司马昭头上,身为人子的司马炎当然不乐意,当场色变:“你是怎么说话的?”言下之意是,你是不是皮痒了?
惊人之论必有强大的逻辑来支撑,冯紞不慌不忙的脱帽致谢,然后开始高谈阔论。
他先抛出一个论点,善于驾驭马车的人必然懂得张弛有度,也就是驭人之术要掌握好火候。
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圣人的例子。孔子的弟子中,有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叫仲由,一个叫冉求。
仲由为人强悍,自命不凡;冉求性子软弱,遇事退缩。针对两人的不同,孔子有意打击仲由,却大力推举冉求。
孔子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历来被奉为圭臬,是当时无可辩驳的真理,冯紞接着又提到了两个人,汉高祖和光武帝。
汉高祖宠信的五王最终都被除掉,光武帝有意打压的将领却得了善终。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汉高祖没有把握好尺度,过于宠信五王。
冯紞认为,钟会的才能和谋略有限,但太祖对他过于信任,导致他自我膨胀,生出了谋反之心。
如果太祖只任用钟会的小才能,却用威势和权力压制他,让他不敢作乱,也就不会出现谋反之事了。
这段说辞,冯紞早就想好了,也有一定的道理,司马炎听完后,不得不承认他言之有理,冯紞趁热打铁道:“陛下既然承认臣说的话有道理,就应该想一想如何避免钟会那样的人再出现。”
司马炎不由自主的问道:“现在还有钟会那样的人吗?”
冯紞故弄玄虚,屏退左右,用一种神秘兮兮的口吻道:“曾为陛下立下大功,又据守一方统领兵马的人,都在陛下的思虑之中。”
身为皇帝,最容易感染的一种病叫做疑心病,很不幸,司马炎也感染了。在冯紞的暗示下,张华被定义为下一个钟会。
按照冯紞的逻辑,对于张华这样或许有些才能的人,不能对他太好,必须有意打压,既是为了他好,也是为了天下好。这个逻辑很强大,既“睿智”又“无私”。
所以,司马炎暂时放弃了征召张华还朝的想法,将他晾在了幽州。
解决了张华这个大障碍,冯紞和荀勖开始将矛头对准司马攸。
冯紞率先进言道:“陛下命令诸侯王回到各自的封地,应当从最亲的人开始执行。与陛下最亲的人没有人比得过齐王,如今只有他还留在京师,这合适吗?”
司马炎尚未表态,荀勖又加了一把火:“朝廷内外的官员,都从内心里归附齐王。陛下万年之后,他们肯定拥戴齐王,太子是不可能继位成功的。”
司马炎心里咯噔一下,看了一眼荀勖,你确定?
荀勖继续道:“陛下若是不信,可以试着命令齐王回到封国,如果朝野上下都认为不可以,那么我说的话就应验了。”
这又是一套强大的说辞,我并没有说一定让齐王回到封国,而是说试着让他回到封国。疑心病的驱使下,司马炎决定试一试,看看司马攸是否众望所归。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的十二月十三,司马炎颁下了一道诏书,任命齐王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让他择日赴任。
与此同时,将汝南王司马亮提拔为太尉、录尚书事、兼领太子太傅,和司徒山涛、司空卫瓘组成新的三公,辅佐朝政。
显然,司马炎是想用司马亮取代司马攸,因为他的辈分够高(司马懿之子,司马炎的叔叔),又不会威胁到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这道诏书一出,所有人都猜到了司马炎的意图,引得群情激奋,还闹出了好几条人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