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爹和丈夫必须死一个,咋选?此女用一句话解决,由此诞生一成语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新旧事物变换,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停滞不前。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换着的世界。时移世易,随着时代变迁,世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就像 “苟杳吕洞宾”,后来变成了“狗咬吕洞宾”一样,此间由于人们口耳相传,难免有误差。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成语也是由于时代变迁,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其意由褒到贬,这个成语出自于古代的一位妇人所诉之言。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这个故事发生在距离我们当代千年之久的春秋时期,当时郑国有一位文韬武略都很出色的大臣,名叫蔡仲,是郑庄公的得力干将,郑庄公去世后,此后蔡仲掌握大权,扶持郑昭公即位。后来由于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的生母是宋国人,因此宋国国君宋庄公逼迫蔡仲立公子突为国君。蔡仲精心谋划,扶持公子突上位,同时也权倾朝野。

当时的新君主也就是郑厉公,觉得蔡仲专权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 一心想要削弱他的势力,甚至除掉他,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郑厉公四年的时候,经过多年精心准备的郑厉公终于找到了机会,就是和蔡仲的女婿雍纠联合起来,刺杀蔡仲,永绝后患。

《左传》记载: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

雍纠向来对于权力过大的岳丈不满, 面对君主有意无意的试探,他也知其用意,表明自己的想法,随即两人一拍即合,秘密约定好了计划。

但是这个雍纠做事不够严谨稳妥,事情还没落实就因酒醉,将计划全盘托出了,还是对着自己的妻子,蔡仲的女儿雍姬。

这个雍纠可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雍姬一听,大惊失色,左右为难,不告诉父亲,父亲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告诉了父亲,自己的丈夫肯定难逃一死。

雍姬思虑在三,一般人确实拿不定主意,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一边是有养育之恩的父亲,一边是同床共枕眠的丈夫。亲爹和丈夫必须死一个,咋选?此女用一句话解决,由此诞生一成语,这个成语就是“人尽可夫”。

当天她在丈夫就寝后,悄悄回了娘家。她决定先询问一下自己的母亲,她委婉的说出自己的疑惑,她问道:“母亲大人,如父与夫同难,二必选其一,该当如何决断?”其母沉思片刻,说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雍姬明白了母亲的想法,一直悬而未决的她终于下定决心,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向父亲的书房,耳边萦绕着的全是母亲的话语。

她一说完,她的父亲蔡仲觉得实在不可思议,自己平时为人谨慎,到处安插了眼线,却不知此事。而君主这招显然阴险而高明,利用身边亲近之人,趁自己不备欲将自己置于死地。他仔细一想,觉得后背发凉,立马让自己的亲信外出多方打探,掌握了郑厉公和雍纠的计划,随即采取行动,反杀之。后来,不出雍姬所料,自己的丈夫雍纠被父亲蔡仲斩杀于家中。郑厉公当知事情败露后,大骂雍姬:“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并且仓皇逃出了郑国。

雍姬的行为放在当时的社会,是一种孝顺,在当时“百善孝为先”的时代背景下,不失为一段佳话。

而她母亲对她说的话,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成语 “人尽可夫”。不过在现在看来,褒贬不一,更多的是一种批评。认为红颜祸水,纵容父亲专权,祸乱朝纲,置小家于大家前,害得君主仓皇出逃。觉得她没有协调好丈夫和父亲的关系,反而帮助父亲杀害自己的丈夫,让父亲陷于一个专权跋扈不忠不义的地步。

后人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也越来越倾向于贬义或者浅显的字面意思,而没有深究其来源。

无论一件事你做的怎么样都会被对立面的人诟病。放在这个时代来看,很多人肯定会罗列一大堆做法,打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想法,看人笑话似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你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试想一下,假如那个人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做的未必就比她更好。也许真正落到你头上时,你会觉得手足无措,脑袋麻木。

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有很多偏差,可以说是时代的发展,就像郭巨埋儿这样的事件,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家都觉得是一种孝顺,放在现在,就觉得是一种愚不可及,腐朽落后的思想。

那后人也提出“你妻子和母亲或者丈夫和父亲掉水里,只能救一个,你救谁?”的问题,被问及者也是往往哭笑不得。你又会怎么说呢?

参考文献:

《尚书引义·太甲》

《左传》

《旧唐书·元行冲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