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李晓东先生的《日涉居笔记》之三十七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编者微语

我的微友 李晓东,笔名东方木,江苏省泰州市人,现为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遇”三部曲《青桐时代》《紫檀时代》《白槐时代》,《透明色》,随感录《润玉流翠》。2018年3月,其长篇小说《千雪柏》又出版问世。晓东不仅善写,而且善画,笑称自己画画与写作皆为业余涂鸦,由此让胸中丘壑腾起雾霭烟云、烟火日常泛出灵动生机,便觉日子也变得可亲起来。是的,他的画作少匠气,一派洒然天真,却令观者玩味于心;他的文章清新、朗然,亦如其画,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大概也正是我喜欢并欣赏晓东的画与文的原因。不久前,晓东开始写他的《日涉居笔记》,每发其章,我都读之细品良久,都感其写景语皆为情语,而不由沉醉其中;于是乎征得晓东同意,决定在本公号连载他的《日涉居笔记》。“日涉居”是晓东书斋名,取之于陶潜“园日涉以成趣”之句,诗意也。《日涉居笔记》亦诗意也!晓东之画亦诗意也!现特将晓冬其文与之其画连发于此,以飨诸君。

日涉居笔记

李晓东(东方木)

长大就在一瞬间,我已不再是少年。青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果子总会渐渐地饱满。谁让我站在青春的面前,已经不再腼腆,幼稚的游戏跟我说再见。我读不懂爱情的前言,但忘不了冬梅的长辫;我读得懂父亲的训言,唯有读书才能走出贫困,拥抱充满幻想的明天。

记忆重新回到日涉居。当我平静下来的时候,花圃里正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很正派的时节,让我的思绪变得温文尔雅,于是不如画画。从未拜过师学过画,也不打算再拜师,吾眼观吾物,吾手画吾心,一半写实,一半写意,人生才能圆满。

隐入日涉居的书房,腾出一半以作画室,购得画纸毛笔颜料,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大张旗鼓,不需要改变世界,于是人生获得了片刻的静美。在我觉得人生有些残缺的时候,我用画笔修补这些残缺,不是为了表达生活的无奈和郁抑,而是不愿意屈就和卑微。能够坦然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最愜意的人生。

但当我逐渐地爱上它的时候,也会产生困惑和迷茫,就像情侣般的矛盾和纠葛,以至于搞不清楚这是不是我的初心所向。不过当我画出上百幅画作并勇敢地展示于众的时候, 我终究没有麻木,我保留了自己本来的情绪,反复地怀疑自己,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这份炽热。我以为,绘画满足了我的某种自尊心和虚荣心,这是让我不甘沉沦和堕落的一抹芬芳。在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曾几度陷入泥潭以至不能呼吸,在延口残喘中找不到岁月的方向,几近崩溃。所以,在前年盛夏的某个寻常的早晨,听完窗外的一阵蝉鸣之后,我突然想画画,这种冲动很可怕,也很优雅。有时,人生的一些意外恰恰能让你发现别样的风景,甚至找到另一个自己,那个你不太熟悉的却很可能是你曾梦寐以求的自己。

绘画需要带着心灵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又要带着哲理的思辩去剖析世界,这样的世界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自然的,又是想象的。我不懂静物写生。最初的静物是一把煮熟了的菱角,放在我的面前。我剥开吃了一只,又粉又甜。一直喜欢吃这种可爱的世俗之物,碧绿或紫红的菱衣,雪白丰满的肉质,待煮熟后,菱衣变成黄褐色或灰黑色,肉质光滑饱满。那是在秋日的一个午后,窗外寂然无声,我盯住它们好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它们的形体。拿起画笔的时候,我的手是发抖的,这是深度缺乏自信的表现,因为我并不知道先从哪里下笔,当然我知道先从哪里下口。带着混沌的思路,我画了菱的一只角,但无法准确地把握粗细、长短、明暗、光影等元素,全凭感觉,这是草莽式的盲目自信。但我终于画出几只菱角的大概模样,反复观照,似乎有点儿像了,这是颇为励志的开头。三个小时后,菱角算是画好了,我放下画笔,油然而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看着画纸上的这几只菱角,我甚至产生了要吃掉它们的的冲动。

另一幅写生画作是荸荠,同样是我喜欢吃的世俗之物。但在调色的问题上,我困惑良久。荸荠色似乎很难调到极致,多次调配,均不满意,于是搁笔,于是将荸荠煮熟吃光。第二天,又去菜场,买回一把新鲜的荸荠,择其两枚,置于桌上。花了很长时间,才将颜色调配至满意的状态。差不多两个小时后,两只荸荠算是画好了,感觉蛮像的。

由此,我开始思考关于静物写生的艺术趣味。我以为,不同的物品都有不同的质感,如陶罐的粗糙,玻璃的晶洁,丝绸的柔滑,金属的坚硬等。当物品触摸到我们的视觉后,便唤醒了我们的感知或联想,从而产生了视觉上的质感。古人说“师法自然 ”,我以为我不是不会画,而是不会看,不会观瞻,不会体悟。描摹物品应该从最佳的角度或者自己喜欢的角度画出物品的形象特征。所以,我长时间地观看眼前的两只荸荠,把身心投入到观照之中,体悟造化的神妙,故意细瞻它们的局部,于是有了意外的收获。唯有抓住细节特征,才能更好地描摹物品的妙处。

当然,能够描摹物品的外部形态只是一种技能,照着葫芦画瓢并不能称之为艺术。凡物皆有自然生态,但在形体之中,细节之处,都含蕴着一种内在的精神。唯有奉献出自己的心灵,关注并喜爱它们,才能捕捉到这种精神微光,才能恰当地凸显出它们的精神内核。在画一朵即将衰败的月季花之前,我准备了好几天。当它还生在枝头的时候,我便反复观瞻它。这株月季花已经生长了十余年,高达两米,枝干粗壮,花大色艳。去年秋冬的那天夜里,一场寒雨骤然而至,第二天中午,我才发现这朵月季花已经被摧残得无法继续完美地绽放,正是这种凄美之态让我顿生爱怜之意。于是,我剪下这朵月季花,小心地放在画桌上。须臾,一片硕大的花瓣陡然脱落,像是被删除的一行极美的诗句。

趁着它的叶子还新鲜,花朵尚未进一步枯萎,我鼓起勇气,大胆而谨慎地在宣纸上细细地描摹起来。此时,在我的眼里,只有这朵静穆不语的月季花独自存在,我凝神屏气地描绘着它的情状并不断地与它进行沟通,我只希望它能雕塑一般地保持着这种状态,好让我的画作来延续它的凄美以至永恒。最费心的是画出那几片已经粘贴在一起的且已经褪淡了的花瓣;最难画的是残留着的那几处雨痕。虽然总算画出了雨痕,但觉得比较浅薄,并未表现出雨滴浸透花瓣后的吸入感和产生的凹凸感,就细处而言,这就是败笔,经不起放大细观。

在处理叶子的时候,经过反复斟酌,后来我故意将几片绿叶画得更鲜绿些,更坚挺些,更有活力些,以与正在枯萎的花瓣形成鲜明的对照,即仍然旺盛的绿叶和已经衰败的鲜花,从而表达出某种带着哲理趣味的意念。

我以为,对一幅静物写生而言,摹其形不是最难的,透视出其内在精神才是最难的。万物有逐你而来的翠色,有附耳而至的清风,有弥目而悦的斑斓,大自然的每一刹那都能在你的胸襟中,注入一缕柔情,引起你的共鸣,这是慷慨的自然赐予我们的意义。所以,静物写生并不是僵硬而机械地摹仿事物,而是在最大程度的相似中沉淀某种非物象的意蕴,让人的灵魂与所描摹的物象之间产生心有灵犀和心照不宣的精神交流。在画山芋的时候,我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从小就爱吃山芋,乡下老家的土是沙土,很适合种山芋,特别是粉山芋。有意思的是,凤城街头有不少炕山芋的摊儿,牌子上居然都将“炕山芋”写成“炕山竽”,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画山芋,我特意去文峰菜场买回几只红皮山芋,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画出来更好看些。买回家后,将山芋洗净晾干,置于画桌上。我端坐于画桌前,深情地凝视着它们,细观它们的形状、皮质、纹络、根蒂、侧须、疙瘩和疤痕。眼前的这四只山芋是那么的可爱、纯朴而沉静。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老家门前的地里挖山芋的情景。山芋的秧藤细长,匍匐于地面,花是淡紫色的。挖山芋先得从山芋秧藤入手,顺着秧藤向下挖,才能挖到。刚刚挖出来的山芋都是串在一起的,红扑扑的身体,害羞的脸蛋,还有一身带着泥土的皮肤。洗净后,不等下锅煮熟,我就生吃起来,又脆又甜,满口生津。不过如今的山芋大多是水山芋或甜山芋,我不爱吃。

老实说,画山芋的时候,我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信,我太熟悉它们了,熟悉了几十年。但在真正画它们的时候,我陡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感,我必须画好它们,画出它们的形态和神韵。带着这样的心理和情绪,我过于虔诚而细腻地描摹它们,包括它们身上的那些褶皱、斑痕和细须。

这幅写生是我最得意、也是最喜欢的画作,而且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很多人都想求得这幅画作,但都被我婉言谢绝,因为它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它。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幅写生仍然是很不完美的画作,因为我对线条、光影、明暗、虚实、浓淡和深浅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不够到位,不够谙熟。

在静物写生的过程中,我力求全方位地对描绘的物象注入自己的观察和情感,透过外在的形态特征,从精神层面上去把握物象。静物写生不单纯的描摹,而是从中获得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人生有时必须放下重负,“宠辱偕忘”,“不计得失”,才能把自己交给关注的物象,从而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再平凡的事物都有属于它的特有的美感,但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掘,用我们的观察去体验,用我们的能力去表现,这是一个寻趣、寻味、寻真、寻美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愉悦和升华的过程。至于创作古意小品画,则是我的另一种尝试,所有的尝试都跟人生有关。

创作古意画全靠想象,包括构图、人物、用墨、意境等,这是极其困难的过程,常常几天都无法形成明确的画面设计。我以为,古意画追求的应该是虚灵、澄澈的诗意和哲学的意味,其透露出的气韵和格调,才是要创造的那种超乎自然的精神氛围。所有的山水花草,都应该带着人文的元素,最终仍然是要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

古意画追求的是意境,这种意象是超现实的,摒弃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流露出的是静寂、旷远与超尘,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精神享受。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天人合一,这是人文精神的延伸。诗意的情怀,高古的气韵,清朗的格调,又会让观赏者泛出情绪的涟漪,最终获得心灵的慰籍。

我观察并欣赏过很多的古意山水画,古代的,近现代的,当代的,无一不是将人深藏于崇山峻岭之中,山的高峻,水的浩淼,草木的茂盛,季节的模糊,时间的冲淡,一切都成为纯粹的自然物象本质精神特征的艺术表达,也就是绘画意境的表达。在这种流变不居、无限延伸的、永恒的生命特征里,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但在创作古意画的时候,我有着自己的思考。作为观赏者的我,总是觉得传统的山水画,在人的视觉上会产生复杂而繁褥的错乱感,过多的山水重叠和草木的渲染,钝化了观赏者的视觉敏感度,而人的渺小又让我产生一种无助、无力和无趣的失落感,观赏者的情绪并未得到更多的安慰,因为人被自然所包围且沦陷其中,人的精神力量得不到伸张,反而跟动物一样,寄生于自然且依赖于自然。我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

同样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我孤坐于南窗下,泡上一壶茶。于是,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泛舟观山,寓意弈棋。很快,我诞生了自己的思想。

我将古意画中的人作为画面的核心,突出并放大人的形象,着重表现他们的衣着、神态、举止和风度,山水草木则追求极简和古趣,作为人的背景和衬托,以表现人在自然中的情绪和意念,让观赏者能够较为直接而轻松地从人的形象上获得启示,最重要的一点是,让灵魂安静下来,是古意画的意境所在,也是我创作古意画的终极目标。涧边品茗,远足赏景,孤坐而眺,独处幽思,舟中垂钓,倚岩冥想,郊野踏春,静候故人,松下送客,坡上听泉,对酒当歌,山谷观瀑,每一幅画作,都在清理纷乱的情绪,收敛张扬的欲念,平息波动的心灵。

画作并未过多地从艺术的角度去诠释思想和情感,只是从私人的角度去揣摩画意。关于构图,我只在乎人的定位,人物画好了,感觉到位了,我以为,这幅古意画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我是先画人,再画山水草木,一切围绕人和人的活动而展开,最终也归结于人。当然,将人物画活,画出神韵,画得古意芊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画好人物而被我撕毁的画作最多,但我毫不惋惜。

传统的古意山水画,意境高远,气象万千,或缓坡云树渐叠,或水畔嘉木葱茏,或小径蜿蜒远引,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人物也飘逸高古,恍然相隔千年。我在创作古意画的时候,试图拉近画中的人物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将人物放于最靠近观赏者的位置上,以求得更为亲密的交流和沟通。观赏者借助于肤浅的想象,就可以看懂画面,更快地与画面的意境相互渗透和融合,甚至联想到与人物和画面有关的情节或故事。看着这些古意画,我的情绪逐渐平息下去,眼睛逐渐清明起来,灵魂逐渐安静下来。(待续)

有你需要的内容

洗澡

李老师邀你聊语文

归来/打油诗四首

(0)

相关推荐

  • 大卫·霍克尼对话盖福德:摄影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看待往昔的方式。

    毕加索,<梦>,1932年 这是一个充满视觉诱惑的时代,"图画"几乎无处不在.笔记本电脑.手机.杂志.报纸和书籍上都充满了图像.我们也正是通过图像来思考.梦想.领悟环境 ...

  • 看女性油画诗意美韵律美,谈法国大师的艺术启蒙

    1891年法国画家高更挥别欧洲,航向南太平洋,并且在 大溪地 的一个原始村落中定居.在高更离开欧洲后,无知与有知.野蛮和文明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虽然他很快地便发现自己在大溪地并不比在庞德爱文更能脱离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十七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十六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十五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十四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坔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十三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十二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十一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九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八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编者微语 我的微友 李晓东,笔名东方木,江苏省泰州 ...

  • 来自李晓东的《日涉居笔记》之七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编者微语 我的微友 李晓东,笔名东方木,江苏省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