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追思外祖父:大约25年前,他带我坐客车去了趟烟台 2024-06-21 20:21:25 今天是中元节,一个追思先人的日子,笔者想写点与外祖父有关的记忆。“外祖父”,是书面语上的称呼,在胶东半岛,人们更习惯将之叫做“姥爷”(可能北方多数地区都如此,为与标题一致,本文还是用“外祖父”的称呼)。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常常回忆起祖父,但却很少提到外祖父。究其缘由,并非笔者心怀“内外之分、姓氏之别”,而是因为外祖父去世较早,我头脑中的记忆实在是不多。外祖父去世时,我小学三年级刚毕业,还处在懵懂阶段;祖父去世时,我正在读高三,已经临近成年。这前后间隔的八年时光,自然也使得记忆出现了深浅的差别。不过,虽然对外祖父的印象总体有些模糊,但若干特定的场景,还是深刻地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提笔时,首先映入头脑中的场景,是1996年夏天(大约25年前)的一段往事。 实际上,由于记不清准确的日期,1996年夏天这个时间点还是后来推算出的结果。推算,有三个参考。第一个参考是,1995年底舅舅刚在市区买了一个不大的职工房准备结婚;第二个参考是,当时外祖父还没有患病(严格来说,是还没有诊断出患病,在1996年下半年才知道);还有一个参考是,到了舅舅家之后,我吃了一根雪糕。当时,外祖父看上去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加上又是去看舅舅的新房,因此那次跟随他去烟台的途中,母亲和我的心情还都不错。外祖父的身上,既有老一辈胶东农民普遍都有的优点——勤恳耐劳、踏实本分;又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优点——个子比较高。听说外祖母的娘家就是因此而相中他作为女婿。他和外祖母结婚之后,育有一子四女,我的母亲为长,而舅舅在姐弟中排行第四。弟弟有了新房,长姐自然应当前去看一看。于是,1996年的夏天,当外祖父准备去舅舅家送一块理石板(老家的理石板比烟台市区要便宜)的时候,就喊上了我的母亲一起。而母亲或许想让自己的儿子增加一个“见世面”的机会,因此也带上了我。外祖父家和我的老家都在栖霞东部,到烟台市区大约四十公里的路程。这段距离,如今自驾的话,不用一个小时。但在1996年的时候,那种走走停停的老式客运巴士车,大约要开上两个钟头。 沿途的风光,我没有太大的印象。清晰的记忆,是从青年路汽车站开始。青年路汽车站,是原本烟台市区到一些近郊乡镇的客车始发地点(前几年已经撤销),那时下车之后,正对面的似乎是一幅“嫦娥奔月”造型的壁画。舅舅的住处在市区的东边,到青年路汽车站有十多里路。从节省体力的角度出发,比较合适的交通方式应该是打车或者坐公交。然而,外祖父最终选择带我们步行。步行有路线不熟的因素(舅舅当天还上班,那时通讯不便,他不知道我们几点到,我们也没法询问他如何坐车),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当时的职工房虽然比较实惠,但自付的部分对于农家而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外祖父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不坐公交并省不了几个钱,但能省一点是一点。倘若当时外祖父是一个人到烟台,想都不用想,他肯定会直接选择步行。而那次,因为带着母亲和我,他所以才犹豫了一阵儿(担心让我们吃苦)。犹豫之后最终做出步行的选择,心里的那种无奈,恐怕只有外祖父自己才知道吧。后来,母亲提起这段往事时,一直相当自责:“要是当时有钱,能给老家(指外祖父)打个车多好。” 而我那时也毕竟年纪小,步行途中,没怎么注意压在外祖父肩膀上的理石板,而把精力放在了观看路边的高楼上。不过,1996年的时候,烟台南大街、二马路一带的高楼其实也并不算多。我印象最深的一栋楼,可能是公路大厦,一来那里有个钟楼的造型,二来走到那里也快到目的地了。而外祖父就这样扛着理石板,一路走了过来。过了公路大厦,后面的细节又有些模糊。唯一肯定的是,下午返程去青年路汽车站的时候,我们没有再步行。这次去烟台的经历,是我对外祖父印象最深的一段场景。除此之外,某次他上山干活回家,看到来出门的我们之后,脸上的疲惫一瞬间变成笑容的画面,也比较清晰。1996年的夏天过后,外祖父被诊断出了癌症。虽然治疗过程很痛苦,并且没有太大的希望,但他还是咬牙去做了。目的,是为了坚持到小女儿、儿子各自的婚礼。小姨的婚礼,在1996年的年底;舅舅的婚礼,在1997年的上半年。前一场婚礼,外祖父的状态还不错;而转过年之后,在舅舅的婚礼上拍全家福时,他已经是强颜欢笑了。1997年农历的七月,在舅舅的婚礼之后没有太长时间,外祖父在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那一年,他其实只有57岁。 赞 (0) 相关推荐 张学诚||压岁钱的甲子蝶变 <烟台散文微刊>2021第9期 (总第460期)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 2021山东省烟台市高考适应性练习五月(烟台二模三模攻略) 2021山东省烟台市高考适应性练习五月(烟台二模三模攻略)来了,你觉得难度怎么样? 下面跟随向学霸进军看2021山东省烟台市高考适应性练习五月(烟台二模三模攻略)详细内容. 烟台山 烟台山,是烟台市的标志性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拔42.5米,面积45公顷,是烟台市名由来.烟台山位于市区北端,三面环海.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并拥有辽阔的海域.风光旖旎.植被繁茂.海水清澈.礁 ... 环骑半岛6日东骑记(5)烟台-蓬莱-龙口 时间回溯到2013年7月11日清晨.环骑山东半岛第五天(烟台是我很喜欢的一座城市). 之所以说环岛以来,第五天是最最悲催的,我是有大量理由来充分说明的.关 键词:迷路!暴雨!丢散!详情继续往下看. 雨 ... 1948年,郑秀的父亲带家人坐飞机去台湾... 1948年,郑秀的父亲带家人坐飞机去台湾,郑秀在机场等不到丈夫曹禺,她对父亲说:"我不去了" 郑秀的父亲问她:" 你忍心抛下爸爸吗? "在当时的局势下,郑秀的爸 ... 25年前新加坡潘玲玲有多美?〈情丝万缕〉主题曲带你重温范勤 25年前新加坡潘玲玲有多美?〈情丝万缕〉主题曲带你重温范勤 保时捷特别版“Boxster 25”发布,带你回味25年前的古铜韵味 | 酷乐汽车 # 酷乐汽车 # # 保时捷 # # Boxster 25 # 保时捷将命名一台"Boxster 25"的特别版车型庆祝其Boxster系列推出25周年.该敞篷车型独占北美市场,基 ... 3000年前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大地震和地震堰塞湖溃坝可能是导致三星堆文化灭亡原因 一项最近研究发现在三星堆文化消失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一次强烈古大地震有关联. 三星堆文化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三星堆文化主要出现在距今5000年至 ... 25年前的自制老花园,原来还可以这么美 同样是花园,却有各种各样的风格,今天就来看看田先生的自制花园. ۥۚۙۙۙۚۥۛۛۚۚۛ۟ۡۥۛ۟ۡۗۡۥۛۛ۟ۙۙۚۥۚۙۙۙۚۥۛۛۚۚۛ۟ۡۥۛ۟ۡۗۡۥۛۛ۟ۙۙۚۥۚۙۙۙۚۥۛۛۚۚۛ۟ۡ ... 书法|文征明86岁小楷《后赤壁赋》与25年前的《前赤壁赋》赏析 用户1915166872关注2019-04-06 15:47文征明,号衡山居士.苏州府吴县人.生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卒于明嘉靖38年(公元1559),寿90虚岁.他是伟大的文天祥后裔.他是继 ... 25年前,四位女生高考结束无意间的创作,却成为了经典,流传至今!#民谣 #心愿 #音乐 25年前,四位女生高考结束无意间的创作,却成为了经典,流传至今!#民谣 #心愿 #音乐 一张方子,逼出关节湿气!横扫关节炎、蚯蚓腿,25年前的经典医案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 ... 25年前 雅克-130原型机首飞成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款军用飞机 25年前,即1996年4月25日,雅克-130首飞成功. 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研制并投入批量生产的第一款军用飞机.现在,雅克-130仍旧作为高级教练机和轻型攻击机进行批量生产.目前,雅克-130已经 ...
今天是中元节,一个追思先人的日子,笔者想写点与外祖父有关的记忆。“外祖父”,是书面语上的称呼,在胶东半岛,人们更习惯将之叫做“姥爷”(可能北方多数地区都如此,为与标题一致,本文还是用“外祖父”的称呼)。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常常回忆起祖父,但却很少提到外祖父。究其缘由,并非笔者心怀“内外之分、姓氏之别”,而是因为外祖父去世较早,我头脑中的记忆实在是不多。外祖父去世时,我小学三年级刚毕业,还处在懵懂阶段;祖父去世时,我正在读高三,已经临近成年。这前后间隔的八年时光,自然也使得记忆出现了深浅的差别。不过,虽然对外祖父的印象总体有些模糊,但若干特定的场景,还是深刻地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提笔时,首先映入头脑中的场景,是1996年夏天(大约25年前)的一段往事。 实际上,由于记不清准确的日期,1996年夏天这个时间点还是后来推算出的结果。推算,有三个参考。第一个参考是,1995年底舅舅刚在市区买了一个不大的职工房准备结婚;第二个参考是,当时外祖父还没有患病(严格来说,是还没有诊断出患病,在1996年下半年才知道);还有一个参考是,到了舅舅家之后,我吃了一根雪糕。当时,外祖父看上去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加上又是去看舅舅的新房,因此那次跟随他去烟台的途中,母亲和我的心情还都不错。外祖父的身上,既有老一辈胶东农民普遍都有的优点——勤恳耐劳、踏实本分;又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优点——个子比较高。听说外祖母的娘家就是因此而相中他作为女婿。他和外祖母结婚之后,育有一子四女,我的母亲为长,而舅舅在姐弟中排行第四。弟弟有了新房,长姐自然应当前去看一看。于是,1996年的夏天,当外祖父准备去舅舅家送一块理石板(老家的理石板比烟台市区要便宜)的时候,就喊上了我的母亲一起。而母亲或许想让自己的儿子增加一个“见世面”的机会,因此也带上了我。外祖父家和我的老家都在栖霞东部,到烟台市区大约四十公里的路程。这段距离,如今自驾的话,不用一个小时。但在1996年的时候,那种走走停停的老式客运巴士车,大约要开上两个钟头。 沿途的风光,我没有太大的印象。清晰的记忆,是从青年路汽车站开始。青年路汽车站,是原本烟台市区到一些近郊乡镇的客车始发地点(前几年已经撤销),那时下车之后,正对面的似乎是一幅“嫦娥奔月”造型的壁画。舅舅的住处在市区的东边,到青年路汽车站有十多里路。从节省体力的角度出发,比较合适的交通方式应该是打车或者坐公交。然而,外祖父最终选择带我们步行。步行有路线不熟的因素(舅舅当天还上班,那时通讯不便,他不知道我们几点到,我们也没法询问他如何坐车),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当时的职工房虽然比较实惠,但自付的部分对于农家而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外祖父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不坐公交并省不了几个钱,但能省一点是一点。倘若当时外祖父是一个人到烟台,想都不用想,他肯定会直接选择步行。而那次,因为带着母亲和我,他所以才犹豫了一阵儿(担心让我们吃苦)。犹豫之后最终做出步行的选择,心里的那种无奈,恐怕只有外祖父自己才知道吧。后来,母亲提起这段往事时,一直相当自责:“要是当时有钱,能给老家(指外祖父)打个车多好。” 而我那时也毕竟年纪小,步行途中,没怎么注意压在外祖父肩膀上的理石板,而把精力放在了观看路边的高楼上。不过,1996年的时候,烟台南大街、二马路一带的高楼其实也并不算多。我印象最深的一栋楼,可能是公路大厦,一来那里有个钟楼的造型,二来走到那里也快到目的地了。而外祖父就这样扛着理石板,一路走了过来。过了公路大厦,后面的细节又有些模糊。唯一肯定的是,下午返程去青年路汽车站的时候,我们没有再步行。这次去烟台的经历,是我对外祖父印象最深的一段场景。除此之外,某次他上山干活回家,看到来出门的我们之后,脸上的疲惫一瞬间变成笑容的画面,也比较清晰。1996年的夏天过后,外祖父被诊断出了癌症。虽然治疗过程很痛苦,并且没有太大的希望,但他还是咬牙去做了。目的,是为了坚持到小女儿、儿子各自的婚礼。小姨的婚礼,在1996年的年底;舅舅的婚礼,在1997年的上半年。前一场婚礼,外祖父的状态还不错;而转过年之后,在舅舅的婚礼上拍全家福时,他已经是强颜欢笑了。1997年农历的七月,在舅舅的婚礼之后没有太长时间,外祖父在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那一年,他其实只有57岁。
今天是中元节,一个追思先人的日子,笔者想写点与外祖父有关的记忆。“外祖父”,是书面语上的称呼,在胶东半岛,人们更习惯将之叫做“姥爷”(可能北方多数地区都如此,为与标题一致,本文还是用“外祖父”的称呼)。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常常回忆起祖父,但却很少提到外祖父。究其缘由,并非笔者心怀“内外之分、姓氏之别”,而是因为外祖父去世较早,我头脑中的记忆实在是不多。外祖父去世时,我小学三年级刚毕业,还处在懵懂阶段;祖父去世时,我正在读高三,已经临近成年。这前后间隔的八年时光,自然也使得记忆出现了深浅的差别。不过,虽然对外祖父的印象总体有些模糊,但若干特定的场景,还是深刻地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提笔时,首先映入头脑中的场景,是1996年夏天(大约25年前)的一段往事。 实际上,由于记不清准确的日期,1996年夏天这个时间点还是后来推算出的结果。推算,有三个参考。第一个参考是,1995年底舅舅刚在市区买了一个不大的职工房准备结婚;第二个参考是,当时外祖父还没有患病(严格来说,是还没有诊断出患病,在1996年下半年才知道);还有一个参考是,到了舅舅家之后,我吃了一根雪糕。当时,外祖父看上去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加上又是去看舅舅的新房,因此那次跟随他去烟台的途中,母亲和我的心情还都不错。外祖父的身上,既有老一辈胶东农民普遍都有的优点——勤恳耐劳、踏实本分;又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优点——个子比较高。听说外祖母的娘家就是因此而相中他作为女婿。他和外祖母结婚之后,育有一子四女,我的母亲为长,而舅舅在姐弟中排行第四。弟弟有了新房,长姐自然应当前去看一看。于是,1996年的夏天,当外祖父准备去舅舅家送一块理石板(老家的理石板比烟台市区要便宜)的时候,就喊上了我的母亲一起。而母亲或许想让自己的儿子增加一个“见世面”的机会,因此也带上了我。外祖父家和我的老家都在栖霞东部,到烟台市区大约四十公里的路程。这段距离,如今自驾的话,不用一个小时。但在1996年的时候,那种走走停停的老式客运巴士车,大约要开上两个钟头。 沿途的风光,我没有太大的印象。清晰的记忆,是从青年路汽车站开始。青年路汽车站,是原本烟台市区到一些近郊乡镇的客车始发地点(前几年已经撤销),那时下车之后,正对面的似乎是一幅“嫦娥奔月”造型的壁画。舅舅的住处在市区的东边,到青年路汽车站有十多里路。从节省体力的角度出发,比较合适的交通方式应该是打车或者坐公交。然而,外祖父最终选择带我们步行。步行有路线不熟的因素(舅舅当天还上班,那时通讯不便,他不知道我们几点到,我们也没法询问他如何坐车),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当时的职工房虽然比较实惠,但自付的部分对于农家而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外祖父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不坐公交并省不了几个钱,但能省一点是一点。倘若当时外祖父是一个人到烟台,想都不用想,他肯定会直接选择步行。而那次,因为带着母亲和我,他所以才犹豫了一阵儿(担心让我们吃苦)。犹豫之后最终做出步行的选择,心里的那种无奈,恐怕只有外祖父自己才知道吧。后来,母亲提起这段往事时,一直相当自责:“要是当时有钱,能给老家(指外祖父)打个车多好。” 而我那时也毕竟年纪小,步行途中,没怎么注意压在外祖父肩膀上的理石板,而把精力放在了观看路边的高楼上。不过,1996年的时候,烟台南大街、二马路一带的高楼其实也并不算多。我印象最深的一栋楼,可能是公路大厦,一来那里有个钟楼的造型,二来走到那里也快到目的地了。而外祖父就这样扛着理石板,一路走了过来。过了公路大厦,后面的细节又有些模糊。唯一肯定的是,下午返程去青年路汽车站的时候,我们没有再步行。这次去烟台的经历,是我对外祖父印象最深的一段场景。除此之外,某次他上山干活回家,看到来出门的我们之后,脸上的疲惫一瞬间变成笑容的画面,也比较清晰。1996年的夏天过后,外祖父被诊断出了癌症。虽然治疗过程很痛苦,并且没有太大的希望,但他还是咬牙去做了。目的,是为了坚持到小女儿、儿子各自的婚礼。小姨的婚礼,在1996年的年底;舅舅的婚礼,在1997年的上半年。前一场婚礼,外祖父的状态还不错;而转过年之后,在舅舅的婚礼上拍全家福时,他已经是强颜欢笑了。1997年农历的七月,在舅舅的婚礼之后没有太长时间,外祖父在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那一年,他其实只有57岁。
今天是中元节,一个追思先人的日子,笔者想写点与外祖父有关的记忆。“外祖父”,是书面语上的称呼,在胶东半岛,人们更习惯将之叫做“姥爷”(可能北方多数地区都如此,为与标题一致,本文还是用“外祖父”的称呼)。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常常回忆起祖父,但却很少提到外祖父。究其缘由,并非笔者心怀“内外之分、姓氏之别”,而是因为外祖父去世较早,我头脑中的记忆实在是不多。外祖父去世时,我小学三年级刚毕业,还处在懵懂阶段;祖父去世时,我正在读高三,已经临近成年。这前后间隔的八年时光,自然也使得记忆出现了深浅的差别。不过,虽然对外祖父的印象总体有些模糊,但若干特定的场景,还是深刻地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提笔时,首先映入头脑中的场景,是1996年夏天(大约25年前)的一段往事。 实际上,由于记不清准确的日期,1996年夏天这个时间点还是后来推算出的结果。推算,有三个参考。第一个参考是,1995年底舅舅刚在市区买了一个不大的职工房准备结婚;第二个参考是,当时外祖父还没有患病(严格来说,是还没有诊断出患病,在1996年下半年才知道);还有一个参考是,到了舅舅家之后,我吃了一根雪糕。当时,外祖父看上去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加上又是去看舅舅的新房,因此那次跟随他去烟台的途中,母亲和我的心情还都不错。外祖父的身上,既有老一辈胶东农民普遍都有的优点——勤恳耐劳、踏实本分;又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优点——个子比较高。听说外祖母的娘家就是因此而相中他作为女婿。他和外祖母结婚之后,育有一子四女,我的母亲为长,而舅舅在姐弟中排行第四。弟弟有了新房,长姐自然应当前去看一看。于是,1996年的夏天,当外祖父准备去舅舅家送一块理石板(老家的理石板比烟台市区要便宜)的时候,就喊上了我的母亲一起。而母亲或许想让自己的儿子增加一个“见世面”的机会,因此也带上了我。外祖父家和我的老家都在栖霞东部,到烟台市区大约四十公里的路程。这段距离,如今自驾的话,不用一个小时。但在1996年的时候,那种走走停停的老式客运巴士车,大约要开上两个钟头。 沿途的风光,我没有太大的印象。清晰的记忆,是从青年路汽车站开始。青年路汽车站,是原本烟台市区到一些近郊乡镇的客车始发地点(前几年已经撤销),那时下车之后,正对面的似乎是一幅“嫦娥奔月”造型的壁画。舅舅的住处在市区的东边,到青年路汽车站有十多里路。从节省体力的角度出发,比较合适的交通方式应该是打车或者坐公交。然而,外祖父最终选择带我们步行。步行有路线不熟的因素(舅舅当天还上班,那时通讯不便,他不知道我们几点到,我们也没法询问他如何坐车),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当时的职工房虽然比较实惠,但自付的部分对于农家而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外祖父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不坐公交并省不了几个钱,但能省一点是一点。倘若当时外祖父是一个人到烟台,想都不用想,他肯定会直接选择步行。而那次,因为带着母亲和我,他所以才犹豫了一阵儿(担心让我们吃苦)。犹豫之后最终做出步行的选择,心里的那种无奈,恐怕只有外祖父自己才知道吧。后来,母亲提起这段往事时,一直相当自责:“要是当时有钱,能给老家(指外祖父)打个车多好。” 而我那时也毕竟年纪小,步行途中,没怎么注意压在外祖父肩膀上的理石板,而把精力放在了观看路边的高楼上。不过,1996年的时候,烟台南大街、二马路一带的高楼其实也并不算多。我印象最深的一栋楼,可能是公路大厦,一来那里有个钟楼的造型,二来走到那里也快到目的地了。而外祖父就这样扛着理石板,一路走了过来。过了公路大厦,后面的细节又有些模糊。唯一肯定的是,下午返程去青年路汽车站的时候,我们没有再步行。这次去烟台的经历,是我对外祖父印象最深的一段场景。除此之外,某次他上山干活回家,看到来出门的我们之后,脸上的疲惫一瞬间变成笑容的画面,也比较清晰。1996年的夏天过后,外祖父被诊断出了癌症。虽然治疗过程很痛苦,并且没有太大的希望,但他还是咬牙去做了。目的,是为了坚持到小女儿、儿子各自的婚礼。小姨的婚礼,在1996年的年底;舅舅的婚礼,在1997年的上半年。前一场婚礼,外祖父的状态还不错;而转过年之后,在舅舅的婚礼上拍全家福时,他已经是强颜欢笑了。1997年农历的七月,在舅舅的婚礼之后没有太长时间,外祖父在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那一年,他其实只有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