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库岸区公路路基病害处治方案考虑

一、基本情况
某在建水库的既有环库公路某段,位于厚约5~14m左右的崩坡积体中部,原公路修建时对内侧堆积体进行开挖形成路堑,坡体多年来保持稳定。而外侧路堤由于修建进弃渣、冲刷、地下汇水等原因,造成路堤常发生滑塌病害,目前发生半幅路基发生整体下错病害。本次线路调整时,拟在现路基部位加高3m,并采用1.8×2.5×25m@6m抗滑桩进行处治。
抗滑桩施工时采用跳桩开挖,但由于路堤稳定性差,造成抗滑桩孔壁发生整体偏移、挤裂、渗水等病害,导致人工挖孔抗滑桩无法实施。

图1 桩位处坡体发育贯通性裂缝(一)

图2 桩位处坡体发育贯通性裂缝(二)

图3 抗滑桩护壁整体倾斜

图4 抗滑桩孔内富水严重

图5 抗滑桩护壁挤压开裂严重

图6 原设计工程地质断面图

二、处治措施

1、该段路堤坡体稳定性差,采用施工速度慢的人工挖孔桩非常不利于路基稳定性和施工人员安全。
2、原抗滑桩外侧欠稳定~不稳定的堆积体在后期水库蓄水后会形成库岸再造,将导致桩间土全漏空,导致后部路基开裂。
3、内侧路堑边坡使用以来稳定性良好,且本次改建时进行了反压,故不宜再进行工程加固。
基于此,笔者在现场建议采用如下措施进行处治:
1、采用施工速度快、安全度高,能两天施做一根桩的旋挖桩替换人工挖孔桩,且应保证施工期间的各个施工环节衔接,严禁长期放置旋挖钻孔。
2、根据现场实际机械设备、地质资料和计算分析,旋挖桩采用桩径为Φ2.2m@4m规格,且为了减小中风化砂泥岩中的旋挖桩施工难度,将在各桩顶设置2孔锚索,从而减小旋挖桩长度至22m左右,并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3、考虑到库岸再造原因,建议清除土岩界面以上桩体外侧堆积体,继而采用桩前挂板(桩后挂板不利于施工期间的路基稳定),确保桩后路基稳定(挂板后设置透水反滤材料)。
图7 建议采用的工程地质断面图
该建议方案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对后期库岸再造的防治效果强,故提出后得到了现场的采纳,目前已开始实施,且效果良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