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大部分老百姓,为什么不没死战到底? 2024-06-21 11:48:37 已经专业科普历史10年了1644年4月7日,盘踞东北,以“后金国”自居,并与明朝形成军事对峙的满人,将全国精锐倾巢而出,兵锋直指中原。明朝都督指挥吴三桂,不愿归降北京新的政权大顺朝廷,不战而放满人入关。前来迎敌的大顺军是内陆农民军起义,几乎完全没有大规模对战草原骑兵经验,被满人骑兵踏的四分五裂,退出北京城。同年10月,满人在北京定都,宣布继承明朝正统,立国号为大清。 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明朝皇族正统领导的抵抗彻底消亡,大清基本完成天下一统。入关到定都北京仅用1年不到,彻底灭亡明朝,完成大一统也就18年。满人作为一个外族入侵中原的身份,建立统治中原的王朝,速度是快得惊人。同时明朝灭亡,也不见老百姓大规模誓死不从。上1个汉人政权宋朝,在被外族灭亡的时候,可是十万军民在崖山跳海殉国。二者一比较,明朝的老百姓,在直面灭国的时候显得漠不关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下面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传统认知给大家总结。 明朝皇帝把国家治理太烂 我们要明确认知到,明朝以北京为中心的统治并不是满人给推翻的,它是亡于农民起义。1644年打进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的是李自成。在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应该是全世界最有忍耐性的人民,只要有1口饭吃,往往都不会反对朝廷。但是明朝末年,以朱家为首的统治集团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各地的朱家王爷们,更是利用特权疯狂兼并土地,把优质土地完完全全揣到自己手里。弄的老百姓无地可种,越来越穷。1627年陕西大旱,明朝廷不想着救助百姓,反而继续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惹得饥民不得不揭竿而起——饥民王二率众冲进县城杀掉知县。王二起义预示着明朝朝廷平衡社会的能力开始丧失,自此之后全国各地类似起义不断。最终李自成的起义军攻上北京结束明朝。 至于明朝的统治集团为什么不再得民心,明朝的大学士朱之瑜流亡到日本后,给出过非常中肯的答案:中国之有逆虏之难,贻羞万世,固逆虏之负恩,亦中国士大夫之自取也。木必朽而後蛀生之。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朱之瑜把明朝灭亡的责任认定为士大夫。至于士大夫又是如何毁明朝。朱之瑜是这么说的:父之训子,师之教弟,猎采词华,埋头哗哔,其名亦曰文章,其功亦穷年皓首,惟以剽窃为工,掇取青紫为志,谁复知读书之义哉!既而不知读书,则奔竞门开,廉耻道丧官以钱得,政以贿成,岂复识忠君爱国,出治临民!按照明朝的制度规划,士大夫阶层作为流动的统治阶层,主旨应该是专研如何治国。但实际操作下来却是没做官的天天研究如何考科举,做官的则整天想着如何升官发财。替天子治理百姓的本职,早就抛到九霄云外,钱、财才是第一位。 满清够聪明 满人入关初期,是摄政王多尔衮执掌大权。多尔衮是个有“以建万年不拔之业”之心的人,打进北京之后,立马意识到明朝大势已去,华夏一片混乱,而满人是其中最具有力量的割据势力。所以马上下令严控军纪,不准士兵随意杀戮百姓。因为此时的多尔衮眼里,那些百姓不再是明朝的百姓,还是大清的百姓。同时下令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以尊前朝的仪式,彰显大清是继承大明正统。同时满人中有抱负之士也四处暗示:后金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其祖上是被明成祖朱棣封授建州卫指挥使,是明朝廷的官员,满人也曾是大明子民。大清以末年割据势力的身份问鼎中原,法理上是说的通。 除大调子,实际操作中,多尔衮最大限度承接明朝的制度,建立以六部为中心的权力决策机制,同时任用大量汉臣推行“满汉一家亲”、“满汉共知”的理念。如此一来,把中国自汉以后最大的统治集团士大夫阶层给收编。士大夫是读书人,有笔杆子,能创造各种概念,大清朝的合法性,也就逐渐被认同为承袭大明的正统王朝。大清用接受汉族的政治结构传统,让自己变得不再是外来人。而既然不是外人,明末战乱那就是内斗,就没有对错,清替明是正常的朝代交替,又一次天道轮回,老百姓没有抵抗的必要。 中国的老百姓从不忠于单一皇族 跟日本很不一样,自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中国的皇族虽然也天天说自己是天子,但老百姓还真的不是把他当作神对待。 在中国人眼里,皇室以及王公贵族们,只是上一次战乱的胜利者而已。至于为什么不反它们,只是因为他们把天下治理的还能给人活路,比战乱年代好,所以不反。当满清认同汉人的政治制度安排,并也是儒家治国后,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只是皇帝换了,天下依旧还是那个天下。且满清还带来和平,没有反的必要,活下去更美好。中国古代老百姓是很务实的,什么高大上的信仰,都抵不过和平、安稳。至于满清在江南的那几次大屠杀,其实都跟“剃头令”相关,而这是汉人的文化传承与大清国策的对抗,是文化领域的冲突,与大明无关,老百姓是想守住传统,不是保卫大明。 赞 (0) 相关推荐 边看边聊|范仲淹应灾 公元1050年,杭州大旱,时任知府的范仲淹采取了大异常规的三大措施,史称"荒政三策". 范仲淹是妇孺皆知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岳阳楼记>令人百读不厌,"先天下之 ... 汉末三国之类战乱年代,庞大的军队几十万张嘴,粮食如何征集? 中国历史上,每逢黄巾起义.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等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往往不能够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由于战乱大量的庄稼被毁,昔日的良田顿时沦为荒芜. 战乱长时间绵延的结果,就是导致抛荒的土地越来越多 ... 万历二十二年的大灾荒,四千万人受灾,大明却应对有方,卓有成效 引言 万历二十二年,刑部给事中杨东明上疏明神宗朱翊钧,描绘河南地区的发生的灾荒情况,<河南通志>有载: ......经大雨数旬,平地水深三尺,麦禾既已朽烂,秋苗亦复残伤,且河决堤溃,冲舍漂 ... 满清入关后,有着很多残酷的历史记载。但它又是如何做到天下归心的呢? 历来乱世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劫难,不仅是乱世兵匪一家(话说古典时代的军人和土匪也没什么差别),而且伴随兵灾还会发生瘟疫.饥荒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这些灾害造成的破坏比兵灾还要大. 这些先抛开不论,就从杀人这 ... 明朝灭亡时老百姓为什么都袖手旁观? 明朝末年,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了五位思想家,分别是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方以智.他们在壮年的时候见证了明朝灭亡.满清入关的历史,受此影响,人生轨迹出现了重大转折. 公元1638年 ... 明朝灭亡时老百姓为什么都袖手旁观?这名遗老说出了真相 明朝末年,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了五位思想家,分别是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方以智.他们在壮年的时候见证了明朝灭亡.满清入关的历史,受此影响,人生轨迹出现了重大转折. 公元1638年,号称" ...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十五万锦衣卫去哪了,怎么没来救国?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十五万锦衣卫去哪了,怎么没来救国? 原创2021-06-28 08:13·李时针不懂历史 这很简单,锦衣卫被造光了,没办法出来救国了.即便是有心,实力也已经不允许了.那大明朝 ...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就是没人愿意再为朱家...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就是没人愿意再为朱家卖命了!李自成进军西安的时候,当时已经是初冬季节,明朝守军都只有单衣服.很快,明军副将王良智请求秦王朱存枢看在明军将士守城打仗,保卫秦王的面子上,请求秦王朱存枢 ... 明成祖迁都北京,虽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但也为明朝灭亡埋下祸根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在历经十余年准备之后,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的这一举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代.那么,对于明朝来说,朱棣迁都的举动是好是坏呢?其实好 ... 【科普】为什么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把大部分体毛给褪没了? 【科普】为什么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把大部分体毛给褪没了? 明朝灭亡,崇祯3子2女何去何从?一女变独臂神尼,一子成朱三太子 1644年,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明朝自此覆灭. 随后,明朝在江南的残余势力,纷纷拥立明宗室子弟建立政权,如弘光.隆武.永历皆是如此,不过他们均非出自崇祯一脉,而是宗室其他支系的子弟. 那么 ... 在葡萄牙发现的两封信,揭开了明朝灭亡的真正内幕,颠覆了历史 在古代各个朝代的末代皇帝中,明朝的崇祯皇帝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了.他口口声声说"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可是他的一系列迷之操作不但没能拯救明朝,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比 ... 明朝灭亡时,15万威风凛凛的锦衣卫为何不见了?他们都去了哪里 鉴证历史 挖掘历史真相,找寻千百年前的奇闻逸趣!探索历史真相.还原史实本身!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让我们一起鉴证历史! 公众号 来源 | 头条号锵锵文史局 从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明太祖为维护统治而 ...
已经专业科普历史10年了1644年4月7日,盘踞东北,以“后金国”自居,并与明朝形成军事对峙的满人,将全国精锐倾巢而出,兵锋直指中原。明朝都督指挥吴三桂,不愿归降北京新的政权大顺朝廷,不战而放满人入关。前来迎敌的大顺军是内陆农民军起义,几乎完全没有大规模对战草原骑兵经验,被满人骑兵踏的四分五裂,退出北京城。同年10月,满人在北京定都,宣布继承明朝正统,立国号为大清。 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明朝皇族正统领导的抵抗彻底消亡,大清基本完成天下一统。入关到定都北京仅用1年不到,彻底灭亡明朝,完成大一统也就18年。满人作为一个外族入侵中原的身份,建立统治中原的王朝,速度是快得惊人。同时明朝灭亡,也不见老百姓大规模誓死不从。上1个汉人政权宋朝,在被外族灭亡的时候,可是十万军民在崖山跳海殉国。二者一比较,明朝的老百姓,在直面灭国的时候显得漠不关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下面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传统认知给大家总结。 明朝皇帝把国家治理太烂 我们要明确认知到,明朝以北京为中心的统治并不是满人给推翻的,它是亡于农民起义。1644年打进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的是李自成。在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应该是全世界最有忍耐性的人民,只要有1口饭吃,往往都不会反对朝廷。但是明朝末年,以朱家为首的统治集团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各地的朱家王爷们,更是利用特权疯狂兼并土地,把优质土地完完全全揣到自己手里。弄的老百姓无地可种,越来越穷。1627年陕西大旱,明朝廷不想着救助百姓,反而继续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惹得饥民不得不揭竿而起——饥民王二率众冲进县城杀掉知县。王二起义预示着明朝朝廷平衡社会的能力开始丧失,自此之后全国各地类似起义不断。最终李自成的起义军攻上北京结束明朝。 至于明朝的统治集团为什么不再得民心,明朝的大学士朱之瑜流亡到日本后,给出过非常中肯的答案:中国之有逆虏之难,贻羞万世,固逆虏之负恩,亦中国士大夫之自取也。木必朽而後蛀生之。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朱之瑜把明朝灭亡的责任认定为士大夫。至于士大夫又是如何毁明朝。朱之瑜是这么说的:父之训子,师之教弟,猎采词华,埋头哗哔,其名亦曰文章,其功亦穷年皓首,惟以剽窃为工,掇取青紫为志,谁复知读书之义哉!既而不知读书,则奔竞门开,廉耻道丧官以钱得,政以贿成,岂复识忠君爱国,出治临民!按照明朝的制度规划,士大夫阶层作为流动的统治阶层,主旨应该是专研如何治国。但实际操作下来却是没做官的天天研究如何考科举,做官的则整天想着如何升官发财。替天子治理百姓的本职,早就抛到九霄云外,钱、财才是第一位。 满清够聪明 满人入关初期,是摄政王多尔衮执掌大权。多尔衮是个有“以建万年不拔之业”之心的人,打进北京之后,立马意识到明朝大势已去,华夏一片混乱,而满人是其中最具有力量的割据势力。所以马上下令严控军纪,不准士兵随意杀戮百姓。因为此时的多尔衮眼里,那些百姓不再是明朝的百姓,还是大清的百姓。同时下令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以尊前朝的仪式,彰显大清是继承大明正统。同时满人中有抱负之士也四处暗示:后金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其祖上是被明成祖朱棣封授建州卫指挥使,是明朝廷的官员,满人也曾是大明子民。大清以末年割据势力的身份问鼎中原,法理上是说的通。 除大调子,实际操作中,多尔衮最大限度承接明朝的制度,建立以六部为中心的权力决策机制,同时任用大量汉臣推行“满汉一家亲”、“满汉共知”的理念。如此一来,把中国自汉以后最大的统治集团士大夫阶层给收编。士大夫是读书人,有笔杆子,能创造各种概念,大清朝的合法性,也就逐渐被认同为承袭大明的正统王朝。大清用接受汉族的政治结构传统,让自己变得不再是外来人。而既然不是外人,明末战乱那就是内斗,就没有对错,清替明是正常的朝代交替,又一次天道轮回,老百姓没有抵抗的必要。 中国的老百姓从不忠于单一皇族 跟日本很不一样,自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中国的皇族虽然也天天说自己是天子,但老百姓还真的不是把他当作神对待。 在中国人眼里,皇室以及王公贵族们,只是上一次战乱的胜利者而已。至于为什么不反它们,只是因为他们把天下治理的还能给人活路,比战乱年代好,所以不反。当满清认同汉人的政治制度安排,并也是儒家治国后,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只是皇帝换了,天下依旧还是那个天下。且满清还带来和平,没有反的必要,活下去更美好。中国古代老百姓是很务实的,什么高大上的信仰,都抵不过和平、安稳。至于满清在江南的那几次大屠杀,其实都跟“剃头令”相关,而这是汉人的文化传承与大清国策的对抗,是文化领域的冲突,与大明无关,老百姓是想守住传统,不是保卫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