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赤风汤的作用功效

​文章目录

一、黄芪赤风汤的作用功效

二、黄芪赤风汤的新用途

黄芪赤风汤的作用功效

黄芪赤风汤(《医林改错》)Decoction of Drugs Containing Astragali seu Lede-bouriella Red peony

【组成及功效】黄芪60克(生),赤芍3克,防风3克。

【新用】脑炎、脑膜炎后遗症:黄芪30~60g,赤芍、防风各6g,乌蛇粉3~9g(冲服)为基本方。肢体软瘫加马钱子粉(3~7岁每日0.15g、7~8岁每日0.3g)分2次早晚冲服;不自主运动加天麻、钩藤各9g,蜈蚣1条(研末冲服);肌肉萎缩加人参、鹿茸粉各等量冲服;肌肉挛缩加伸筋草、木瓜各9g,鸡血藤15g;上肢屈伸不利加桑枝30g,桂枝9g;下肢不利加桑寄生15~30g,川断15g,怀牛膝9g;痴呆失语加河车大造丸或胎盘粉3~9g,每日2次,冲服;虚热加知母9g,水煎服。此方剂还可治疗脊髓炎(脱髓鞘病变)和脊髓动脉栓塞。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助阳益气,行滞祛风,活血通络。

【主治】癫痫、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呈弛缓性瘫痪。王清任列此方主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总书数篇,不能言尽其妙。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配合龙马自来丹治疗痫证,宜每晚先服黄芪赤风汤一付,临卧服丸药一付。

【加减】在临床应用本方治疗癫痫时,可加天麻、全蝎、僵蚕、菖蒲、半夏、竹沥;治疗瘫腿,可加木瓜、牛膝、防己、薏苡仁、茯苓、党参。若癫痫发作后,伴有眩晕、心悸、惊恐恍惚、睡眠不安、胸膈满闷、其寸口脉浮细或细弱者,本方加远志、菖蒲、五味子、酸枣仁、朱砂,以通窍宁心;若伴见面黄肌瘦、或轻度浮肿、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脘腹胀满、饮食不化、大便溏薄、其脉浮虚者,本方加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以补益脾胃;若伴有头眩、眼花、耳鸣、怔忡、健忘、遗精者,本方合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肝肾。

【方论】从王清任设本方分析,黄芪赤风汤不但治疗痫证、瘫腿、诸疮、诸病等,而且可以无病服之,不生疾病,说明该方既有治疗疾病的效果,又有防病保健,增加抗病能力的作用。长期服用,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方中黄芪为主药,量大达60克,生用能补益卫外阳气而固表,加强防卫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抗病能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还可抗炎、抗惊厥、抗溃疡,同时还有降压作用;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还可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三药配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多种疾病的疗效。若长期服用,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实为良方一剂。

黄芪赤风汤的新用途

1.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两小腿伸侧或屈侧、前臂、股部等处的红色或紫红色、慢性、炎性、结节性皮肤病。为发生于皮下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青年女性,以春、秋两季发病多见发病系因多种因素,如感染或药物引起的血管反应,亦可为某些疾病,如肉样瘤、麻风、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的一种证候。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疹前和发疹时可有发热、喉痛、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皮损为鲜红色的结节或对称性红斑,结节性损害高出皮面,大小数个结节不等,疏散分布,可有疼痛或压痛,结节不溃破,结节持续数天后,颜色由鲜红变暗红紫红,最后呈黄绿色,终至消失,但常复发,经久不愈。

结节性红斑在中医学中属于梅核丹、湿毒流注,其病理特点为素体血分有热,外受湿邪,湿热蕴结,导致脉络阻塞、气血瘀滞等。结节性红斑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风湿入络夹瘀型、湿热夹瘀型、湿毒结聚型、湿邪内蕴郁久化热型、气虚血瘀兼外感风湿型、血瘀阻络血热偏重型、热势内焚气血两燔型、肝肾不足阴虚偏重型。黄芪赤风汤主要适用于湿热夹瘀型、湿毒结聚型、湿邪内蕴郁久化热型。

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20克,赤芍15克,防风6克。

加减:若血瘀络阻、血热偏重者,加紫草15克,丹参20克,金银花30克,茜草10克,汉防已10克;关节红肿疼痛较重者,加乳香12克,没药12克;湿毒较盛者,加土茯苓15克,黄柏6克,生薏苡仁20克,忍冬藤12克连翘9克;若结节疼痛者,加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气滞血瘀者,加当归9克,红花9克,苏木9克,丝瓜络12克,伸筋草12克;红斑明显肿赤者,加丹皮10克,玄参10克,丹参30克,僵蚕10克(1)根据《辽宁中医杂志》,1982,(3):30,薛伯寿报道:

用黄芪赤风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湿毒结聚型结节性红斑1例,处方:生黄芪15克,土茯苓15克,蒲公英15克,赤芍9克,防风6克,黄柏6克,生薏苡仁20克,连翘12克,忍冬藤12克,穿山甲12克,白芷5克,制乳香5克,制没药5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2剂后,红斑及灼热明显减轻,4剂后,结节红斑已基本消失,舌质正常,苔退,脉弦细,改方:生黄芪20克,土茯苓15克,生薏苡仁12克,忍冬藤30克,赤芍9克,连翘9克,防风6克,制乳香5克,制没药5克。继服药5剂后痊愈。

(2)根据《辽宁中医杂志》,1982,(3):30,薛伯寿报道:

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湿热夹瘀型结节性红斑1例,服药10剂痊愈。处方:生黄芪20克,赤芍6克,防风6克,牛膝6克,连翘12克,土茯苓12克,制没药4.5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3)根据《辽宁中医杂志》,1982,(3):30,薛伯寿报道:

用黄芪赤风汤治疗湿邪内蕴、郁久化热型结节性红斑1例,收到较好效果。处方:生黄芪20克,生薏苡仁20克,赤芍15克,夏枯草15克,防风6克,制乳香5克制没药5克,土贝母9克,玳瑁9克,土茯苓12克,连翘12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服3剂后,红斑肿痛渐见消减服7剂后,红斑消散,夜间低烧已除,神爽,食增,痊愈。

2.多发性抽搐

多发性抽搐又称进行性抽搐,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中枢神经介质紊乱引起生物胺代谢异常。临床上有进行性运动和精神症状,有抽搐表现和不自主发出声音,诊断不困难。脑电图可有非特异性慢波,尿中排出多巴胺增多,男多于女,抽搐常自面部开始,表现为眨眼、龇牙、举眉、口唇抽动、作怪相、头部抖动、颤搐等,抽搐动作常为刻板式,重复发生,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主控制,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随着病情进展而抽搐加重,并波及颈、肩、上肢,甚至全身。呼吸肌和吞咽肌抽搐时可发出各种声音,如咳声、鼾声、打嗝、清喉咙、发哼声、喷鼻声、犬吠声等,以后发声渐渐形成词字,有的出现刻板式暴发性秽语、骂人语、啐唾沫以及复杂的手势等,多发性抽搐时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无惊厥,一般无智力减退,但有学习困难,可有继发性精神异常,如强迫观念、恐怖症等,病程为慢性、进行性,症状有起伏,不治疗则持续到成人期,间歇发作数周或数月不止。

多发性抽搐属于中医学中的瘛疭、筋惕肉、抽搐、慢惊等范畴。其病理特点是气虚血瘀,肝血不足,痰火内扰等。多发性抽搐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气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痰火内扰型。黄芪赤风汤主要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60克,赤芍6克,防风6克。

加减:若纳呆者,加鸡内金5克;抽搐严重者,加全天麻10克,全蝎3克;痰火内扰者,加竹茹10克,半夏9克,陈皮4.5克,菖蒲4.5克,茯苓9克;若小儿点头明显者,加藁本1.5克,蔓荆子6克,菊花6克,桑叶6克,天竺黄3克。

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6,(11):43,刘传珍报道:用黄芪赤风汤、生铁落饮合剂治疗小儿多发性抽搐10余例,疗效较好。处方:黄芪30克,赤芍6克,防风6克,钩藤8克,锈铁磨水煎药。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3.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凝肩、锈肩、冻结肩、肩凝症、凝肩风、肩袖炎、漏肩风、五十肩等。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是以肩关节疼痛、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亦是使用率最多的关节。人体在50岁左右时,其肌腱、关节囊、韧带、滑囊等软组织均不同程度地产生退行性改变,当肩部遭受外伤、劳损或风寒的侵扰,则容易造成肩部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久之则肩关节软组织广泛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而产生本病。单侧发病者多,双侧同时发病者少,双侧同时发病者多为一轻一重;本病为慢性发病,初起肩周微痛,1~2周后疼痛加剧,肩关节外展及外旋功能开始受限,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肩关节粘连;重型患者肩臂肌肉萎缩,三角肌更为明显,疼痛较重,夜间尤甚,外展及内旋、外旋均受限制,病程较长。本病的致病因素除肩周病变外,肩外病变如颈椎病、冠心病、内分泌紊乱、感染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另外,与神经炎、风湿病、冈上肌腱断裂、肱二头肌卡头特发性脱位及炎症等病,也与本病发生有关。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学中的肩痹。其病理特点为风寒湿侵袭及劳损,加之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肉失养等。肩关节周围炎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风寒湿痹阻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损型、筋骨损伤型、湿热阻络型、气血瘀滞型、阳虚寒凝型。黄芪赤风汤主要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30克,赤芍10克,防风10克。

加减:若呈游走性疼痛者,加全蝎6克,穿山甲5克;若痛如锥刺、舌黯有瘀斑者,加炙山甲9克,鸡血藤15克,红花10克;若肩部畏寒甚者,加桂枝10克,炙川乌10克(先煎);若肩部沉重滞者,加羌活5克,威灵仙10克;若患肢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0克,丝瓜络10克;患部疼痛较剧者,加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证兼气虚者,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甘草6克;兼血虚者,加当归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15克;久痛入络、日久不愈者,加白花蛇10克,蜈蚣2条,乌梢蛇15克;若肩部酸楚无力者,加续断30克。

(1)根据《陕西中医》,1995,(11):517,庞涛报道:采用黄芪赤风汤治疗肩关节冷痛1例,收到较好疗效处方:黄芪30克,赤芍15克,防风15克,桑枝1克,川木瓜10克,秦艽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3剂后,症大减,守方继进20余剂后,症消病愈。

(2)根据《吉林中医药》,1982,(4):29,傅忠芬报道:采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7例,治愈12例,好转2例,无效2例,中断治疗1例。处方:黄芪100克,赤芍10克,防风10克,加桂枝3克为引经药。水煎,每日1剂,分早、午、晚饭后3次温服。6天为1疗程。

#p#

4.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大脑炎、乙脑,是由蚊虫媒介而传播,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有严格季节性,多发于炎夏盛暑,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这3个月,10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临床表现以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或烦躁、昏迷、脑膜刺激征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等为特征,如治疗不当,延误病情,或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后期常出现一些后遗症,其发病率为5%~10%,严重脑组织的破坏是产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后遗症的主要表现如失语、痴呆、视力障碍、吞咽困难、夜寐不安、四肢痉挛瘫痪、癫痫小发作等,失语大多数可以恢复,精神失常以成人为多,痴呆较为少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中医学中属于暑温、瘟疫病、暑痫、暑厥的范畴。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心神不宁型。黄芪赤风汤主要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30克,赤芍6克,防风6克。

加减:若肢体弛缓性瘫痪者,加马钱子粉(制)(3~7岁每日0.15克,8岁以上每日0.3克,分2次早晚冲服);不自主运动者,加天麻9克,钩藤9克,蜈蚣1条(研冲);肌肉萎缩者,加人参鹿茸粉(人参、鹿茸等份);筋肉挛缩者,加伸筋草9克,木瓜9克,鸡血藤15克;屈伸不利表现在上肢者,加桑枝30克,桂枝9克;下肢者,加桑寄生15~30克,川续断15克,怀牛膝9克;痴呆失语者,加河车大造丸或冲服紫河车粉(3~9克);虚热者,加知母9克根据《新中医》,1990,(3):22,刘昌海报道:用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18例,治愈10例,好转4例。处方:黄芪30~60克,赤芍6克,防风6克,乌蛇粉3~9克(冲服)。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5.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粪便中含血、脓及粘液;腹痛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有腹痛即便、便后痛减之特点;腹泻次数可因病变的严重和广泛程度而不同,在重症患者甚至可因频繁腹泻而出现失水和电解质亲乱;便血也常见;其他症状有腹胀、乏力、消瘦、发热等,肠外症状以关节痛多见,有时可出现虹膜炎、皮下结节或结节性红斑等病程轻重不一发病可缓渐或突发,多数病人反复发作,发作间期症状可缓解,少数病人症状持续,病情活动而不缓解,也有少数病人首次发作后病情长期缓解,一般都属轻型。结肠镜下可确诊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精神、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限于结肠粘膜,炎症严重者可伴糜烂及溃疡病变具有亲和性、弥漫性、浅表性及非特异性等特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中泄泻和痢疾的范畴。

论其病因,多责之情志不舒,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本病病位在,,脾,其病理则涉及肝脏。一方面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失于升发条达则横逆犯及脾土,使脾不升清;另一方面,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脾胃不足则肝木乘之,二者互为因果。其病机概括为脾虚肝实。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湿热肠胃型、肝气乘脾型、瘀阻肠络型、脾胃虚弱型黄芪赤风汤主要适用于肝气乘脾型。

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30克,赤芍9克,防风9克。

加减:若腹泻重者,加升麻9克,葛根15克;若便血甚者,加槐米10克,地榆15克;若腹痛重者,加白芍18克,甘草6克;若呕吐者,加半夏9克,生姜6克;若腹胀者,加木香10克;若周身乏力者,加党参15克,炙甘草6克;若久泻、久痢脱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下陷之气。

根据《河南中医》,1996,(6):339,李柏龄报道:采用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获良效。对于形神不减,无明显全身症状者(轻中度患者),用原方即取效。处方:

黄芪30克,赤芍9克,防风9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对于腹泻重、便血量大、有全身症状者,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应用,多获捷效。

6.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谱的变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轻者只表现头昏、眼花和视物模糊,局灶症状以眩晕为常见,重者尚可出现复视言语和吞咽障碍、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或共济失调等症状。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可表现皮层性盲或视野缺损等症状有时出现跌倒发作,即在站立中突然两下肢肌张力丧失,跌倒于地,但意识并不丧失,可能是由于下部脑干或上部颈髓皮质脊髓束或网状结构供血不足所致。前庭动脉血栓形成,发生急性的、剧烈的眩晕,伴恶心、呕吐,若耳蜗支受累则伴有耳聋、耳鸣。小脑后下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并出现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对侧半身痛、温觉减退或消失,亦可出现眼球震颤,面部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及同侧肢体的小脑共济失调等。

X线检查示:颈椎骨质增生或退行性变及椎间孔变窄;头颅CT示:脑萎缩;血流变学检查提示:血粘度增高;脑血流图示:

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减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均可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学中的眩晕和中风先兆范畴。多由于老年人阳气、精血、脏腑等功能的衰减,加上年长而积劳久病、内外之邪日久耗伤气血和郁阻血脉、经络不畅,或肝肾脑髓亏损,致使气血运行失调,清窍失养而致病。本病属本虚标实,运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甚为合理。

黄芪赤风汤加减:黄芪30克,赤芍9克,防风9克。

加减:若气血不足者,加党参50克,升麻1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15克,鸡血藤1克;痰浊瘀阻者,加半夏10克,陈皮6克,天麻15克,葛根30克;心阳不振者,加桂枝10克,白术15克,丹参15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肝肾不足者,加杜仲15克,牛膝10克,黄柏10克;阴虚者,加熟地20克,丹皮10克;阳虚者,加淫羊藿15克,熟附子15克,脉络瘀阻者,加威灵仙30克,木瓜15克。

根据《辽宁中医杂志》,1994,(3):121,黄政叶等报道:

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痊愈29例,占58%;好转17例,占34%;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处方:黄芪50克,防风25克赤芍2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上方10剂为1疗程,间歇4天后再继续服下1疗程治疗1疗程后感到症状改善12例,2疗程后感到症状缓解30例。

#p#

7.脊髓炎

脊髓炎是由各种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胸段最常受累,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病变节段以下截瘫、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括约肌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炎属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脊髓炎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肺热脾虚型、阴虚肝旺型、脾肾虚损型、气虚血瘀型。

黄芪赤风汤主要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根据《中国医药学报》,1997,(1):,胡明灿报道: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脊髓炎(脱髓鞘病变)1例,疗效较好验案如下:华某某,女,68岁,农民,193年4月13日诊患者因双下肢瘫痪7天,伴大小便障碍,于1983年1月28日至无锡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血压21/14千帕,左侧T以下、右侧L2以下痛觉减退,右下肢肌力0°,左下肢肌力膝反射右侧(+++),左侧(++++),双侧巴氏征、克氏征(+),X线摄片提示腰椎退行性变。诊断为脊髓炎(脱髓鞘病变)。经地塞米松、消炎痛、卡马西平、地巴唑等西药治疗70天,血压17/11千帕,E、K、G提示低电压倾向,小便能自解,惟双下肢肌力时好时差,酸、麻等感觉异常时轻时重,仍不能下床步履,遂出院求治于中医。诊见腰脊不举,动则酸痛,下肢瘫痪,足不任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厌食,大便正常,小溲黄赤,口唇紫绀;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舌下脉青紫,苔黄腻;脉濡数。询得患者发病前半月曾有腰扭伤史辨为气虚血瘀,兼夹湿热。方选黄芪赤风汤加味:生黄芪60克,赤芍9克,防风6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川牛膝9克,地龙9克,黄柏6克,苍术6克,薏苡仁12克,桑枝12克,伸筋草12克,豨草12克。每日1剂。服药5剂后,尿色转清,黄膩苔已化为薄黄苔,脉濡缓,腰腿酸疼减半。服药10剂后,能自行起坐,并在室内由人搀扶行10余步,知饥纳增,苔薄白,脉濡弱。湿热已清,上方去苍术、黄柏、薏苡仁,加茯苓9克,白术6克。

每日1剂,并嘱坚持每天按摩腰腿2次,每次半小时先后连续服药45剂,肢体功能恢复如常,可小跑步,胜任家务劳作,从未复发。

8.脊髓动脉栓塞

脊髓动脉栓塞是神经系统中较少见的疾病。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脊髓动脉栓塞的发病机会较脑动脉栓塞为少。在某些国家中,梅毒性动脉炎仍然是脊髓动脉栓塞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轻微的损伤能够引起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已被临床和尸检所证实,但是在该病的病因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椎管内占位病变对动脉干的压迫作用,脊髓肿瘤、颈椎脱位或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症均能使动脉干受压而闭塞或出血,血管畸形发生闭塞的例子亦不鲜见。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是突发性下肢瘫痪或弛缓性截瘫,瘫痪可以是不对称的,伴反射减弱、跖反射消失、分离性感觉障碍、尿潴留及疼痛。脊髓后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深反射消失,共济失调,神经根痛和病变水平以下的感觉消失,但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脊髓血管造影、CT和MRI可见梗塞灶,从而做出诊断。

脊髓动脉栓塞属于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

根据《中国医药学报》,1997,(1):44,胡明灿报道用黄芪赤风汤治疗脊髓动脉栓塞1例,收到满意效果。验案如下:季某某,男,53岁,干部,1982年11月8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9月27日下午骑自行车摔倒,右侧肩、肘、膝着地,右前额轻度挫伤,自行按摩,稍息片刻后步行回家。10月2日出现排尿障碍,10月7日双下肢有麻木感,10月8日晨起不能下地行走。

经无锡市某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双下肢肌力0°,左侧L2、右侧L4以下痛觉减退,腱反射消失,足跖反射消失诊断为脊髓动脉栓塞。住院,并给予地塞米松、加兰他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巴唑、能量合剂、骨宁、丹参注射液等治疗30天,排尿困难消失,双下肢瘫痪不见好转,要求出院就诊于中医。初诊由两名家属扶持患者前来门诊。双腿痿软,不能站立,右腿不时刺痛,舌质紫暗,舌下络脉迂曲,苔薄白,脉弦病起于跌仆损伤,瘀血阻闭,脉络失畅,筋脉失养,致缓纵萎软病延1月余,幸脾胃运化如常,治宜活血祛瘀处方:丹参24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鸡血藤15克,川牛膝15克,红花9克,地龙9克。每日1剂。服药2剂后,即能任地开步。服药5剂后,能在一人搀扶下步行200米,右腿刺痛消失;服至7剂,自觉有一股血腥气味自胃脘上冲咽喉,且出现神疲乏力,白汗,舌质红、舌体胖、舌边紫暗、苔少、脉濡弱等症状。嘱停服上药,改用黄芪赤风汤加味:生黄芪60克,赤芍9克,防风6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川牛膝9克,地龙6克,千年健12克。每日1剂。服药4剂后,自汗止,精神振,不用家人搀扶,不用持杖,已能独自步履,惟步态蹒跚。服用该方18剂后,双下肢功能恢复如前,遂停药。随访至今将近18年,未见复发。

【方歌】

黄芪赤风治腿瘫,诸病因虚皆效验,

周身之气通不滞,血活瘀去何疾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