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疑

《韩非子·说疑》记载: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

由於《史記》採用紀傳體來記述事件,竹書紀年的出現,可以從另一角度審視史記內容。

如“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夏启杀伯益”、

“太甲殺伊尹”、

“文丁殺季歷”、

“共伯和干王位”、

“晋文侯杀周携王”,

與史書有極大差異。

竹书纪年认为商朝的中宗是祖乙,而《史记》则认为商朝的中宗是太戊,在这个问题上,商代甲骨文資料則证明了《竹書紀年》的正确性。

又如《竹書紀年》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可能是指前899年4月21日,郑(今陕西凤翔或华县)地區清晨時發生的日全蝕[註 3],可據此推定周懿王元年的真實年份[12]。

(0)

相关推荐

  • 韩非子最突出的思想理论是什么?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也称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喜好著书.是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者.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 ...

  • 一本书|韩非子

    找一束光 要一直走 请不要停 一本书 读书  就像交朋友  愿你  交个好朋友 <韩非子> 高华平.王奇洲.张三夕 译注 丛书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国际标准书 ...

  • 乖(guāi掴) <管子·幼官>:"则上尊而下卑,远近不乖."<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乖."<楚辞·怨世>:&qu ...

  • 李说我听:韩非子讲,为了进说成功,不惜卑躬屈节也行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韩非子讲,为了进说成功,不惜卑躬屈节也行.为此韩非子举例说道: 伊尹曾做厨师,百里奚做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的重用.这两个人,都是圣人;然而还不得不身为贱役以便求得任用,他们是 ...

  •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来自于楚庄王,还是齐威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声名不显,却突然一下子做出十分骄人的成绩,它常与"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连用,这个成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来自 ...

  • 韩非子 说疑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 ...

  • 《韩非子》说疑第四十四原文翻译

    说疑第四十四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一奸一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 ...

  •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5明正臣言禁五奸事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5明正臣言禁五奸事 题文诗:为人主者,诚能明于,臣之所言,虽弋驰骋, 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不明臣言,节俭勤劳, 布衣恶食,国犹自亡.臣有五奸,而主不知. 为人臣者, ...

  •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4无数度臣挠治弑君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4无数度臣挠治弑君 题文诗: 乱主不知,其臣意行,而任以国,名卑地削, 国亡身死.不明用臣,无数度臣,必断以其, 众人之口.众人所誉,从而悦之;众之所非, 从而憎之 ...

  •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3是举非罚贤进奸退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3是举非罚贤进奸退 题文诗:若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与, 芋尹申亥,随少师与,晋阳成泄,越种干与, 竖刁易牙,十二人者,之为其臣,皆思小利, 而忘法义, ...

  •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2明刑治官尊主卑身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2明刑治官尊主卑身 题文诗: 若夫许由,续牙伯阳,颠颉重明,卫侨如与, 狐不稽者,卞随务光,伯夷叔齐,十二者皆, 见利不喜,临难不恐,与之天下,而或不取, 有瘁辱名 ...

  •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1远仁去智师法执术

    <韩非子>卷44说疑诗解1远仁去智师法执术 题文诗: 治大非谓,赏罚之当.赏无功人,罚不辜民, 非谓明也.赏有功人,罚有罪而,不失其人, 方在于人,非能生功,止过者也.禁奸之法, 太上禁心 ...

  • 韩非子045说疑第四十四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一奸一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 ...

  • 求索与探疑: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的动力(二)——陈聆群、陈应时二位先生于学科建设的功绩和感怀

    作者:洛 秦 内容提要 陈聆群.陈应时教授是我的老师和同事,提携和指引我走上学术道路.与二位先生学术共事的30多年经历,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陈聆群先生是一位中国近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