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童年记忆:部落村

【残片系列】

    部   落   村

 文/王婧  

那是我出生的小村庄,位于灵璧县的北部,一个三个乡镇交界的偏僻的地方,五六十年代属于冯庙老区,七八十年代属于浍沟大公社,九十年代以后至今属于大路乡人民政府,自然村很小不过百来户人家。

今年(2018年)由于国家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农村公路打通最后一公里”,要求村里上报村里应该修路的里程,加大力度修铺,村里自然沾了不少扶贫的光茫,家家门前多年的雨天泥泞路,刚刚一举修通了水泥路。

从此与外界四周的村庄已经彻底相连起来,终于可以出来进去了,全村老少皆喜,在外工作的人们,友朋和亲戚们高兴,逢人便告。

小时候,整村百十口人,500米单行的房屋,土墙草顶。

村子里麦场很多,场上堆有许多麦秸垛子,有点像原始部落的房子,那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天堂。

村庄的四周的沟渠长满了芦苇,碱青,各种水草众生。

田里有大片的高粱地,红薯地,秋末冬初,大片的白干晒在地里,白茫茫的一片一片。

村里鸡鸭鹅狗叫声不断,牛羊成群,远处不时传来驴的长啸声,这是村里家禽家畜中声音最大的一个,叠声不断,响彻云霄,睡着都能被它叫醒。

门前的老汪塘里常年都有很清澈的水,水边也长满了芦苇。媳妇们,婆婆们经常在水边用棒槌洗衣服,淘小麦晒干碾面吃。

至今我不知道我的上辈是从那儿迁徙而来,同一姓氏和哪儿也续不起来辈份。只是有一年我到山西几个地方去,发现我们使用的生产农具,生活器皿,服饰,头巾,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房屋居舍等和他们有太多相思似的影子,估计我爷爷的爷爷那辈来自山西,我们一个村全部姓王,大概也是有花喜窝的老槐树下老王家庄来的。据奶奶说,我们庄共计来了三个老头,是兄弟三儿人,后代都很旺,所以现在我们村有三个门房,属于同祖同宗,小时候,每到过年时,全村人就一起到东大沟上坟,祭祖;八十年代以后由于人们手里有了钱,农民家里盖房子,不断取土,老坟就慢慢地消失了。

奶奶告诉我,“跃进年”的时侯,全村只剩下几十口人,并且大部分是女性 ,其中包括我的祖母,外祖母;男丁大部分被饿死病死了。据说我们村的南边的邻村,我小时候的小学语文老师的父亲,饿死后竟被同村的人偷吃了身上的肉,直到后来大人们提起这件事来还心有余悸。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有许多和我奶奶一样年龄的老太太,几乎每家门前坐一位。大都是看门带孩子的;喂猪喂鸡的;剥玉米的;种菜园的……

村里要数外婆的脚最大,据说由于她小时候裹脚的时侯,她的父亲心疼她,偷偷把裹脚布放了,所以她小时候没有受“娃娃罪”,能担两大木桶水;可是奶奶却是“三寸金莲”的“小脚嫂子”,村里的同辈爷爷们都是这样喊她,全靠脚后跟走路。奶奶很自豪,说,她家是大户,家长们说,女孩子如果不裹脚,不然,长大见不得人,脚是一定要裹的;她说裹痛了,就放一放布,然后再缠裹起来。有的女孩子受不了,还经常被家长打了 ,可见那个年代女孩子是不值钱的,幸亏我和我女儿都不是生长在那个年代的。爷爷和奶奶是订的娃娃亲,相亲的时候是看的奶奶的“小脚”;奶奶十四岁嫁给了爷爷。村里头的奶奶们基本都是这样的。

她们各自穿着大襟小褂,染坊里染的“丝光蓝”的,“碎花蓝”的,蓝的灰的袍子,大腰裤子布,都是纯棉的,附近几里路的集市都有染坊铺子。只是每洗一次就会大退一次颜色,连盆里面的水都染得青蓝青蓝的。

她们说话声音大,每个人都是“女高音”的嗓门;如果谁家地里少了东西,如瓜果蔬菜,她们肯定从村东头喊到村西头,再骂上几遍“孬种”、“孬熊揍的”,向逛大街一样,来回几遍,也不知道骂谁;相反,她们也很大气,如果你要是告诉她不是有意的,家里来亲戚,急用,还没来及说,她立马话锋一转,肯定说上几句原谅的话,“都是自家种的,没事”,既往不咎。谁家瓜果熟了,她们便各家挨户分着吃,很舍得,也很开心,嘴里还说什么 “嘴头食,什么好东西,分着吃”。

村里的许多老年妇女们和男同志一样,光着膀子,奶头滴得很长,也没有人多看两眼,不像现在的男人想得多。村里有的娃娃都十来岁了,还站着吃妈妈或者奶奶的干奶,有的说是瞎奶,就是光吃没有奶水,说吃的时间长对孩子好。

村里的娃娃一出生就穿土裤子,就是在地里或沟边刮一些干净的沙土,在烈日下暴晒,用筛子,面罗子把细沙土滤下,收在家里,以后慢慢用。夏天的时候晒一晒,冬天的时候,把沙土放在陶盆或陶罐里,使用前要用火烧一烧,把沙土烧开,烫一烫,杀菌;待温度适中后,装在小儿的土裤中,放在小儿的屁股地下,给小儿穿好,用带子系上,这样就不怕小儿拉屎尿尿了,一般一天换一次,直到小孩子起来会走路为止,由于土裤子太重,像给孩子从屁股到腿打了石膏,硬硬的,所以孩子成年后“O“和”X”型腿很多。有一次我和别人聊天时说,“我是穿着土裤子长大的”,竟然有人睁大了疑惑的眼睛。

(未完待续)

王婧,女,1974年9月1出生,文学业余爱好者,灵璧家园网优秀诗人、作家。

(0)

相关推荐

  • 诸往绕涧村,这次没买尿龛却发现个腚大小的梯田

    哈哈,咱就爱逛小山村,尤其是诸往小三峡和绕涧扫帚涧这一带.这里古朴的小村有股子浓厚的胶东气息不说,村里爷爷奶奶大婶们也非常热情,经常还被素不相识的爷爷奶奶接到家里蹭顿饭,嘿嘿!还有个爱逛这里的重要原因 ...

  • 槐树下‖文/谢小清

    槐树下 我们村前长了一颗大槐树,很大. 大槐树已经存在很久了,至少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那了.槐树后面就是我们村了,有时我会想,大槐树是不是我们村的守护神. 乡下的夏天,很是聒噪.槐树满树的绿油油的叶子, ...

  • 杨卫《父亲》

    父亲 记忆不是和年龄一般清晰明确,而像一层暮霭,沉沉四合.即便我才二十二岁,不当是屡屡回首往事的年纪,可记忆如同一阵雷雨,哗哗啦啦的下了起来,只能任凭雨打了. 我目睹了父亲二十多年的面颊. 父亲的职业 ...

  • 【散文世界】我的爷爷

    杨卓群,男,14岁,甘肃省正宁县山河初中学生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老家度过的. 所以,故事便从这里说起. 老家在西坡宋杨畔村(这是爷爷说的,可是我在百度地图上看见的是杨畔村,离宋畔村较近的地方.) 记得那 ...

  • 一个裹脚女人的伟大之处

    力             匕 一个裹脚女人的伟大之处 羿云 | 文  阝               勹                               廴              匚 ...

  • 老村长

    老村长 刘洪建 老村长与我爷爷同辈,祖上信道,崇尚自然,因排行第二,我们则亲切的称呼"陈二老爹".只因我们两家为邻,对他的了解也相对多了些,当然,关于他的故事,基本上全都是文革先后 ...

  • 水咸的,水淡的 | 高明昌

    文/ 高明昌 海边村,枕在东海的口子边上.只要爬过护塘,就能看见浪涛,浪涛像一道道泛着白光的城墙,吼着.跳着.挤着,拍岸而来,到了护塘后撞成了水花,它们撼不动护塘.护塘很长,边际在金山,源头在杭州.所 ...

  • 年俗琐记

    [往期回读] 孙倩瑾:再见2017鸡年,欢迎2018狗年 张广祥:"我们不过情人节!" 过年的味道 年澡记忆 送雀儿饭 杀年猪 不能没有你 狗年说旺 春节快乐,恭喜发财! 年俗琐记 ...

  • 安平县大何庄乡郎仁村到底有没有姓汪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前几篇文章里多次提到,饶阳里满乡郭村王姓为第一大姓,全村2700多人,其中王姓人口占一半以上,但是,郭村的王姓,分为东王,北王,南王,中王,却独独没有西王,然而,西 ...

  • 夜读 | 一方水土一方人

    守村人 作者:张金刚 守村人.mp37:32 来自云浮发布 故乡村庄未搬迁,父母乡亲仍生活在那里,守着祖辈留下的山水林田,守着数代人最后的农耕记忆.烟火岁月.父亲常坐在闲弃的石碾旁,抚摸着光滑漂亮的石 ...

  • 怀念我的爷爷和奶奶

            我的爺爺奶奶离开我們二十多年了.我的爷爷,高鼻梁.凹眼睛,轮廓分明,一表人才.但是,那麼帅的脸上,很少見到笑容.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了解了他的過去.他父母离世很早,从 ...

  • 华州瑞凝庄大槐树下的那些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大槐树下的那些事 图文作者 王向群 在华州区遇仙河的东边,有一个不大的村落,名叫瑞凝庄.意为紫气东来,瑞气聚集的地方.相传此名由宋太祖赵匡胤所赐,真实性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