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那些年,灵璧人收割小麦的日子

民间记忆:

收小麦的情怀

文:赵秀永



六月初,江淮大地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滚滚。哦!又到了收小麦的季节。俗语说:黄金铺地,老少弯腰。这只是对上个世纪的农民收割小麦的真实写照,而现在不同了,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现已用联合收割机,大大减轻老百姓体力劳动和困苦,只要在地头等收割机作业完毕,用车辆装载小麦粒就行了,麦桔麦糖已粉碎还田,多清闲!但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可不是这样。很多年轻人,特别是70后的年轻人更不知道那个时代农民收麦的艰难和劳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麦田是吾熟悉的风景,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悠深。俗话说:“三秋不如一夏忙,又得收、又得种、又得管,俗称三夏。”人们看着金黄色熟透的麦子,心里充满着喜悦,大家似乎积攒一年热情和干劲,要在这夏收中爆发出来,全年的希望都在这麦地里。但喜悦之余,也隐藏着紧张。一是怕阴雨,更怕雷雨中夾带着冰雹,到嘴边的粮食就会打水漂。俗话说:豆子上场,麦子扛在肩膀上。

为了打好三夏这一仗,确保粮食不受损失。大队、生产队以及社直机关干部职工、党政群团全党动员,全民发动齐上阵,支援三夏第一线。早辰四五点钟,天刚晨光熹微,人们就起床,头天晚上就把镰刀磨的锋锐,备好车辆茶水饮食,推拉着平板车,带上斗笠奔问战场。我们小队的麦田近的里把路,远的有五六里,到了麦田东边天已露白。

清晨天凉絲絲,割麦倒是浑身是劲。但最熬的是中午,烈日炙热四处像个蒸笼,太阳犹如火球,火辣辣的熏烤着大地。烤的人们赤膊光背的人们,汗里混合着尘灰,从额头直流到眼里,搭在肩上的毛巾,小褂早已湿透。抓一把擦擦眼和脸继续战斗。

那尖细的麦芒刺着裸露的胳膊和小腿,划出一道道伤痕,再浸上汗水,致使疼痛难忍和格外揪心!但不能歇啊!趁着好天气抓紧抢收。中午也不回家,由家里老人或孩子送饭到田里,吃饭后稍为休息片刻,继续割麦直到夜幕四合才拖着疲倦的身体,还要拉着一平车麦捆回家。把麦捆拉到场上卸下,摆好凉晒,才能回家吃饭体息。

麦子上场后,还要用铁铡把麦个子从中间截断,先打麦穗头杆,把打下的小麦晒干扬净。一是先交公粮,然后留足种子、饲料、储备粮,最后是口粮。现在有充气的蹦哒垫床,而麦场平整光滑是我们儿童的娱乐场,童友们在麦草垛里蹦着跳跃着,进行捉迷藏的各种游戏活动。而大人在麦场是最繁忙的,他们放麦、摊麦凉晒。中午十一时,还要用牲畜拉石磙转圈轧麦脱粒。一般轧两番,大概共需二个多小时,下午起场堆垛麦草,聚麦粒堆选风向扬场。扬麦都是小队中技术的高手,他们扬、抢,撇,样样精通。吾非常羡慕,也跟着他们学了几于扬麦手艺。他们扬场的秘诀:一是选对风向,风打大掀甩,小风用掀撇,充分运用麦粒重、麦糖轻的比重原理,正确利用风力大小和风向。记得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物理试卷考试有一题就是扬场是利用什么原理?很多人答的都是风的作用,没有得分,正确答案是比重关糸和地球吸引力。

那个时代,科技水平低,没有优良种子,年年重复种植,更没有磷肥、化肥,钾肥和复合肥,全靠少的可怜的农家肥,土质瘠薄,耕作层低,好的年成一亩只收一二百斤,老百姓称口子麦。口子是用粗饭布缝制而成,口径30至40公分粗,高150公分的布口袋子,能装110至12O斤粮食,劳力转腰就能扛起。一九六八年我们灵壁县九顶区从宿县行署农科所引进石家庄54号小麦良种,区公所领导安排在我们生产队示范种植以便推广。这个麦种确实好,棵矮,四棱穗,粒多粒大,小麦产量达260多斤,超历史水平。我们生产队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到中共宿县地委,宿县行署表彰。让我们派代表在地区秋种会议作典型经验介绍。

那个时候收麦,还有一件令我难忘的事--燎麦吃。有时候收工回家,母亲总是拿几把梳理整齐的大穗黄色略青的麦穗。麦桔下面用绳扎紧,麦穗像几束黄绿色的鲜花。母亲在锅底下添柴点火,把麦穗翻转燎烤,先把麦芒燎掉,然后再燎烤麦穗,手技娴熟,翻转自如,犹如戏法。待燎烤结束时麦粒香味飘浮,魂绕在我们胸前,母亲把麦穗放在团筐里揉搓,把麦糖吹净抓一把给我们吃,那个清香筋道,口味鲜美、仍记在我的心里至今难忘。有时候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去揉搓麦穆,抓麦粒在嘴里吃弄的两手通黑,嘴巴和脸上抹的黑黑像个丑八怪,母亲看着我们吃的津津有味,嘴角中眯眯带笑。

新的时代,新的变化。农业已实现了机械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再也不需要手工劳作时那种的艰苦、脏和累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是有着十三多亿的人口的世界大国,粮食仍然是我国人民的命根子,指望进口外国的,是不行的!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记住乡愁,永不忘本,不忘初心,开创历史辉煌,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而继续努力奋斗!

作者:赵秀永,曾任灵璧县朝阳镇旗杆村党支部书记,刘八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灵壁县九顶区朝阳镇党委员,镇政府副镇长。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民俗协会研究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员,灵壁县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

(0)

相关推荐

  • 小麦收割正当时,为何你的小麦会比别人少卖钱,里面道道还真不少

    同样的两块邻地都种植小麦,一个品种,一个时间收割,老王卖的价钱还要比老李的贵3分钱,为何老王的收入却要比老李的少卖200元钱?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年一度的夏粮抢收归仓正在从南向北一路进行,丰收的喜悦在 ...

  • 怎么样判断小麦是否成熟?什么时候收获产量高品质好?

    再过个10天左右,小麦就该收获了,不过怎么样判断自家地里的小麦是否达到成熟期,有些朋友判断的不是很准确,一般都是看地里小麦都黄了,邻居家收,自家也趁着一起收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小麦适期收获, ...

  • 7张老照片重现30年前割麦场景,能够看哭的,都是过来人

    麦子又熟了,许多农民朋友都在忙忙碌碌地准备或正在收割小麦,不过,现在有小麦收割机,收割小麦并不是一件非常麻烦或十分劳累的事情.然而,在30年前,是没有收割机收割小麦的,从小麦收割到颗粒归仓大部分都需要 ...

  • 机收损失每亩减少40斤

    □本报记者李运海 如今,机收已成为麦收的主要方式,但是,机收造成的小麦损失也不容忽视.相关调查显示,因为机具.速度.方法等原因,有的机收损失甚至高达10%.如何减少机收损失?6月1日,在新郑市观音寺镇 ...

  • 图说丨海原打场六步曲,带你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4 . Jun 在禾场上将收割的麦子.稻子.高粱等脱粒的过程叫打场.场地要选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这样把脱粒后的粮食摊开,蒸发快,粮食容易去掉水分,以利于存储.生产队的打麦场上一般堆有夏田作物和秋田作 ...

  • 青未了|父亲是一株麦子

    文/张呈明 父亲常说,他是一株种在田野里的麦子. 过了好多年,我才真正明白了父亲这句话的含义.然而,这个时候,父亲早已长眠在了他奋斗了一生的黄土地里,而我,也站成了一株坚强的麦子. 麦子被妥妥地播进耕 ...

  • 小麦的前世今生(粮丰)‖《济源文学》2021(067)

    小麦的前世今生 粮丰 在豫北小城济源长大并从事了40年的粮食工作,我对小麦有着别样的感情. 无比期待的白蒸馍 小时候,最期待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小麦粉做成的白蒸馍或者捞面条.白米饭连想也不敢想. 冬春时 ...

  • 小麦将熟,你吃过如此美味的烧麦子吗

    河南是重要的小麦产区,记得小时候,每到麦子将熟的时候,家乡人会掐一些麦穗回家,放到火上烧,然后将麦粒搓出来直接吃或者做成各种吃食.由于麦粒尚未长硬实,吃起来绵软.筋道,吃完后满嘴的浓郁麦香和烧烤味.所 ...

  • 冯芙蓉:收麦记|故事

    白冬平: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散文 文/冯芙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立夏之际,田地间的麦穗就呈现出绿黄相间,一阵阵清风吹过,只见层层叠叠的碧波金浪随风涌动,如漫天霞光相映大海潮起的海浪,好一幅美不胜收 ...

  • 【灵璧记忆】在灵璧版图消失的这个地名,有多少人知道?

    学栋乡和学栋人民公社 文/同龄人 这是灵璧县人民政府命名的一个地名,也是 灵璧县地名文化中最应该记载的一个地名.因为这个地名与灵璧县的一位英雄人物有关,这位英雄人物就是灵璧县九顶区高圩乡堌塘村泥湖庄人 ...

  • 【灵璧记忆】在灵璧,童年里我最喜欢的玩具是这个——

    灵璧记忆  翻 纸 花 文/金陵 惊头一棒响锣开, 丢地却成七子台. 仙子繁花随手变, 七十二花竞相开. 这首歌谣唱的是传统玩具--翻纸花. 翻纸花无法令人忘怀的美丽,是成年人遗落在童年的一个梦.是一 ...

  • 【灵璧记忆】在灵璧,曾经借这两样东西不用归还,你知道吗?

    农村老人常说,这两种东只能借,不能还,这个讲究你觉得有道理吗?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国由于彊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素有"十里不同俗,一地一风俗"之说,各地的 ...

  • 【灵璧记忆】回忆那些年,咱们灵璧人割麦子的场景

    又到麦收季节 文/尚旭霞 又到麦收季小满过后,天气变热,杏儿黄了,大麦收过,小麦再晒几个太阳也可以收割了. 得知母亲还有两亩地的小麦需要收割,说真的,极不情愿去帮忙.小时候,几十年前的午收,几十亩的劳 ...

  • 【灵璧记忆】40岁以上的灵璧人,您对生产队长的概念,这里爆料了!

    生产队长的信任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农村的集体资源.财产属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的经营核算单 ...

  • 【灵璧记忆】那些年,灵璧老辈人如何过“腊八节”

    "腊八节"随谈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昨天是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据传说 : 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 ...

  • 【灵璧记忆】灵璧人记忆里的货郎

    货郎(又名换荒的) 文/乡村农夫 波浪.波浪.波波浪浪--废铁.碎铜.旧鞋底.破布条拿来换针.换线.换糖豆--在我儿时,天天都能听到这种声音,这就是走乡穿户的货郎(又名换荒的),手摇波浪鼓,嘴里在吆喝 ...

  • 【灵璧记忆】挖洼泥(灵璧人老辈人的记忆)

    挖洼泥 文/赵秀永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说起挖洼泥,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生产队是大集体,土地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种子低劣连年复种,土地脊薄全靠很少的人畜粪便,和少的可怜的农家肥.又没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