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3)·从仙源县到曲阜县,孔氏南宗与北宋开始的衍圣公爵
北宋的仙源县城,以黄帝的名义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改曲阜为仙源县,治所位于今日城东旧县村附近。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开始大造祥瑞和图谶,用来宣示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他东封泰山之后,来到曲阜祭孔,他宣布自己的祖先为轩辕黄帝,赵姓是正统的黄帝子孙,所谓“推本世系,遂祖轩辕”。宋真宗根据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之北”的说法,将县治徙往寿丘,并建造景灵宫,以奉祀黄帝,仙源县官由孔子后裔充任。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嫡长子孙为衍圣公,世袭爵位,意为圣人的思想和后裔繁衍不息。衍圣公在宋代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位列文官之首,清代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衍圣公府就是曲阜孔府,曾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
仙源县北面的少昊陵,就是北宋时期的寿丘。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明嘉靖元年(1522年),宋仙源县治及金元曲阜县治均设在此处,历时510年。仙源故城东西长630米,南北宽610米,城开四门,中间是十字大街。现在十字大街基本保持原状,北门和西门遗址尚存,东门外尚存石狮一对。两宋时期,仙源县的核心建筑是景灵宫,《宋书·真宗本纪》中记载,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建景灵宫太极观于寿丘”,真宗到曲阜祭孔时就住在这里。封禅过后,景灵宫改为祭祀轩辕黄帝,相当于皇帝家的祖庙。景灵宫北面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寝寿丘,前面是他儿子少昊的陵墓。宋徽宗宣和年间,在景福宫前立了两座石碑,落成后还没来得及刻字北宋就灭亡了。
景灵宫前面的万人愁碑无字碑。
景灵宫在元末战火中被烧毁,只有石碑留了下来。东碑俗称万人愁碑,高16.95米,宽3.75米,厚1.14米,西碑叫“庆寿”碑,形制略小,但两块碑的高度都超过了现在的六层楼,重达388吨。当日康熙帝东游曲阜,当地官吏害怕石碑太大了,招致皇帝的怨念,就将其砸碎了埋入地下,1991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复后安放到了原位。自元代以后,关于黄帝陵的主流说法变为了陕西延安的桥陵,于是寿丘的黄帝陵改为少昊陵。其实陕北黄帝陵的说法由来已久,与传说中黄帝部落活动的位置也比较接近,早在西汉初年就建祠立庙了。但北宋时期此地位于边境线上,不可能前往亲祭,宋真宗打造仙源县的本质是把封禅、祭孔、祭祖的事情一次性全办了,进而以华夏的文化优势震慑北方。
少昊陵。
孔府与历时八百八十年的衍圣公爵位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仙源县被金国占领,复名曲阜县。此时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率族人跟随高宗南渡,留下了弟弟孔端操在曲阜看坟。孔端友身背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和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来到杭州,高宗感于孔家南渡之功,赐居衢州。宋绍兴六年(1136年),宋高宗诏命以衢州府学为孔氏家庙,这样孔氏在国内就有了两座宗庙,一在曲阜,一在衢州。孔端友的后代仍受“衍圣公”之封,由此形成了孔氏南宗。
衢州孔庙。
建炎南渡后,伪齐皇帝刘豫找到留守曲阜的孔端操,封为衍圣公,孔端操拒不接受,于次年病逝。之后金国又强封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传了三代。蒙古攻占曲阜以后,封金衍圣公孔元措的弟弟孔元用为衍圣公,一时间全国出现了金、元、南宋的三个衍圣公,分别位于衢州、曲阜、开封。元统一后,全国上下还是公认衢州南宗第五十三代孔洙为孔家大宗之首,于是忽必烈诏孔洙北上。
衢州孔子家庙。
当年七月,孔洙以“江南袭封衍圣公”的身份离开衢州,八月抵达曲阜。他在曲阜县令孔治协助下,遍祭祖庙祖庭祖林,遍会老少族亲,倾诉江南六代衍圣公离乡之情,深切感受到160年间曲阜的巨变。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孔洙抵达京师,提出将大宗之位让于曲阜宗族,避免家族内部纷争,之后他请辞南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洙让封”。忽必烈对此大加赏识曰:“乃真圣人后也。”
曲阜孔府。
元仁宗于延祐三年(1316年)以北宗五十三代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并授阶为中议大夫,列正四品,从此衍圣公之位在这一脉中延续,直到1935年废止爵位,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的头衔历宋、金、元、明、清五朝,共计八百八十年,表现出历代统治者对于孔子的极大尊崇。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于2008年在台湾去世,现在我们看到的孔府陈设,就是孔德成在1935年结婚时整修的样子。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明清时期的曲阜城,以孔庙为中心的独特格局
明正德年间,河北爆发刘六、刘七起义,最初只是在文安、霸县一带活动,随后迅速发展成万人规模,起义军进入山东境内,“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仙源县城在这次起义中沦为废墟。明正德六年(1511年),皇帝诏令山东巡抚以孔庙为中心重建曲阜城,就是现在的曲阜明故城。
清代曲阜县城图。
春秋时期的鲁国国都是以宫殿为中心,汉代的鲁城是以汉鲁王宫为中心,北宋的仙源县是以皇帝祖庙景灵宫为中心,这都体现了政治对于城市的影响。明代重建的曲阜城,将孔庙和孔府摆在中间,体现出儒家文化核心地位。据清康熙年间《曲阜县志》记载,曲阜城高二丈,厚一丈,周长十里,大致呈长方形,东西九百步,南北九百一十四步,开有五座城门,南为仰圣门、北为廷恩门、东为秉礼门、西为宗鲁门、东南门叫崇信门,各门上都建有重檐歇山城楼,外设瓮城,城外围绕护城河,门外设有吊桥。位于孔庙南面的仰圣门是曲阜正门,专为祭祀时使用,平日不开,百姓们日常出入都是走东南面的崇信门。
曲阜鼓楼。
明清时期的曲阜城内遍布着与圣人有关的打卡点,中心是孔庙和衍圣公府,代表着孔子思想处于核心地位,后代子孙繁衍不绝。城东南角的古泮池相传是孔子带着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的地方,北门街上的颜庙也叫复圣庙,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的故宅,颜庙前面的小街就是陋巷,孔子经常表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庙的东面是复圣颜子的嫡传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世居府第,也叫博士宅。东北大街北侧是孔氏族人的聚集地,民间称为“十二府”,实际上是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下面分出的九房支系。
孔庙外墙。
明清时期的曲阜城中,大部分居民都是孔子的后裔,曲阜的孔氏家谱至今已延续83代,历经两千五百多年,每一代都记得清清楚楚。曲阜县的街巷也各有典故,大都取自儒家经典,如三省街、忠恕街、浴德胡同、大德街、仁义街等等,从前的读书人来曲阜游玩打卡一趟,那种收获绝对和今天不一样。与这些恢宏的文化遗迹相比,城市的功能建筑如县衙、监狱、医学、城隍庙等设施反而被挤到了县城的西北角上,变成了从属关系。
曲阜城区。
去掉圣人的光环,孔子依然是伟大的
有清一代,康熙、乾隆二帝先后多次亲祭曲阜孔庙,仪制之重,频次之密,均为其他朝代所不及。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在南巡途中,驻跸曲阜,他把原拟定的“二跪九叩”改为“三跪九叩”礼,达到了最高等级。乾隆一朝,皇帝先后八次亲临阙里祭孔,为历史之最,现在仰圣门上的匾额“万仞宫墙”就是乾隆题写的。
民国年间曲阜县地图。
清末随着儒学的衰落,曲阜圣城的头衔逐步黯淡,但是当地重视教育的风气并未改变,县城内新式学堂学逐步取代了旧学书院。据民国年间的曲阜县志记载,仅在县城中就开设了私立忠恕小学、私立宏德小学、曲阜师范、曲师附小、书院小学、明德中学、师范讲习所、民众教育馆、曲阜图书馆等教育机构。民国年间,曲阜孔庙未有大修。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孔庙大成殿、寝殿等处遭受了一些损坏,1935年梁思成奉民国政府之命到曲阜勘察孔庙,编制了79.7万元的修葺计划,但还未能开工抗日战争就爆发了。
曲阜交通图。
新中国成立之初,每年的祭孔典礼取消,山东省对孔庙等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缮。1959年,孔庙对外开放,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66年文革开始后,北京师范大学红卫兵二百余人来到曲阜“破四旧”,他们冲破了山东省委、曲阜县委和孔庙管理处的阻拦,进入孔庙,随后孔子像、神龛、匾联、供桌等皆被砸烂,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断,造成无可挽回的文物损失。这是继明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起义之后,孔庙五百年来遭受的最重大破坏。
曲阜孔庙。
1970年,国务院要求山东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坏情况,其后大成殿、杏坛、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得到维修。从1984年起,曲阜孔庙恢复了祭孔典礼,2004年后祭改为国家公祭,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4年,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孔子行教像,唐阎立本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