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61)|红地云珠日天锦
红地云珠日天锦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长48 宽28厘米
文物年代:北朝
出土信息: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吐蕃墓出土
馆藏地点: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出土,现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残片,整体为红地,该锦全幅由3个圆圈连接而成,作为母题纹样的太阳神圈居中,另两个圆圈表现的都是狩猎和战斗场面。主圈中的太阳神坐在一辆由六马拉动的车上。手持定印,头戴菩萨冠,身穿尖领窄袖紧身上衣,交脚坐在宝座上。在这里拉车的马都是翼马,造型与其他的翼马非常相似。人物服饰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除图案外,锦幡上原应织有文字,现残片上仅有“去”、“昌”等文样。
出土此红地云珠日天锦的吐番墓位于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都兰在历史上曾是吐谷浑古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址。迄今,都兰地区已发现有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历史的古墓。尤其都兰县热水乡内有一大型唐代吐番墓葬群,共有吐番墓200余座。除了红地云珠日天锦外,吐番墓内还出土了大量完好的丝织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日天,又作日神、日天子。佛教经典中,日天为观世音菩萨之变化身,居于日宫中。日宫为纯金之宫殿,能放身光照四天下。后世密教以日天为十二天之一。其形像为赤肉色,左右手各持莲华,着天衣,乘五马车,左右各有天后侍坐。此锦幡上日天图案,应是用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
红地云珠日天锦为北朝时期平纹经锦,传统平纹经锦的花色和地色的织物组织完全相同,均为双层结构的复式平纹,需依靠织物纵向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花纹。整个图案由卷云连珠圈构成簇四骨架,并在经向的骨架连接处用兽面辅首作纽,而在纬向的连接处则以八出小花作纽。
太阳神圈中的纹样基本清晰完整。这是一组六马拉车的群像。六匹有翼的神马分成两组, 列于车体两边, 叁叁相背而驰, 共同系驾车体。车身前窄后宽, 上有遮挡之用的栏杆。车轮清晰, 可见放射状车辐。车上置有莲花形宝座, 太阳神手持定印, 头戴菩萨宝冠, 身穿尖领窄袖紧身上衣, 交脚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太阳神的旁边是两个侧面向的持王仗戴圆帽的人物, 似为太阳神的卫士。
太阳神身后有靠背,头部带有一圈联珠状光圈, 应系头光。头光旁侧和靠背上方有两个半身人像, 面目为侧面向, 均头戴中国式幢头, 为官吏形象。在太阳神的头部下正上方有一华盖, 盖顶附有龙形饰物。在马车两旁并有龙首蟠迎风招展, 十分生动。
在狩战圈中, 纹样已被分割成两半, 中间还有部分残缺, 根据复原效果来看, 圈中应有四组主要的纹样。按由上至下的顺序, 第一组是一对骑驼射虎的纹样。骑驼者头戴圆形小帽, 身穿窄袖短衫, 下着长靴, 骑在双峰骆驼之上, 回首拉弓射虎; 第二组是一对骑马射鹿的纹样。马首带有花形头饰, 与骑驼者装束相同的骑士在马上回首拉弓射鹿, 鹿身上可见圆点形斑纹, 该组纹样的马身残缺; 第三组纹样上半部已残, 仅能见对人对兽, 人在兽前, 身穿长袍, 下摆至膝。兽的四腿粗壮, 为狮类动物, 据此推测, 这一组纹样应系人物搏狮; 第四组是一对手持盾牌和短剑的武士形象, 相向而立, 作互相搏战状。武士身后各有一只鹦鹉回首而视, 鹦鹉边饰附有灵芝状纹样。
在太阳神圈上部圈外的空间处, 装饰有云气纹和九个圆点, 还有汉文“ 吉” 字和相对奔跑的动物, 在太阳神圈下部圈外亦有一个“ 吉” 字和一对带角的野山羊。在狩战圈上部圈外( 应与太阳神圈下部圈外相连), 有对鹿、云气纹、七个圆点和汉文“ 昌” 字, 在狩战圈外靠幅边处, 有云气纹、七个圆点和对狮纹。
北朝红地云珠日天锦为青海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充分说明了这条路线的重要性。都兰是这条要道上一个重要的中间站,该地出土的太阳神织锦生动地反映了这个中间站的繁盛景象,也为研究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朝红地云珠日天锦作为现存最早的锦幡残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又加之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格图案,堪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镇所之宝。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