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荷生脉学综述

Ad

苏泊尔(SUPOR) 空气净化器KJG420X1 家用除甲醛雾霾 卧室杀菌除烟

京东

¥0.00

一 脉学在四诊中的地位

脉在四诊中所以被重视,在中医说来主要是根据“有诸内,形诸外”,可以从外察内的理论。董四园云:“脉者,血之府也。血充脉中,缘气流行,肢体百骸,无所不到,故为血气之先机,凭此可以知气血之盛衰,疾病未形,脉先昭著……凡邪正寒热虚实,凭此可推而得焉。”人体构造及生理是具有整体性的,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的变化,大致可以察知内在变动的全貌,这是中医脉学的整体观点最高原则。

关于医生习用寸口诊法,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外,在中医学术上认为寸口是手太阴动脉,肺朝百脉,为脉的主导,故能“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张世贤注《难经·第一难》云:“手太阴之寸口以决夫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者,盖由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引之于寸口,变见于脉,故可以决人吉生而凶死也。”《内经》曰:“脉会太渊”,太渊即寸口也。吴幼清云:“五脏六腑之经,分布于手足,凡十二脉……手三部皆肺脏,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何也,脉者血之流派,气使然也,肺居五脏之上,气所出入之门户也,脉行始肺终肝,而复会于肺,故其经穴名为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一身之气,必于是占焉。”关于肺朝百脉的价值如何,当然还待研究,但却充分说明古人对于寸口脉的重视。

综合脉学在诊察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辨别病因

中医对于病因的认识,认为有六气、七情及有形之邪等。不同的病因即可能反映出不同的脉象,如风脉多浮,寒脉多迟,或紧、细、微;湿脉多濡,痰饮脉多弦、紧、滑,瘀血脉多涩,忧脉多涩等(参考表二),这只是就常例中略举各种原因的代表脉,其实参伍错综变例百出,例如浮为风之代表脉,但只是指的外风,如果肝风内动则脉又当弦,若或浮而兼微,更是阳气虚浮,不但不能指为外风,并且属于内伤中之比较严重者,似此就不是这里所可罄述的了。

2.辨别类型

中医在临床诊断上除辨别病因外,还应辨别其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等八纲所属。脉学对八纲的鉴别上作用非常显著,一般而论,脉的浮沉,表示病属表属里,迟数区别寒热,脉的有力无力表示虚实。至于阴阳除统指表里寒热虚实之外,还可代表血气。张景岳云:“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有诸中必形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引人之疾病,不过表里寒热虚实,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以虚实为最要,盖凡表里寒热诸证,无不皆有虚实,既然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八纲已经是中医辨证的纲领,张氏更强调虚实二字,则为纲领中的纲领,所谓虚证指人体抵抗力不足,实证则指病邪毒素旺盛而言。不过八纲中的脉证还有真、假之分,更为辨证中的吃紧处。中医治虚寒常用附子、干姜,治实热常用石膏、大黄,万一真假误认,必然死生反掌。例如身发高热,面红气粗,从表面上看似属热证,尽可用石膏、大黄,但切脉沉细若绝,或虽浮大而按之豁然空虚,这种热象中医认为全是假的,它的本质实为真寒,正好与热证相反,而必须用附子干姜等剂。在这种情况下,脉学所起的作用是带有决定性的,虽然这种情况并不经常碰到,但也并非很个别的。张景岳云:“凡见脉证有不相合者,则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故有以阴证见阳脉者,有以阳证见阴脉者,有以虚证见实脉者,有以实证见虚脉者,此阴彼阳,此虚彼实,不有真见,最易杀人。”充分说明了脉证相应的重要和脉证相反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脉象的参考,那末真假疑似之间,必然很难辨别。

3.辨明病理机转

病理机转包括病情进退、顺逆与病邪传经与否等,这在脉学上也有所反映。如痢疾脉大为病进,脉小为病退。《伤寒论》云:“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盖邪实病毒旺盛,表现为脉大有力,故为病进,若脉微弱数者,则邪势已衰,故为病退而利止。这只是属于邪实方面的例子。如果属于正虚却与此恰巧相反,例如太阴病脉微浮者为欲愈,因原本正气较衰脉沉而弱,现正气来复脉沉弱渐有起色,故为欲愈。在顺逆方面,一般阳证得阳脉(如浮、洪、滑、数等),阴证得阴脉(如沉、细、涩、迟)为顺,反是则逆,这在上面脉证的真假问题上已有所说明,在阳证得阴脉,知邪虽盛而正已虚,说他是逆尚易了解,至于说阴证得阳脉似乎很好,为什么也说它是逆象呢?例如“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又如脉大为劳,均属此候。要知道这里所谓“阴证见阳脉”,并不如上文所谓太阴病脉沉弱而渐见起色的微浮之类的阳脉,而是指的革脉牢脉之类,表象似实而本质已枯。至于根据脉象判断病邪传变与否。《伤寒论》有云:“伤寒二、三日,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脉数急者,为传也。”是其一例;“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都不外从脉的变化上来判断病的机转的顺逆,与预后的吉凶,象这样的记载简直举不胜举,说明了脉学在诊断上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重大。

不过脉在诊断方面虽然起着如此的重大作用,仍不能以切脉为测知一切疾病的唯一方法,更不能以切脉即可知万病。中医四诊中必须全面配合,缺一不可,古训“脉证合参”、“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正强调了全面诊断的重要。汪石山云:“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呕、为痞、为厥、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数十余病,假使诊得浮脉,苟不兼以望闻问,而欲的指其何病,吾谓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一以脉参病,曷尝以诊脉知病为贵?夫脉经一书,开卷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岂得而偏废乎。”徐大椿对一般江湖医生借脉为名的丑态,更作了刻骨的批判,是非常正确的。

二 切脉法

1.定关

掌后高骨(神门穴)对面的就是关部,朱奉谦云:“凡初下指,初以中指端按关位——掌后高骨为关,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口,后指尺部也。”汪石山云:“揣得高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定尺寸,不必拘一寸九分之说也。”三指间的距离与病人的长短有关,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

2.下指轻重

古人有三菽之重取其浮,九菽之重取其中,十五菽之重取其沉的记载,这是从实际中得来的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杨仁斋云:“每部下指,初则浮按消息之,次则中按消息之,又次则沉按消息之……于是举指而上,复稳指而下,反复拶相进退而消息之。”滑伯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寻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委曲求之曰寻。”杨氏与滑氏的轻重次第是完全一样,不过名词微有不同,而下指轻重又必因病人肥瘦而略有差异。

3.调息

切脉时应先调息,即以医师自己(平人)的呼吸去调知病人脉搏的快慢,一呼一吸脉五至为平脉。滑伯仁云:“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男左女右。”目前中医师多以时钟计算,调息似已不甚重要,但根据古人要求动数候脉,需候五十动才合标准。张仲景《伤寒论·自序》对当时医生诊脉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曾经提出批评,《医贯》亦云:“古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须候五十至乃知五脏缺失,今人指到腕骨即云见了,夫五十动岂弹指间事耶?”诚然是很中肯的。

4.择时

切脉以平旦(寅时)为准。陈无择云:“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以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俟定乃诊,师亦如之,释曰:停宁俟定,即不拘于平旦,况仓卒病生,岂待平旦,学者知之。”事实上每个病人都等到平旦诊脉是不可能的。

三 脉的种类

1.平脉

常人的脉象谓之平脉。脉象不缓不急,不涩不滑,不长不短,不低不昂,不纵不横,来去从容,这是形象上的平脉;一息五至,这是至数上的平脉。平脉的范围很广,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是季节上的平脉;北方人脉强实,南方人脉濡弱,这是地域上的平脉;男子较慢,女子较快,这是性别上的平脉;年老者较快而硬,成年慢而柔软,小儿亦快,这是年龄上的平脉。此外,与体质强弱、生活(起居、饮食)情绪等都有关系,所以平脉的范围颇大,必须先熟悉平脉,才能候测病脉。滑伯仁云:“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疾、偏迟,左右弱强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诊脉须先识时脉、胃脉与腑脏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之得和缓,腑脏平脉,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而大,肾脉沉而软滑,凡人腑脏脉既平,胃脉和,又应时脉,乃无病也,反此为病。”上面列举的平脉都是用的病脉名称,其实只是借此形容它稍有偏兼,并不过分出入,我们只要知道平脉的现象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来去从容,一息五至,再参考上面的各种说法,就可得其大体。关于妊娠三月以后脉较滑疾,亦属生理上的平脉。

2.病脉

一般与平脉相出入者为病脉(但其中亦包括了一切生理的怪脉,另在怪脉类加以讨论),通常就其体象分作二十八脉,即浮、沉、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弱、芤、实、虚、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另有曲脉与弦脉之直上下相对立,二十八脉内并无此名,而事实上却有此脉,多现于风痰涌盛之病,名目虽多,归纳起来不外脉位、脉息、脉状、脉势四种。脉位包括高、低,脉息包括快、慢、歇止,脉状包括大、小、长、短、曲直、中空,脉势包括有力、无力、软、硬、流利、不流利,各项各有它的代表脉,此外即属于四种里面兼具一或二种的次要脉,为了说明简便,把它列了一个二十八脉体象大概表(表一)。至于二十八脉的主病说法种种不一,有时以病的原因分,如迟脉为寒,数脉为热,甚且以寸关尺分主病类与症状,如寸浮伤风等,更属刻舟求剑,举不胜举,今从病因列二十八脉主病大概表似觉较为概括,但二十八脉中独见者少,兼见者多,一病可见数脉,一脉亦可见于数病,必须结合临床症状才能确定。

3.绝脉

绝脉指毫无生机,转归不佳之病脉而言。古人定生死吉凶,多从脉之有神无神,脉之有根无根等方面讨论。《脉经》云:“诸浮脉无根者死”,所谓无根即浮取有脉,稍按即不应指之谓,所谓无神也包括无根在内,不过无根以浮沉言,无神则结合往来之似有似无而已。陈远公云:“看脉须看有神无神,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倘按之而散乱者,或有或无者,或来有力而去无力者,或轻按有而重按绝无者,或时而续时而断者,或欲续而不能、或欲按而不得,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或洪大之内,忽缥缈之形,皆是无神之脉,脉至无神即为可畏,因循其待,必变为死脉。”此外又有所谓真脏脉见必死的记载,真脏脉乃各脏之绝脉,在具体脉形上,包括无根无神之外,还包括至数与硬度的特殊变化。如古所谓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水流、雀啄、偃刀,以及《内经》上的虾游、转豆、火薪、散叶等等,均为内脏机能混乱之证,故不免于死亡。

4.怪脉

主要指反乎生理常态而又不属病理范围的脉象而言。如“反关脉”寸关尺三部均不见脉,而自列缺至阳谿始见脉者,陶节菴云:“病人若平素原无正脉,须用复手取之,脉必见也,此属反关脉,诊法与正取法同。”张璐云:“脉之反关者,有从关斜走自寸而反关者,有自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有正部原如丝而阳谿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亦有诸部皆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对于反关脉的解释,高武及张璐均认为“经脉阻结”,而虞天民氏则认为地天交泰所生成,诚然是很正确的。又如六阳脉与六阴脉,均属无病之人的生理变态,六阳脉两手寸关尺平均洪大,六阴脉为两手寸关尺平均沉细。六阳脉生平很难遇见,六阴脉则虽不常见,但临床不乏此例。凡遇就诊者毫无病苦而现此脉,或虽有病苦而脉并不与病情同进退,并且六脉之中毫无区别,即当怀疑及之。其次也有属于病理的,如上面绝脉所举的釜沸、虾游,古人都把它称为怪脉。此外,更有乍大乍小之鬼脉,神鬼之说绝不可靠,但精神恍惚,或神经扰乱至极之患者,确亦偶现此种脉象,不可不知。

至于相传已久之“太素脉”云为创始于隋之杨上善,明彭用光并托言为东海冯真人于宋太祖乾德乙丑年,出传于世,其大要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涩,论寿夭以长短,论时运以生克,论吉凶以缓急,显然为术士之说,这不只为脉中之怪而实为脉学中之怪了。

5.小儿脉

五岁以下的儿童,切脉无法分部,宜以观察虎口指纹为主,指纹除部位分风、气、命三关,体状分粗细曲直开叉之外,还可从颜色的红淡紫黯以及往来流利或滞涩等方面来判断病情。因为它属于中医脉学的一个部分,故附此一提。

四 结语

以上简单的就中医脉学中的一般问题粗略地介绍了一下。从中医脉学的成就来看,说明我们祖先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其中如对于脉象的体会描写,对于持脉轻重的准则,以及根据脉象判断病因、病理、机转、预后等,基本上是正确的,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有充分的客观事实,所以肯定它具有科学的内容。但在历史的条件限制下,还未能提高到完全系统地来作出科学说明,因为中医缺乏发挥与研究,这门学问是停滞不前,或带有神秘色彩,增加了对于这门科学正确研究的困难,甚至使人怀疑到脉不可靠,其中原因除上述者外,还有学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如:

1.舍脉从证说的阻碍

脉证虽均有常、变、真、假,但各有一定可资鉴别之点。人们不注意从这方面去钻研,贸然作出有时应该舍证从脉,有时应该舍脉从证之说,以致造成脉象虽可以帮助诊断,但又并不可靠(的观念),这只要进一步加以追究,它的错误就可明白。

2.六脉分配脏腑的可疑

脉管只是一条,在短短寸许之地,要以寸关尺来区别表里脏腑的病变,未免是很难解释的问题,何况分配方法——主要是大小肠分配寸尺的争论——言人人殊,执行的人,虚应故事,本身基础已先动摇,进一步钻研似徒多事,其实只要稍稍虚心与认真,就可在日常临床上体会到寸关尺三部体象确有n_n_或 u—u— 的事实,三部表现既有各不同,必然有其不同的原因存在,怎可因为一时不易解释,就认为无足钻研?

3.认为脉不可靠,而不想作研究的,固然不对。另一种虽然认为可靠,但觉得不必再加研究,也还是思想上的障碍。如有的人以为中医脉学既然有理论有系统有事实,可以说得完全科学,只要按着老一套去学习体会就成,为什么还要加工研究?至于个人直觉体会有时出入,体象描绘是否具体,理论根据是否确实,换一句话说要不要利用近代科学武器来说明问题本质,克服抽象摸索的困难,均一概置之不问,这当然不是随着时代前进的正确态度。另外也有以为脉学在中西医学里面都有记载,而且已经有了适当的科学说明,脉象的形成,无非是血量与张力、节律的关系。我们对科学知识未免太幼稚,但我们总觉得脉的问题并不会过分简单,究竟怎么样能够分部候知体内活动,能否从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求取解答,即使脉形的改变,其物理及化学基础如何,凡此种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源于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