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村送葬,后代为何要摔瓦盆?并非迷信,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 古今君

苏子望着眼前“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禁不住感慨道:“人生如梦”;或许在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时,便已然是梦中人了。梦中不知身是客,醒来万事已皆空。梦醒的那一刻,就是归去的时候。生老病死,所有人类都逃不过去。
中国自古以“逝者为大”,认为“死”是另一种“活着”。所以人之将死,家人就要为其备好“死后”的诸多事宜。在另一个世界如何生存?带哪些东西?需要忌讳什么?都要考虑,都要准备。

由此,便诞生了一整套的丧葬习俗。虽然各地做法不同,其中却大都有让子女“摔瓦盆”这一项。那么,这么做到底有何寓意?此习俗又是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送丧的习俗,以及为何要“摔瓦盆”?

送丧,为逝者送上最后一程。丧葬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理念。经后人完善,成为一整套完整的仪式。
仪式分十个步骤,分别是停尸、报丧、招魂送魂、做“七”、吊唁、入殓、丧服、出生择日、哭丧、下葬。

停尸,在逝者的最后阶段,家人将其移到灵床上,所有人围绕逝者,陪其度过最后时间。人咽气后便要报丧,告知亲友逝者已逝。随后,每逢七天一祭,直到四十九天才结束。
倘若客死他乡,则需举办“招魂”仪式。据文献记载,所谓“招魂”,就是拿死者的衣服面向北方呼叫,一般连叫三声。死者听到声音会返回衣服,三声叫完后,便将衣服盖在死者的身上,寓意“魂魄归位”。

至于“吊唁”,最早的做法是,带着赠送死者的衣被,在上悬挂有“某某致”字样的纸条,现在,则多送花。穿孝服,是丧礼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自周礼。出丧择日,需要慎重对待。按照过去的说法,人若在“刚日”死去,则需在“柔日”下葬,反之亦然,刚柔并济,才能为子孙保得平安。

哭丧,伴随着整个丧葬仪式。人死不能复生,子女们自然心情悲痛,要将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通过震天的哭声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也有子女受不了一直哭,会请人帮哭,最后一个环节则是下葬,作为死者停留在阳间的最后时刻,也是亲人能够看见逝者的最后一面,要郑重对待,“摔瓦罐”就是在这个时刻进行的。

“摔瓦罐”,又称“顶老盆”。起棺时,由家中长子将准备好的瓦罐摔在地上(地上会事先备一个石头),瓦罐摔的越碎则寓意越好,若是没能摔碎,不可捡起来复摔,要由抬棺者用脚将其踩碎。
关于“摔瓦罐”的由来,有很多说法,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话说,陶业的祖师爷陶朱公范蠡,一生堪称传奇,年老却膝下无子。一次召集众人,谈到自己家业该交给谁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说道:“人在物在,人去物去”。

范蠡一听,觉得此人绝非“池中之鱼”,便决定将自己的家业交由这个年轻人,让他在自己的葬礼上将“老盆”摔碎。由此,“摔老盆”,就代表着接管家产。再加上古代“长幼有序”的规定,家产都由长子继承,于是“摔瓦罐”之人,则必须是嫡长子。
今人当然不会如此讲究,只不过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规矩罢了。此外,还有一种比较迷信的说法;人到了阴间,不仅会面对孟婆,还会面对“王妈妈”,若是被“王妈妈”瞧见,就会被其灌注迷魂汤。喝了迷魂汤,就没办法重新投胎,于是要在瓦盆底部钻几个孔,让迷魂汤漏下去,好叫逝者安心投胎做人。

这些说法并非迷信,而是老祖宗传下的讲究,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昔日的音容笑貌,从此再也不见。一念及此,便是悲从中来。为了安慰逝者家属,用这些善意的谎言、一系列的仪式,或可消减几分痛楚。想到逝去的亲人以另一种形式活着,就会心安几分。
丧亲之痛,大概是这世上最让人难以释怀的一种痛苦了。慰藉死者的在天之灵,让生者心安,郑重的仪式是必要的。“摔瓦盆”是其中一项,不仅在于其寓意,更在于其代表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自古以来“孝道”的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