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两文|静,是一种至美境界(音乐图文)

已经习惯了沉默,常常一个人,在沉默中享受着心灵的清静,尽管在别人看来,我很孤独,很无聊,但是只有沉默中才有心灵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才是最快乐的。听人说沉默可以让人变得神情抑郁,抑郁该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呢?心静的时候也会想,关于这个词以及它的涵义,直到现在,我才真正了解它的涵义:抑郁就是淡忘生存。

——题记:失语

点蓝色按钮播放,歌声伴您阅读

陈雅森-你的眼里飘的是雨还是雪.mp33:40
来自失语的生命

这一天,我特别特别的想你!

身闲心闲

有些人总是太忙,享清闲成了一种奢侈。而有些人,身闲却闲得心中郁闷,闲得心有计较,此等闲处是身闲心躁,算不得真悠闲。

真正的悠闲,是“身在闲处,心在静中”,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那种恬然安闲,入此闲处,自能断了荣辱得失的牵挂,自能挡了是非利害的冲击。

岁月流逝,繁华最终落尽。

万物只是心的产物,要想达到超脱,需要切掉自己的欲望。夜已静,人难闲,这是现实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很多人觉得活得很累,其实很多时候是作茧自缚。那种“人闲桂花落”的恬淡闲适意境成了心中的向往。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人心本自安闲,偏要追逐身外的名利声色,正是自己扰乱了自己。沉迷于名利得失之中,天天都伤心费神,耗精耗气,这样神气就枯竭了,劳心劳力,片刻不得安闲,没有了滋养的身体,怎么能不枯朽呢?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

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在众人熙熙攘攘之中,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清醒地观察他人的行为,分析他人的动机,不受其口头言论的左右;在众人忙忙碌碌之时,你能思考众人的盲目,理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随大流。

这才是深的静养之妙,这样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忙碌不休的世界。

静,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静有各种各样的。心中无所欲,无喜无悲无忧无愤,对人世间的一切都看透和识破,唯有冷漠,这是一种静;有过爱,有过恨,有过迷惘,有过领悟,有过一呼百应的呐喊,有过悄无声息的呼唤,然而却守口如瓶,只是平淡地冷眼看世界;

这也是一种静;饱经沧桑和忧患,阅尽人间百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也是一种静。

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我国古人对此多有经典阐述。诸葛亮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这样说:“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

“宁静至远”,是怎样的“远”?这个“远”字中,可以包含正直、善良,可以淡泊、可以超脱,可以修炼得道、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风光、可以耀眼,也可以是空虚、圆滑的一种托词。远,本来就是难以企及的事。

可以想像,在浮躁的心境里,人,是不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不会摆脱世俗的束缚而远走高飞。浮躁,像流感一样传播,弥漫于各个领域,侵蚀着我们的肌体。

朝令夕改,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这几个字本身就带有贬义。

当然,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也许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膨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流,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洞的。

一般说来动易静难。一个人想动一下,易如反掌,想静下来,恐怕有点难,想养一点静气,难乎其难。难怪古人把静当作一种至美的境地来大肆渲染了。王维《山居秋暝》中这样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幅静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宛如世外桃源。当白居易离开京城繁华之地,去寻找那方理想中的清静之地时,写下了“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的千古佳句。

其实,对活着的生命而言,绝对的静是不存在的,静本身,也常常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流露,是心灵的另一种形式的回音。

有的人以静掩饰灵魂的空虚。有的人以静叙述困惑和茫然。

有的人以静表达内心的愤怒和忧伤。

静总是暂时的。就像挂在古塔檐角下的铜铃,无风时它们只是一些古色古香的装饰物,一旦起风,它们便奏出美妙的音乐,似乎是诉说遥远悠长的古老故事。那些真诚睿智的心声,不会随世间尘土散失,它们会长久地在人心的海洋中引起共鸣。

静,是一片爱意,一种坚毅,一种超然。

失语编后:一曲禅韵,一杯绿茶,一季思绪,一份守候,这一生有这一次心灵的相遇,心静了,心安了,祝福彼此都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