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圆满完成,农村养老明天更美好!
12月17日,上海市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在奉贤区召开。过去三年来,在本市各部门和涉农区的通力合作下,上海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圆满完成。副市长彭沉雷出席会议并讲话。
过去三年,上海在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取得了如下成果:
乡镇敬老院建设持续推进,三年间涉农区新增床位19296张,占全市新增总量的71%,青浦、嘉定、松江、闵行、金山、宝山等区建成床位数已超过户籍老年人口的4%;改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492张,占全市改造总量的68%,闵行、宝山、浦东等区改造数量均超过500张。两年完成薄弱机构改造的三年工作目标,计133家,崇明、松江、嘉定、奉贤等区改造数量超过各自机构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每年中心城区优质养老机构与郊区薄弱养老机构普遍开展结对,帮助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发展各类功能性养老服务设施场所,涉农区建成具有平台功能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24家,占全市70%,实现乡镇全覆盖。长者照护之家、社区日间服务中心、老年人助餐服务场所已建成1419个,占全市六成以上,奉贤、青浦、嘉定等区设施人均面积位居前列。
针对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密切的特点,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邻近居住的农村老年人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具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互助服务功能的睦邻点。涉农区已建成1988个示范睦邻点,占全市总量的80%,奉贤、浦东、青浦、崇明等区睦邻点建设有力。同时,建成标准化老年活动室3158个,实现全覆盖。
继续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目前涉农区已设207家,占全市的63%。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普遍签约,嘉定等区大力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入驻养老机构,促进医养设施结合,松江等区积极参与全国医养结合试点,成效明显。
积极吸引农村本地富余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涉农区养老护理员持证率达到96%,且持行业水平评价证书的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82%。浦东、闵行、嘉定、松江、金山等区制定了区域性补贴政策,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给予就业扶持和激励。
涉农区普遍建立了区级养老服务平台,注重科技赋能,加强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渗透。闵行区、奉贤区建成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基地,浦东新区建设家门口的科技助老服务站,宝山区推出“居家宝”等智慧养老服务项目,嘉定区推出“互联网+老龄”养老服务,促进农村地区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定位援助等新技术应用。
各区加大培育本土专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并引导中心城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农村地区落地生根。金山颐和苑项目列入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宝山、嘉定、奉贤等区支持镇、村养老服务设施批量委托专业组织,提高运营效率。
根据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八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金山区、松江区分别参加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全面完善了区域设施和服务网络;奉贤区、闵行区作为第三批和第四批试点单位,获评全国优秀(得分均排名第一)。
在市政府实事项目安排方面,将养老床位、社区助餐、日托等建设指标集中于郊区,着力弥补郊区设施总量的不足。在财力投入方面,近年来,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及项目资金占到年度总资金的60%以上。在评估考核方面,把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成效列入区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并作为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年度评估的重要内容。
全面落实普惠性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涉农区受益老年人占57%;完善城乡保障待遇统一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9年补贴标准增幅达到28%,目前涉农区补贴对象人数占比超过90%。同时,从2018年起,本市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农村居民医保对象与城镇职工医保对象同等待遇。
按照全市统一标准和要求,对农村养老院进行多部门联合质量大检查,并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涉农区养老机构参评数量超过50%。2020年涉农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得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相比2019年提升明显,等次从“一般”升至“良好”,崇明、奉贤、青浦等区进步最快。
各涉农区积极挖潜土地、房屋资源,结合地域区位特点和民俗民风,创新农村养老服务,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服务模式。主要有四种代表性模式:
在村组利用农民闲置宅基房屋,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为独居、高龄、困难等老年人提供就餐、休闲、学习、议事、调解、娱乐、健康宣传等服务。奉贤区“四堂间”、青浦区“睦邻客堂间”以及浦东、崇明等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睦邻互助模式。
以社会组织为主导,连片租用农村闲置房屋,在完整保留农村老宅原样结构和农村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配套适老化设施,链接公益资源,为本村或邻村村民提供养老服务。松江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成为全国农村养老推广的典型模式,并在松江区推广复制。
通过村里统一回租村民空置房源,建设长者照护之家等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全天照料、日间照料、助餐等服务。闵行梅陇镇“吴介巷”、许泾村长者照护之家积极探索第三方机构托管运营、链接医疗卫生等服务资源的专业养老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并整体性规划,将养老、文化、体育、医疗、休闲、绿地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统一纳入、合理布局,建设适宜老年人生活的美丽家园。同时,由村级集体经济或第三方统一管理,并与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当地就业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和西渡街道(五宅村)“青春里”、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等积极探索,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农村老年宜居社区。
尽管过去三年,上海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仍需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增强服务的便捷度和可及性;
仍需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和品牌机构参与度,不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度;
仍需进一步增强各类养老保障,提高农村老人的支付能力;
仍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的事中事后监管。
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目前,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老龄办等多部门,正在起草有关上海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新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拟订中的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将围绕“增量、增能、增效”的工作目标,聚焦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有效保障,主要任务包括:
进一步深化农村养老服务分级网络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设施能级;
进一步鼓励推动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提升家庭养老功能;
进一步健全农村养老服务支撑体系,提升专业照护水平;
进一步筑牢农村养老服务安全防线,提升养老行业管理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