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让利不让市场”!疫后时代农商银行的突围之路
导 读
作者丨中华合作时报首席记者 胡宏开
“利润损失了,可以再挣,客户丢了,那就失去了根本,必须做到让利不让市场。”
“今年利润较去年下滑已成事实,此时更需要沉心静气,保持战略定力,做实基础。”
“农商银行不良率今年已上升,甚至会延续到未来两年,需未雨绸缪,做好化解不良的准备。”
……
这是记者近期在基层采访时,听到的来自一线农商银行的声音。
疫后时代,农商银行的“痛点”有哪些?突围路径在何方?是当下农商银行要思考的课题,也是必须要答好的考题。
息差收窄、不良上升、资本补充
带来的“三大挑战”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影响,疫情之下无赢家。对于金融系统的中小银行来说,影响更为深刻,主要表现在息差收窄、不良率上升、资本补充不足等方面。
来自银保监会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农商银行净息差为2.44%,比2019年年底下降了0.37%,资产利润率为0.98%;而到二季度末,农商银行净息差为2.42%,资产利润率为0.76%。
一位来自东部地区农商银行高管说,在农信系统工作30年来,从未感受到农商银行像今年这么艰难。
今年商业银行利润普遍下降,农商银行更是如此。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净利润同比下降不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能力的问题,而是其大幅度向实体让利的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勇于担当、共克时艰的体现。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后,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业务,落实保市场主体任务;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前7个月已向实体经济让利8700多亿元。
除了息差收窄、减费让利使得盈利能力下降外,不良率上升是农商银行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农商银行的不良率占比最高。
今年一季度末,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6831亿元,不良率为4.09%;而到二季度末,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7365亿元,不良率上升为4.22%。
究其原因,一方面,疫情对中小微企业造成的影响较国有大型企业更为深重,尤其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其所受影响势必传导到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农商银行;另一方面,从农商银行自身来说,由于其体量小、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较之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其受影响程度更为深远。
盈利能力下降、不良率抬升带给农商银行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利润留存等内源性方式补充资本困难加大,其资本充足率不容乐观:来自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农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81%,离监管红线10.5%仅差两个百分点左右,而到第二季度资本充足率下降为12.23%。
一方面要减费让利,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落实“六保”任务;另一方面要创收盈利,实现净利润回升,追求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妥善应对资产质量下滑、不良风险暴露的压力。如何兼顾市场、收益、质量三者关系?考验着各家农商银行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智慧。
在市场、收益、质量间寻求平衡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银行业最大的风险来源仍是实体经济的下行。这就要求农商银行必须深耕本土市场,做实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风物长宜放眼量”。
农商银行主动让利,支持小微企业,从长期来看,也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投资”。尤其在当前国有大行加速下沉,客户争夺激烈的背景下,农商银行更要舍弃眼前利益,做到“让利不让市场”,只有赢得客户,才能赢得未来。
同时,农商银行要适应薄利时代的到来,沉心静气,做实基础工作,不断扎根下沉、下沉、再下沉,增户扩面,做到“薄利多销”,通过“以量补价”弥补营业收入损失。
在这方面,浙江农信的做法值得借鉴。浙江省农信联社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合作,深挖“三农”市场,做到足额、便捷、便宜,实现全方位的普惠金融。浙江省农信联社指导辖内81家行社在全省推广农户小额普惠信用贷款,对18至65岁农民全部纳入最低3万元普惠额度的享受对象,实行无差别基础授信全覆盖,贷款用途可用于经营生产,也可用于正常消费,并创新推出“数据建模、无感授信、有感反馈、便捷增信、线上签约、按需用款”简易流程。
除了增户扩面,农商银行还需把化解不良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经济运行边际改善,但尚未全面恢复;境外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低迷。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约风险暂时延缓暴露,随着延期还本付息的到期,预计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继续攀升。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披露,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689亿元。下一步,根据监管要求,银行系统计划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左右,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而明年的处置规模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显而易见,没有稳妥的风险管控,让利实体经济、实现利润回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农商银行需强化风险管控,做好不良贷款反弹的应对准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严格资产质量分类,做实利润、做足拨备计提,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提高未来风险抵御能力。在同业竞争中,既要做到“让利不让市场”,更要做到“让利不让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同时,在风险管控上,农商银行还需夯实自身科技实力,采用科技手段量化风险并及时预警。例如,湖北省农信联社指导辖内各家农商银行在风控上引入科技手段,实施“七个进系统”,即将贷款业务中涉及的客户信息、征信信息、信贷制度、信贷产品、信贷角色、审管行为、信贷责任等七方面信息嵌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对信息内容和质量设定刚性规则,实现贷后管理和收贷收息智能化、自动化,有效规避贷款业务各环节人为干预造成的操作风险,用科技力量为资产管理戴上“紧箍咒”,从源头控制新增风险。
精细化管理成疫后“试金石”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次成了真正考验农商银行经营管理者水平的“试金石”。
精细化管理,降成本是重点。自去年8月央行创设LPR新机制以来,一年期LPR有四次下调,累计下调40BP;五年期LPR有三次下调,累计下调20BP。在资产端收益下降的情况下,加强负债端成本管理成了降成本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农商银行转变“存款定资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优化存款结构,积极吸收核心存款,减少对高息存款的依赖。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第十届(2020)中国农村金融转型发展论坛上表示,银行贷款利率的总体水平是下行的,而且趋势非常明显,未来农商银行要拼的一定是负债端降低成本的能力。
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则建议,商业银行应压缩高成本负债资金,通过精细化的FTP定价机制强化负债端的利率管理,维持合理的利率区间,实现结构化的利率定价和个性化定价模型。
在组织资金来源上,虽然农商银行较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而言,其融资渠道少、手段单一,但农商银行可以发挥一级法人机制活、决策快和人缘地缘优势,组织成本较低资金。其中,大力发展收单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如,江苏淮安农商银行推出“收银宝”业务,通过成立红马甲队伍,对每户商户走访营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做。如今,该行“收银宝”商户达6.81万户,沉淀资金近10亿元。
除了在负债端降成本外,农商银行还需以精细化管理来提升总部效能,科学配置前中后台人员比例和中层干部职数,制定清晰的部室职能定位和人员岗位职责清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利差收窄,收益减少,也需农商银行在财务管理上必须精打细算。如,浙江省农信联社衢州办事处指导辖内六家农商银行完善优化财务预算偏离度考核,全面将“智慧会计管理”成果应用于绩效考核、网点经营评价等各方面。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项管理能力,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农商银行必须在巩固市场、追求效益、防范风险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既要主动让利,抢占客户市场;又要做到有保有压,守住风险底线;还需一户一策,真正实行差异化市场定价。
记者在采访江苏淮安农商银行董事长杨东过程中,对他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疫情之下,农商银行要算好经济账,淮安农商银行在对客户盈利上是“七盈二平一亏”,总体实现今年收益不减。
“七盈二平一亏”是淮安农商银行在疫后时代的经营之道,至于各家农商银行对“盈、亏、平”的比例怎样分配,应因各家行社具体情况而异,但作为农商银行管理者至少心里要有一笔这样的“明白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