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生长和生成的“教育行走”
亲,公众号平台改变推送规则,
若您与订阅号没有互动,
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你熟悉的刀,就可能沉到水底了。
若不想错过"刀说话”的推送,
请把我设为“星标”吧!
每篇都点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
也能保证永不失联的哦
不断生长和生成的“教育行走”
——在行走群里的讲话
各位“美ren”,晚上好!这几天,准确地说,从17号开始,我在群中听大家的预热分享,后来是三天两夜的讲座,接着是两天晚上的分享,感触特别多,想跟大家做些交流,所以今天凌晨,专门跟主持人做了发言申请。
因为今年有很多新的行走人,而且教育行走已经到第六届,离最初的出发,已经隔得有点远,所以我想先简单说一下教育行走的“前世今生”。
2007年,我在区内组建了一个教师民间团队“知行社”,以“知行合一,求真向上”为宗旨。大家一起读书、写作、交流、分享。几年做下来,影响力逐渐从区内到区外,而且从最初的21个人,发展成200多人的跨区域的团队。
每次活动,市内老师就不说了,广元、成都都有老师来参加。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团队,喜欢团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但是到2015年,这个团队走到了第8个年头。虽然经过了“七年之痒”的考验,但是彼此间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所以我开始考虑转型,或者说转向。
正好在这个时候,张文质老师跟我说,要做一个公益项目,一个夏令营一样的教育研修活动,而且说厦门的一个学校已经答应承办。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所学校就是厦门英才学校。遗憾的是,当时他们在搞装修,没办法接待,我就跟张老师说:“干脆到绵阳来吧!”因为绵阳算是我的根据地,有我熟悉的校长,也很热衷这件事。
绵阳,就因此成了教育行走的根据地和出发地。
尽管很多时候,说到教育行走,是由我和张老师共同发起的。但张老师是灵魂,我主要做“灵魂附体“的工作。在哪里办?请哪些专家?征召多少人?这些事都由张老师安排。我所做的工作,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大厨,把张老师的想法和他所提供的原材料,设计成一份有吸引力的菜谱,然后张罗、招徕那些要吃饭的人。
最开始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着做一个公益项目。按张老师的说法,有能力的人才会做公益。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所以就一直做着,而且做得乐此不疲。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大家所看到的历届回顾的专题片里,那面教育行走的旗帜不断从一个省移动到另一个省的时候,我开始明白,教育行走其实是不断生成的,或者,用瓜瓜也就是许丽芬老师昨天晚上所说的,教育行走,是不断生长着的。这样的生长和生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行走意味的生成。
我刚才说到知行社,现在看, “教育行走”和“知行社”,都有一个“行”字,而且都暗含着一个“知”字,所以我曾经玩笑说,教育行走,其实就是放大了的知行社。教育行走,天生就有“知”和“行”的基因与品质。
对教育行走来说,所谓的“知”,可能更多体现为参与者的倾听。我们所请的专家,名师,大多是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和见地的人。他们的讲座和分享,毫无疑问,能够给参与者带来“知”的收获。
我要特别说的是“行”。第一届活动结束时,“泡桐花开”也就是成都的欧小丽老师,曾经把“行走”两个字拆开来理解教育行走的意味。她说:“行,就走!”她的意思是:你觉得行,你就走!顺着她的想法,我想到另外一个方面,“走,就行!”就是说:你走,你就行!
21号讲座的时候,我谈到教师生活的狭窄和封闭。每届行走活动时,都有一些老师,居然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自己买票,第一次乘车走那么远的路。甚至还有老师闹出好玩的笑话,有搭错车的,有下错站的,可能就差回错家的。但是,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这些老师可能很容易体会到:走,就行——只要走出去,就会变得很行。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行走的“场域”里,很多老师做出了以前几十年都没有做过的事情。21号讲课时,我曾经开玩笑:我一直把“直播首秀”留着,因为我要把第一次献给教育行走。其实,很多老师都在教育行走中,献出了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第一次。就像刚刚陈蕾老师讲,她在宁波行走时第一次跨界教手语操,还有很多类似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教育行走的专属公众号“行走拓宽世界”,看看那些老师的感受、体验和记录。我觉得,在这里开始第一次,在这里,做自己一直没做过的事,这其实就是突破,就是成长。
“行走意味的生成”,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
“行走”两个字,字面上理解,包括行动、走动。所谓“走动”,就是让大家走出来,动起来。所以我跟张老师最初的定调就是:每年一个省,不走回头路。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个省只办一次“教育行走”。我们这个国家幅员辽阔,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不同,文化样态不同,教育生态也不同。我们的想法,就是要带一帮老师,多看看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多看看不同地域的教育样态,多看看不同教育样态里老师的生存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大家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拓宽大家的视野。这是我所理解的“走动”的意义。
行走更重要的意义,还是行动。不同的行动状态,体现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据我的观察,参加行走的老师,有些很被动,有些很主动。而最终,主动的老师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获得了很好的成长,像我们熟悉的小尘老师、蒋铭国老师,陈蕾老师,包括22号上午主持的刘倩老师……他们都是对教育行走有贡献的,同时,也都因为教育行走而获得了更好的成长、更多的关注。
那些被动的老师,可能没有在这里找到感觉,所以最终成了教育行走的“过客”,而且是“匆匆的过客”。有很多老师加过教育行走,但我对他们实在没有一点儿印象。有时候我就想,如果参加一次教育行走,没有多认识几个新朋友,没有跟专家们有所交流,没有被我和张老师看见和发现,我觉得你可能就白参加了,或者说参加了一次“假的”教育行走。
从第一届行走活动开始,我就跟老师们强调主动:你来了还不算,还要动起来,让所有人在你的“动”中,感觉到你的“行”。如果你始终沉默,置身事外,做“壁上观”,最终肯定只能默默无闻,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所以,对教育行走来说,或者对行走人来说,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满怀热情地参与其间,你才可能被看见和发现。
我特别喜欢那些“主动的行动者”,尽管我曾经说自己是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但我同时也是积极的行动主义者。关注我公众号的老师,可能都会记得那句“说明语”:“以自身为光,照一隅是一隅;以行动为径,走一程是一程。”我很喜欢这个由我创造的句子。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也总是体现在自己的教育行为里,体现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所以,我希望老师们在参加教育行走后,都能有更“适切”的行动,不只是在教育行走的“场域”里,更多是在我们的工作上、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班级中。更多更好的行动,这才是对教育行走最好的回应,或者说回报。
第二,行走活动的生成。
今年因为特殊情况,对第一次参加行走的老师来说,可能有太多的错失和遗憾。我刚才一再说到的教育行走的“场域”,其实是说教育行走的“现场感”。线上或者说云端的活动,固然方便,但是没有现场感,参与者很难体会到教育行走的真正的意味的。
很多老师听别人说过教育行走的意味。但是我觉得,就像一道菜,你只听别人说多么好吃,是不行的。你只是隔着屏幕,哪怕是再好的视频,再好的效果,你也最多只能看到菜的原料和颜色,香和味你是看不到的,你必须自己去品尝和体会。这种品尝和体会,就是行动。
前两天,看到蒋铭国老师的文章。他说,行走不只是听几场讲座。按我的理解,讲座,你在哪里都可以听到;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任何人的讲座,只要你想听,都可以听到。但是教育行走,只有在每年7月21日,只有你来到现场,只有你真正参与其间,才能有所体味。我觉得,所谓的“体味”,就是用身体去感知味道。要体味,你必须是身临其境的,必须是生命在场的。
每年的线下行走,名额相对固定。但是谁来参与,我和张老师事先都不知道,因为所有的参与者,都需要自己报名,争抢名额。而且,大概从第二届开始,我就开始搞恶作剧:营员的征召方案,我都是放在凌晨,在我的公众号“刀说话”进行推送的。所以很多老师都说,自己是定好闹钟,半夜起来提交申请,上传作业,争抢名额的。
但并不是说,你报名成功,就能够参加。我们还有审核,有录取。看你提交的教育文章,看你参加行走的次数,还看你所在的省份的报名情况。我们期望这个活动,能够辐射到更多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学校,所以我们总是特别关注那些偏远的省份、偏远的地方、偏远的学校。这有点像高考录取时那种政策性的倾斜。
老行走人都知道,“抢”是教育行走的第一个关键词。名额要抢,活动要抢,上台展示要靠抢,举手发言要靠抢。为什么要抢?因为,抢来的,你才会吃得特别香。而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第一,想让大家真正的主动,第二,要让大家努力去争取。自己努力争取到的,你才可能会真正地珍惜。
而且用这样的方式,既有神秘感,也有期待感。你不知道哪些人会跟你一起参加行走,总是会对它充满期待。其实,我跟张老师每年也都是有所期待的。我们总是希望发现不太一样、不同凡响的老师,尤其是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老师。我们特别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更好的发挥,甚至发展,从而让他们被更多的人关注,被更多的人关心。
每年的教育行走,框架大致固定的,比如说三天四夜。但是除开十多位专家、大咖的讲课,还有很多环节和内容,是开放给参与者的,像破冰之旅、晨诵时刻、歌唱时间,Ted演讲、夜沙龙、歌舞晚会,当然也包括临时生成的一些环节。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这些才是教育行走的特质所在。
因为其他的培训活动,基本上都是听专家讲课,最多跟专家们互动一下。只有在教育行走,大家才能真正地参与其间,投身其间。所以我觉得,教育行走,不是“春节晚会”,不是提供给大家我们事先准备好的年夜饭,让大家来吃。教育行走,更像“星光大道”。我们和承办方提供基本的内容和框架,也提供给大家展现的时空和平台。只要你有胆,就有机会走上台。只要你走上台,就可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也就是说,教育行走其实是通过大家的参与、大家的活动、大家的努力,而不断丰富起来,不断精彩起来的。当然,当教育行走变得精彩之后,参与行走的人,也会变得精彩。如果你参加了教育行走,回去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印迹都没有留下,什么影响都没有体现出来,我觉得,用东北话来说,那就是“白瞎”了一次教育行走。
刀嫂曾经说,教育行走其实是大家的,而不只是我和张老师的。她还觉得,不是我和张老师要做教育行走,而是大家想做教育行走。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正是因为大家想做,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别的培训,活动结束就结束了,而我们的教育,比如说这次的线上活动,虽然看上去只有三天两夜,但是前面有预热,后面有余温。而我们的线下活动,几乎每年都是预热三个月,余温三个月,然后是充满期待的六个月——期待下一届行走早点到来。
第三,实践行动的生成。
我刚刚看到,瓜瓜老师在七群分享的题目:“接下来,做下去”。我特别喜欢这六个字。这其实也是我和张老师,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对大家的期望。期望大家能像陈蕾老师所说的,把每一次的教育行走,都当成自己新的出发点和起跑点。不要只有三天的感动和热情,更不能听听很激动,想想很冲动,但是面对现实,什么都不想动,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教育行走定位于公益活动,听课是免费的,有时吃住是免费的,去年还解决了部分老师的交通费用。这样的培训活动,据我所知,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就算是公益,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我去年在苏州行走总结时我所说的:天下其实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是有人在背后悄悄地为我们买单。
承办学校为什么愿意为我们提供服务?讲课专家为什么愿意给我们免费讲课?包括我跟张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我们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简单说,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让教育,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好一点点,更好一点点。
同时,任何一个做公益的人,其实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让受益的人更多一些。如何让受益的人更多,我跟大家推荐一部电影《让爱传出去》。说的是美国一所学校的社会课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让人失望,那么你就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班里有个孩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我能帮助三个人,但是不求任何回报,只要他们每人再去帮助三个人,一传三,三传九,九传二十七,以此类推,这个世界不就很美好了吗?
很多年前,我就看过这部电影,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想法,是切实可行的。至于这个孩子的想法如何实现的,作业是如何完的,完成的怎么样,我在这里不再剧透,欢迎大家去看一看。
这其实也是我想跟大家布置的一项作业:把教育行走的理念传递开去;把你对教育行走的感受和体会分享开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从教育行走活动中的收获播散开去,让你的学生感受到,让你的同事感受到,让他们因为你的改变而受益。如果你在这里有所收获,那么让更多的人分享收获。如果你从这里得到了温暖,那么,请把这份温暖跟更多的人分享。
我想,这既是我和张老师对大家的期望,也算是教育行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这可能需要大家多做一些努力,多做一些事情,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其实,人这一辈子总得做一些事情,做很多事情,甚至像第二届教育行走的讲课专家雷祯孝老师所说的:人这一辈子,总得做一些激动人心的傻事吧——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是傻事,明知道是自己可做可不做的事,但还是愿意去做,因为总有些事情会激动人心。
这也算是我给大家的作业:把教育行走的理念传递开去,把你对教育行走的感受和体会分享开去,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从教育行走中的收获播撒开去,让你的学生感受到,让你的同事感受到,让他们因为你的改变而受益。如果你在这里有收获,那就让更多人分享到你的收获。如果你从这里得到了温暖,那就请把这份温暖跟更多的人分享。
第三届教育行走在厦门英才学校举行时,张老师曾经封我为“教育行走总干事长”。我特别喜欢这个职务。总结的时候,还对“总干事长”作出了别解:“一个人总是干事,就总会成长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干事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所以与其说,我们希望大家多做一些事情,不如说,期望大家能够通过教育行走获得更好的成长。就像陈蕾老师刚刚的分享题目:一路行走,一路成长。
李开复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所以想跟大家分享,同时也作为共勉。他说:“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义。”也就是说,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你和因为没有你,而呈现出或大或小的区别,这就是你的意义所在。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而你的价值有多大,就在于你能让这两者的差异有多大。
新学期即将到来,祝福所有“美ren”,在新的学期里,有新的期盼和收获,有新的成长和美丽。明年,我们线下见!
2020.8.24.晚上
(录音整理:代敏)
也许有人会问:你发这些有什么用?
能改变什么?我会告诉他:
也许没什么用,也不能改变什么,
我只是觉得,应该让更多人,
看到这些文章,听到这些声音
而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关注即能长伴
刀说话
刀哥小号“家校会”,长按关注——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