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教育,不能被“师爱”所蛊惑》
我曾经在很多文章里谈到对学生的爱这个话题。如果你问一位老师,你爱学生吗?我估计所有的老师都不敢说出个“不爱”来,因为一旦说出这个“不爱”来,就有点不对劲了。
说起这个“爱”字,我觉得这个字本身就有点稀里糊涂、难以界定。
网上有个段子,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又对人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礼节对他。
为什么要拿出这个段子呢,因为我觉得爱这个东西,因为难以界定,所以就很容易造假,而且假冒的爱还很难认定。
当老师的,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做法都解释成“爱”,打是亲、骂是爱,喜欢极了拿脚踹,总之,我干什么都是爱学生,你敢说我不爱学生?
所以这个账有时就是个糊涂账。我经常听到有老师很委屈地说,我是多爱我的学生,可是他们却这样对我!
我有一种感觉,我们的老师在讨论教育的问题上,花在所谓的“师爱”上的功夫实在有点多。
仿佛以为教师只要有了“爱”,就可以解决一切教育上的问题,正所谓的“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教师作报告,是必须要谈“爱”的。
我想说的是,态度这个东西,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不一定是起决定作用的。正如我们去医院看大夫,我们首先考虑到的事他的医术怎么样,而不是他的态度好不好。换句话说,他的态度再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庸医,你愿意用他治疗吗?
回到教育这个问题上,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更尖锐:
假若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绝不会背弃你……相反,不论你多么亲切,话说得多么好听,太多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显示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可能得到什么。
我特别赞同马卡连柯的这段话。一名教师,教的学生一塌糊涂,怎么能说自己是爱学生呢?又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是爱学生的呢?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家长动用各种关系想把孩子送到哪位老师的班级里,都不是因为这位老师多么“爱”学生,而是因为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好,不是么?
我们应不应该爱学生?应该,但是一定不要被“师爱”蛊惑了身心。
当下,爱的教育甚至成了一些教师不思进取的借口,管不了学生,就说我是爱学生,不忍心对学生“下毒手”。这其实是一个可笑的逻辑。
真正爱学生,会去研究学生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反映,正如一位细心的母亲,孩子的啼哭,到底是饿了还是不舒服,她是能听懂的。
爱这玩意儿,真的不应该成为教育的专业。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再用医生打个比方,试想,一位医生在台上做报告,说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都是因为我爱我的病人。
有的人可能觉得我打这个比方不恰当,医生与老师毕竟不是一回事。但是仔细品一下,里面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否认师爱的重要性。教师应不应该爱学生,应该,这毫无疑问。
我想要指出的是,爱,不是专业,但不等于不需要。正如吃饭这件事,这不是专业,但是我们都需要吃饭。你不能说“吃饭是我的专业”,或者“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全都是因为我吃了饭”。
总结起来,态度是一种背景,但不是一种专业。
专业精通不精通是一回事,跟有没有爱心,是两回事。这是要搞清楚的。我们不能因为成功了,就把爱当做了增白剂、美容霜;失败了,就把爱当替罪羊、遮羞布。明白了这点,有助于我们在讨论一些教育的专业问题时,不被所谓的爱与不爱干扰或蒙蔽。
另外,还需要说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秤。正如我经常跟年轻老师们说的那样,虚情假意,换来的一定是虚情假意。当然,你付出了真心,会不会收获真心,这个也不能百分百保证。毕竟,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这点也是必须承认的。
总之,爱心教育不可缺,但是光有爱心,肯定不够。许多教师或者学校教育失败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刚性管理(纪律教育)管不住,柔性管理(爱的教育)又是低水平,自然就会陷入困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
微信号 : 班主任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