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总结柴可群辨治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

目的回顾性总结导师柴可群主任中医师临床诊治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法。并将这种治法为代表的临床常用经验方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验证其具体临床疗效。方法①将导师柴可群于2013年至2016年期间临床诊治原发性肝癌的处方用EXCEL软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再选用国际公认权威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进行描述性频数分析、聚类分析,

从柴师诊治原发性肝癌处方中药的味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聚类等角度,研究其用药的规律和特点。②根据分析得出导师临床上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法是疏肝健脾法,相应的中药复方是

疏肝健脾方(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设计前瞻性课题疏肝健脾法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结果①本研究纳入79例患者,689份处方,经药物数据规范化后,共涉及用药198种,累计用药次数9568次。其中用药次数最多者为甘草,共666次。前14味中药的频次占总体用药次数的50.69%,为小柴胡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②药性频数前三位依次为平(2763次)、温(2687次)、寒(1672次);药味频数前三位依次为甘(5708次)、苦(3491次)、辛(3072次);归经频数最多为脾(5398次)、肝(4180次);功效频数前三位为补虚药(3633味)、利水渗湿药(1289味)、清热药(1233味)。③通过对频次前50种中药进行R型-聚类

,得出柴师治疗肝癌多用小柴胡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常用角药有:大青叶、板蓝根、麦冬;半边莲、半枝莲、熟地;龟甲、延胡索、淡竹茹;猪苓、佛手、制黄精。

常用药对有:淫羊藿、枸杞子;五味子、当归;薏苡仁、虎杖;生地、吴茱萸;蒲公英、郁金;青蒿、炒白芍。

④全身化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原发性肝癌21例,其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6例,进展8例,疾病控制率为61.9%。对照组20例单纯使用全身化疗,其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4例,进展11例,疾病控制率为45%。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治疗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值为:14.18±2.35分;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值为:9.83±2.11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值为:13.98±2.14分;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值为:12.13±2.41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⑥治疗组治疗前KPS评分均值为:65.21±9.34分;治疗后KPS评分均值为:82.29±12.34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KPS评分均值为:63.91±7.21分;治疗后KPS评分均值为:66.65±8.92分,治疗前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⑦治疗组治疗前AFP均值为:165.12±28.54分;治疗后AFP均值为:35.45±12.16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AFP均值为:172.12±31.21分;治疗后AFP均值为:51.56±17.37分,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FP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⑧两组总化疗不良反应比较,其中白细胞、ALT、AST、恶心呕吐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发生次数比较,红细胞、血小板、肾功能损害及周围神经损伤方面,治疗组发生次数较对照组少,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导师柴可群治疗原发性肝癌多用平和轻灵之药,药性以温为多,药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肝脾两经为多,功效以补虚药为主。治法以疏肝健脾法为主,方用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为主。②疏肝健脾法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在疾病控制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全身化疗,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KPS评分及肿瘤指标(AFP)方面均优于单纯全身化疗,同时疏肝健脾法联合全身化疗可明显改善化疗的毒副反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