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 家乡的火棘

 孙祖易 /文 

火棘,家乡特有的一种常绿灌木,茎条上长有钢针般的刺,一般都难亲近它。但每逢秋冬季,火棘枝条上缀满着无数豆粒般大小的红颗粒,这里一簇簇、那里一团团,到处都是火红鲜艳。若是一场雪花飘落,红色果实在白雪映衬下更加晶莹剔透,像无数颗珍珠串联而成,鸟儿们停歇枝头享受一颗一颗的红色果实,是多么惬意美好的自然景观啊!
小时候,我上山砍柴总要绕着火棘走,敬畏它浑身上下钢针般的刺,一不小心触碰了它,扎的人生痛,甚至会扎得出血,所以我们家乡都叫它“木瓜刺”。它的学名叫“火棘”,“棘”大意就是“刺”。不管叫什么,反正茎条上都长满了刺,这是我小时候对火棘的初步印象。
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说木瓜刺有许多好处。木瓜刺枝条扦插就能成活,乡亲们爱用火棘的茎枝与其他竹木扦插夹篱笆。木瓜刺扦插成活后继续生长,枝繁叶茂像一道绿色的墙,称之为“绿篱”,可以管上很多年不用更换。而且,牲畜和家禽都不敢靠近或触碰,更难翻越。
母亲常讲木瓜刺的好处,它的根、叶和果都可入药,可治病。而我知道的是母亲在那个年代用其叶来泡茶,能消暑解热毒;小红果可直接食用,说是“果”,其实就是“木瓜籽”,大小如豆粒;我们小时候在山上放牧牛羊,饿了就摘些木瓜籽大捧大捧地生吃,既充饥又解渴,酸酸甜甜的,还挺有味儿。母亲和其他农村妇女常把采摘回来的木瓜籽,用磨子碾压后与苕渣掺合搅拌后做成馒头蒸熟了食用。颜色红红的,咬上一口,香喷喷的,酸甜有味,可比现在的馒头好吃多了,真值得回忆。
那时,我母亲和伯母婶娘们多么智慧,通过挖野菜、捡地衣、摘蘑菇、采野果等办法让一家人度过饥荒年代,是多么的不易!从那时起,我对木瓜刺有了好感,对它心怀感恩。
父亲也常说,看人或物不要光挑刺,一定要看它好的一面。像火刺,它粗实坚硬的茎枝可做锄把,用久了红润圆滑,不糙手;它细软的茎枝可做撮箕圈樑,有韧性不易折断;更有上了年岁的老人,还把火棘枝做成龙形拐杖,方便老人们行走。你看木瓜刺身上虽有刺,但剔掉那些刺不是也大有用处嘛!人也像这山中植物一样,要多补己之短、扬己之长,才能成材呀。
那时,我对父亲的这番话语似懂非懂。后来,我逐渐明白要像火棘一样顽强生长,为人类多做好事。我通过勤奋学习,由一个呆头呆脑、土里土气的山里孩子从小学读到高中,因家境贫寒没能读成大学,却成为了一名乡村代课教师。在广播电视大学自修大学课程,获得政史大专文凭,弥补了自己的学历短处。后来我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顽强拼搏,努力钻研,五十一岁那年,又以年龄最大考调进县城任教。正如父亲所说,木瓜刺虽不起眼,但只要能克己之短,也能成材。我虽愚钝,只要勤学苦练,也能成就自己为社会尽一份力量。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木瓜刺很少,它虽然浑身长了刺,但村民们为了烧火煮饭、烧砖烧瓦,大量砍伐木瓜刺。大人们往往事先准备好一个木杈,叉住木瓜刺,用柴刀砍倒后,再垫上茅草踩实,捆成一大捆背回家中当柴禾,它熬火经烧,不像茅草一烘就完了。所以,那时在山林中好远没有一棵木瓜刺,乡亲们要翻山越岭,要穿梭很远的路,才能找到一树木瓜籽,能吃上用木瓜籽和苕渣做的馒头或饼真不容易。
后来,我还得知,家乡其貌不扬的木瓜刺还有许多好听的名字,如“野苹果”“救兵粮”“满堂红”“吉祥果”等,每个名称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有趣的故事。
而今,火棘今非昔比。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引领下,乡亲们都发家致富了,照明或煮饭都用沼气、天然气和电,再也不用上山砍柴;家乡风景优美,处处绿水青山,空气清新。家乡漫山遍野的火棘得以再生,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到了深秋初冬,其果粒开始变红。只要你到乡下走一走,到处都是红艳艳的火棘,一树树、一株株、一簇簇镶嵌在绿树丛中,晶莹剔透得像串串红珍珠。现在很少有人去采摘其果充饥了,偶尔摘上一点也是把玩品尝,感受大自然的纯真甜美;而更多的则是驻足欣赏,拍照留念。这些如豆粒大小的袖珍苹果却成了鸟儿们的美味佳肴,只见它们叽叽喳喳欢快地享受着野苹果的美味。
我欣赏着秀色可餐的野“苹果”和群鸟们啄食它的场景,我被这有声有色的画面惊呆了,不禁陷入了沉思:随着时代的进步,家乡不起眼的火棘,现在竟然如此红艳招人喜欢。据乡亲们讲,现在许多游客来到乡村寻找火棘,站在火棘旁以不同的姿势拍照留念;还有人到乡下来收购火棘苗,说要把它们移栽进城里的花园;有的采购火棘培植盆景,红艳艳的果实,让人赏心悦目。
火棘生长能力强,无论是贫瘠的土壤,还是沟坎岩缝乱石岗中,它都能生长;它的根、枝和果籽都可繁殖,繁殖能力极强而迅速,故越长越旺;火棘无畏狂风暴雪,顽强挺立于自然,生生不息。
峡江云雨,气候温暖湿润,巫山成了火棘生长的天然乐园,加之县上又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火棘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色。火棘夏开洁白小花浪漫奔放,是蜜蜂酿蜜的最佳首选。其果红艳如火,存留时间长,可延续到次年一二月;隆冬时节更红更艳,有时一场大雪降临,小红果在雪中像颗颗珍珠晶莹剔透,把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更加精彩。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

  • 木瓜籽能不能吃?

    木瓜籽有白色和褐色两种颜色,青木瓜的籽未成熟是白色的,成熟木瓜的籽是黑褐色的,一般人吃木瓜都只吃肉不吃籽,因此籽一般不吃,但是木瓜籽可以制药和加工成化妆品,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护肤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

  • 风物 | 家乡的美食

    家乡的美食 看了汪曾祺的<家乡的食物>,咸鸭蛋在他笔下也变得妙趣横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家乡的特产食物.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10几年了,偶尔还是会想起小城的美食,脑子里更会浮现出小时候 ...

  • 风物 ‖ 家乡的作坊(一)

    谭国兰 /文 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虽然很小就离开了那里,但关于那里的回忆最丰富!   那是一块风水宝地吧?前有清清河流为照,后有莽莽青山为靠.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自给自足.悠由自在.那时的我 ...

  • 风物 ‖ 家乡的月饼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龚道鹏 /文 我认为自己就一俗人!一般人在中秋佳节都会望月伤怀或是想着花好月圆人团圆,每到中秋我首先想到的是赏月吃月饼,好像没有吃月饼的中秋节就不是过节. 超市里的月饼堆积如 ...

  • 【整理存档】陈为习“家乡风物”诗词小辑(词)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整理存档】陈为习“家乡风物”诗词小辑(律诗)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作家名片 | 欧阳黔森:用诗意的笔触展示家乡贵州的风情风物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启动"新世纪 ...

  • 家乡风物绝句小辑(陈为习)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文学看台39| 孙雄:善从家乡风物提炼出意蕴来——序蔡金兵《伸向远方的路》(评论)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善从家乡风物提炼出意蕴来 -- 序蔡金兵<伸向远方的路> ○孙 雄 大约是三年前的一个秋天的日子,听中 ...

  • 【绥宁风物】贺剑作品|家乡的风雨桥

    家乡的风雨桥 文/图   贺剑 "风雨桥",这三个字相信家乡人民老幼妇孺皆知晓.作为一个常年在外的游子,偷得浮生半日闲,今日终于有幸驻足游览本县县城标志性建筑"风雨桥&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