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四)
中国文化常识
(连载之四)
2、表示年龄的“x x”之年释义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幼学之年:古时十岁可以出外就学,故称。《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即幼学之年。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13-15岁男孩的代称。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男15岁称)者习之。舞勺指学习勺舞。
及笄之年:《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
舞象之年:15-20岁男子,成童的代名词。“舞象”,古武舞(干戈之小舞)名。意味着可以上战场了。
桃李之年:20岁(女)。亦称桃李年华。
弱冠之年:《礼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未壮。
花信之年:24岁(女)。花信,开花时期。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亦称花信年华。
成丁之年:泛指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去时冠剑是丁年。”成丁之年各朝规定不同,惰以20岁、唐以23岁为成丁。
而立之年:《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成立之年:“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之年:《论语》“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强仕之年:《礼记》四十曰强仕。
知非之年:《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之年:《论语》“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即认识自然的法则。
及艾之年:《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
杖行之年:亦称杖家之年。指男子年过五十可以在家里拄拐杖。《礼记》“五十杖于家”。
杖乡之年:指男子60岁,意思是年过六十可以在乡邑里拄拐杖。
耆艾之年:耆(qí,年老)。《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耳顺之年:《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之年:人之将老。
桑榆之年:喻人之将老。《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迟暮之年:杜甫“迟暮少寝食,”人之将老。
耆老之年:《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
皓首之年:《后汉书》“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眉寿之年:眉寿即长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
风烛之年:风中之烛、随时可灭。谓人之残年。
耄耋之年:“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岁。
杖朝之年:80岁代称。杖朝意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
鲐背之年:“九十鲐背”。鲐,(tái)
白寿之年:谓人之九十九。“白”为“百”缺一;
寿民之年:百岁老人。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
期颐之年:百年老人。《礼记》百年曰期颐。
第三部分 礼节礼仪
一、风俗礼仪
【伯 ( 孟 )、 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 ( 孟 )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 ( 孟 )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尊重顺从。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 (shi ,猪 ) 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生辰八字】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